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烟台南山学院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教学改革为例,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以课题研究的脉络展开,经过对课题所涉及的一系列需解决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究研究的改进方法和措施,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及实践操作相对多的课程提供教学改革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改革;方法探究
本文系2015年度山东省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计算机基础课教法研究”(项目编号:15SDJ173)研究成果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深入了各行各业同时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维护能力也成为每个专业人才必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只有提升学生本身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以及高等学校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得到了高度重视与关注。经过多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就目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导致课程质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具体现状如下:
(一)内容过于单调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很多高等院校里维持着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的组合,对系统及硬件的维护能力培养以及其他常用软件的操作和应用没有涉及。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发达地区来的学生小学可能就接触过相关课程,相对偏远地区的学生很可能进入大学后才开始接触计算机,这也导致学生的差距较大,是部分同学厌学的主要原因。
(二)理论讲授与机房实践相脱离教学方法落后
早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很多高等院校里一周两次课程,一次是在课堂中由教师进行板书与讲授,第二次是进入了机房实践操作,即便在后期将多媒体设备引入课堂代替黑板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实践教学中,学生无法将课本及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对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造成极大影响。与此同时,课程教学改革不够彻底,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案例教学法的广泛应用可能影响学生的创造力
随着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及教学改革的多方推进,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关注,也有相关类似的教材出版,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容易只注重案例的完成,而忽视知识的扩展。这种学习方式若应用的不当将影响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思维的局限性。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以上计算机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需要从讲授内容,教学方法,考察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已达到符合时代发展适应市场需要顺应专业需求的目的,面对应用本科院校满足本专科,专业不同,兴趣不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需求,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进行分模块教学,使学生能得到最优的教育、最好的发展,从而使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更明显更有效。
(一)注重模块化教学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日,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各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情况不同。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分模块教学的整体模式。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烟台南山学院启动“名书”工程,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从庞大的计算机领域中选取了十个模块,编撰了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材《计算机应用能力简明教程》,该教材实施模块化教学,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及训练。计算机的模块化教学能给学生以指导方向,并将后续的相关计算机选修课程、相关知识、能够取得的资格证书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可以选自修或者通过选修加深某一自己感兴趣模块的学习。
(二)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从传统的一次理论一次上机课到多媒体教室变革为如今在多媒体机房授课,多媒体机房通过可视化电子教室软件进行控制全体同学电脑屏幕,演示操作,收发作业,监控学生电脑的具体操作,控制网络和娱乐软件的应用,学生也可以通过学生机举手提问,提交作业,互相交流,让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能够更直接的掌握学生的相关动态,学生也能更快的吸收理解所学内容。烟台南山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环境越来越贴近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利用先进的教学环境实施教学,突出理论与实践得结合,加强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环境及教学内容的改变必然影响教学方法的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根据不同模块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具体的教学中,将讲授法,案例法和任务驱动以及任务拓展等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增加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将“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三)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
许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还是以笔试为主,考核内容受限,缺乏对学生实践技能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对于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最注重的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察,因此在课程考核方面也应该重视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将学生实际操作和综合能力列入考核范围,将课堂表现,作业成绩,模块测试,期末成绩纳入课程评价中。教师在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随时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帮助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通过考核的分布化,多样化的改革,使学生更注重学习过程和各模块涉及到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此整个评价体系既能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实现考核的公平和公正性。
以烟台南山学院计算机应用能力上课程考核为例:
1.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过程考核(平时+模块测试)+期末考核。
考试形式:闭卷,上机考试。
2.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作业15%+考勤5%)20%+模块考核测试成绩30%+期末考核测试成绩50% 。
3. 模块考核测试中,若模块总成绩低于模块测试总分的60%,则在期末考试前需进行不及格模块提高辅导并进行测试,仍达不到要求者,将取消期末考试资格,课程总成绩为不及格。
四、结束语
我国近些年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为适应时代的需要,其教学改革是复杂的,迫切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从市场的角度,学生的立场出发,从专业敏感度的角度去备课,不断学习将最前沿、最先进的知识介绍给学生,使毕业生的计算机技术更有效地服务于各行各业。
参考文献
[1]周虹,富春岩,刘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4(3):39-40.
[2]孟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研究[J]黑河学刊,2015(1):124-126.
[3]梁剑波,柴群,唐林海.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90-95.
[4]鲁立,刘桢.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5(8):90-93.
