唐云的晚年生活

来源 :档案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489563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唐云先生一家真是有缘分,唐家有三位是我的老师,唐先生的小女儿,唐茹览是我在七宝二小三年级时的班主任兼美术老师,二儿子唐逸览是我学画的第二任老师,唐云先生晚年待我如子,手把手教我绘画以外,还经常教我如何做人和学画的道理,曾说:“你学画要耐得住寂寞,要有信心,还要有虚心,信心和虚心,这两点做到了,没有办不到的事情,一定会成功的.”关于先生的晚年生活,此文记述的,都是本人亲见亲历,当是为画坊平添份资料.
其他文献
今年7月31日,中医界老法师孙思清获颁“与党同龄”党员证书,实是一大喜事.他的大名,我早已耳闻,他不仅治疗水平高超,且还著书立说,是一个传统的有割股之心的好医生.rn2021年元旦,孙老先生给我发来微信:“今早年初一,祝大家身体健康,愉快,幸福.”百岁的他语言清晰,中气十足.上门拜访,看见他脸盘白里透红;稀疏的鹤发,不显风霜,快乐的谈吐,乐以忘忧的精神面目,令我们振奋,令我们欣喜.
期刊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实在太有名了,称它是“世界第一名画”也不为过.这是一幅伟大的心理学画作,很少有作品能像它一样,被人们反复观摩、研究.rn达·芬奇以柔和的色调、细腻的手法刻画了女子的面庞及双手.女子神情内敛,侧身端坐,身体往右微转了大概四分之一,但眼睛直视前方.这幅画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女子的表情,似笑非笑,眼神和嘴角都流露出一丝丝神秘.那么,这迷人的表情是怎么画出来的呢?这就要归功于达·芬奇独创的“晕涂法”.
期刊
生活处处有数学,可以说,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一元一次方程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何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找出相等关系,对有些同学来说是一个难点.下面我们以一道中考题为例,对这类问题做一个分析.
期刊
中文报纸《工人之路》是一份在苏俄远东出版的中文社会政治报纸,1922年3月创刊,早期为周刊,后期为双日刊.该报作为联共(布)远东边疆区委员会和远东边疆区工会委员会机关报,先后在赤塔、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出版,1938年4月停刊.
期刊
葳蕤喜春、葵藿向阳,弹指一挥已百年.回顾100多年前有两束光照进了华夏大地:一为马克思、恩格斯写的《共产党宣言》;另一为:伦琴发现的“X线”,前者照亮人类的理想;后者则照亮了人类的生命.兹录下笔者所经历的若干史实,供分享.rn20世纪80年代起,数字化X线摄影开始成为医院检查患者的主流技术,但自伦琴发现X线后的将近一个世纪均以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完成:即将一张感光胶片夹在两侧涂布荧光材料的“增感屏”中间,这样,X线照射时感光胶片同时接受两种能量,使用的X线能量就可减少.
期刊
在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的前夕,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深藏于我“书友斋”内的几种红色旧平装书.所谓“旧平装书”是指晚清至1949年9月30日之间出版的洋装书,不论精装或平装,皆称谓旧平装书,这是区别于传统线装书的称呼.翻阅这些珍藏多年的闪耀着共产党人信仰和民主人士爱国情怀思想光芒的红色书籍,令我心潮起伏,豪情满怀.这些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以饱满激情撰写和创作的充满革命激情的红色作品,犹如阳光雨露照亮着我的心坎;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前辈在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为赢得新民主主义伟大胜利和创建新中国做出了卓越贡
期刊
一、全面认识研究方程的基本思路rn首先,小学阶段学习的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概念以及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思路同样适用于一元一次方程;其次,一元一次方程是方程中最特殊、最简单的方程.在初中阶段,除了有特殊的一元一次方程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特殊的方程,它们都可以按照相同的思路和方法去研究.同学们可以从图1来体会.
期刊
司徒华城(1927-1987),我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早年就读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先后在上海市府交响乐团、上海市人民政府交响乐团、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和中央音乐学院工作,任小提琴独奏家和乐队首席二十余年,同时还担任过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乐队总首席.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副主任及实验乐团团长.
期刊
作为《解放日报》时政记者,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负责跑市委条线,其中长达8年多的时间里负责市委常委会和市委书记主要活动新闻报道,见证了事关上海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一些重大事件.其中包括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催生上海从街居党建向社区党建转型.
期刊
1994年1月19日,对于陆家和中国科技界来说是一个令人揪心的日子.傍晚7时,当人们推开陆寅初房间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国防科大教授,国内力学专家陆寅初倒在写字台前.家人都不知道他是何时倒下的,桌上散放着中英文资料,床上微机的灯亮着,一支他用了几十年的钢笔帽没有拧上,在那让人颤抖的一刻,仿佛还能听到他手表嘀嗒嘀嗒的声音.58岁,正是陆寅初攀登科学最高峰的最佳时期.在此以前,他已经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