作者简介:
孙立新,烟台南山学院工学院,讲师,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265713。
张栩之,烟台南山学院商学院,讲师,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265713。
朱海琴,烟台南山学院工学院,讲师,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26571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改革;方法探究
本文系2015年度山东省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计算机基础课教法研究”(项目编号:15SDJ173)研究成果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深入了各行各业同时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维护能力也成为每个专业人才必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只有提升学生本身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以及高等学校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得到了高度重视与关注。经过多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就目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导致课程质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具体现状如下:
(一)内容过于单调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很多高等院校里维持着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的组合,对系统及硬件的维护能力培养以及其他常用软件的操作和应用没有涉及。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发达地区来的学生小学可能就接触过相关课程,相对偏远地区的学生很可能进入大学后才开始接触计算机,这也导致学生的差距较大,是部分同学厌学的主要原因。
(二)理论讲授与机房实践相脱离教学方法落后
早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很多高等院校里一周两次课程,一次是在课堂中由教师进行板书与讲授,第二次是进入了机房实践操作,即便在后期将多媒体设备引入课堂代替黑板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实践教学中,学生无法将课本及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对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造成极大影响。与此同时,课程教学改革不够彻底,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案例教学法的广泛应用可能影响学生的创造力
随着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及教学改革的多方推进,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关注,也有相关类似的教材出版,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容易只注重案例的完成,而忽视知识的扩展。这种学习方式若应用的不当将影响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思维的局限性。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以上计算机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需要从讲授内容,教学方法,考察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已达到符合时代发展适应市场需要顺应专业需求的目的,面对应用本科院校满足本专科,专业不同,兴趣不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需求,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进行分模块教学,使学生能得到最优的教育、最好的发展,从而使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更明显更有效。
(一)注重模块化教学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日,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各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情况不同。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分模块教学的整体模式。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烟台南山学院启动“名书”工程,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从庞大的计算机领域中选取了十个模块,编撰了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材《计算机应用能力简明教程》,该教材实施模块化教学,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及训练。计算机的模块化教学能给学生以指导方向,并将后续的相关计算机选修课程、相关知识、能够取得的资格证书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可以选自修或者通过选修加深某一自己感兴趣模块的学习。
(二)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从传统的一次理论一次上机课到多媒体教室变革为如今在多媒体机房授课,多媒体机房通过可视化电子教室软件进行控制全体同学电脑屏幕,演示操作,收发作业,监控学生电脑的具体操作,控制网络和娱乐软件的应用,学生也可以通过学生机举手提问,提交作业,互相交流,让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能够更直接的掌握学生的相关动态,学生也能更快的吸收理解所学内容。烟台南山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环境越来越贴近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利用先进的教学环境实施教学,突出理论与实践得结合,加强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环境及教学内容的改变必然影响教学方法的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根据不同模块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具体的教学中,将讲授法,案例法和任务驱动以及任务拓展等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增加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将“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三)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
许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还是以笔试为主,考核内容受限,缺乏对学生实践技能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对于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最注重的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察,因此在课程考核方面也应该重视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将学生实际操作和综合能力列入考核范围,将课堂表现,作业成绩,模块测试,期末成绩纳入课程评价中。教师在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随时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帮助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通过考核的分布化,多样化的改革,使学生更注重学习过程和各模块涉及到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此整个评价体系既能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实现考核的公平和公正性。
以烟台南山学院计算机应用能力上课程考核为例:
1.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过程考核(平时+模块测试)+期末考核。
考试形式:闭卷,上机考试。
2.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作业15%+考勤5%)20%+模块考核测试成绩30%+期末考核测试成绩50% 。
3. 模块考核测试中,若模块总成绩低于模块测试总分的60%,则在期末考试前需进行不及格模块提高辅导并进行测试,仍达不到要求者,将取消期末考试资格,课程总成绩为不及格。
四、结束语
我国近些年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为适应时代的需要,其教学改革是复杂的,迫切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从市场的角度,学生的立场出发,从专业敏感度的角度去备课,不断学习将最前沿、最先进的知识介绍给学生,使毕业生的计算机技术更有效地服务于各行各业。
参考文献
[1]周虹,富春岩,刘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4(3):39-40.
[2]孟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研究[J]黑河学刊,2015(1):124-126.
[3]梁剑波,柴群,唐林海.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90-95.
[4]鲁立,刘桢.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5(8):90-93.
作者简介:
孙立新,烟台南山学院工学院,讲师,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265713。
张栩之,烟台南山学院商学院,讲师,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265713。
朱海琴,烟台南山学院工学院,讲师,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26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