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氟病区农田土壤中全氟化合物的组成及污染特征研究

来源 :环境污染与防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feng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中国西南地氟病区农田土壤中全氟化合物(PFCs)的污染状况,对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65个农田土壤样品中PFCs的组成及其与土壤性质参数(pH、有机质、总氟和水溶性氟)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古蔺县农田土壤以中性为主,有机质质量分数为2.62%~14.01%,平均值为7.78%。土壤氟含量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土壤氟污染较为严重,总氟和水溶性氟平均值分别为985、7.15 mg/kg,土壤高氟含量一方面来源于较高的土壤背景值,同时也与施用含氟量高的磷肥有关。在21种目标PFCs中,仅有8种PFCs被
其他文献
以南苕溪为研究对象,选取16个采样点位采集水样监测常规水质参数,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模型,分析南苕溪溶解性有机质(DOM)组成和来源,探讨DOM光谱特征与水化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南苕溪存在4个DOM荧光组分,包括两个类蛋白组分(记为C1、C2)和两个类腐殖质组分(记为C3、C4)。荧光指数(FI)为1.83±0.10,腐殖化指数(HIX)为3.19±2.05,生物源指数(BIX)为0.88±0.20,表明南苕溪水体DOM呈现出腐殖化程度低,新近自生源高的特点,南苕溪D
饮用水安全关系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近年来中国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取得重要进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风险,包括有毒有害项目偶有超标,新型污染物检出,湖库型饮用水水源中藻毒素问题突出等。基于中国饮用水水源环境管理现状,分析了当前水源风险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国外风险管控措施,提出了完善饮用水水源风险防控体系的建议。
为探究固定化菌剂对油田措施废液残渣的处理效果,分别以麸皮及麸皮炭为载体,采用吸附法制备固定化菌剂,并开展油田措施废液残渣室内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液体环境中,麸皮固定化菌剂与麸皮炭固定化菌剂的原油降解率均比混合菌液降解率提高了30%左右。制备固定化菌剂的过程中,当载体添加量为4.0 g,固定化时间为30 h,固定化温度为35℃时,麸皮及麸皮炭固定化菌剂对微生物的固定化效果最佳。为期63 d的固定化菌剂对油田措施废液残渣处理过程中,麸皮炭固定化菌剂的原油降解率可达89.65%,麸皮固定化菌剂的原油降解率可达8
为研究长三角南部典型盆地城市臭氧(O_3)污染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对丽水市2015—2019年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丽水市O_3浓度呈逐年上升趋势,月O_3浓度呈"M"型分布。受盆地地形影响,O_3超标日(O_3日最大8 h平均质量浓度超过160μg/m~3)小时浓度呈明显双峰型特征,该特征增加了O_3超标率。丽水市O_3超标日天气系统主要为副热带高压、地面高压、热带气旋外围影响和高空脊
基于海南岛农用地表层土壤中8种重金属含量测定结果,使用多元统计及污染指数法评价重金属污染风险,结合主成分分析/绝对主成分得分受体模型及地统计学方法对重金属污染来源及其分布特征作解析。结果表明:(1)海南岛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总体处于较低浓度水平,但存在局部区域富集情况。(2)污染来源主要有自然源、工业交通源及农业源。自然源对Ni、Cr、Cu的贡献率分别为79.1%、60.5%、45.5%,高值集中在海南岛东北部玄武岩覆盖区;工业交通源对Hg、Pb、Zn的贡献率分别为73.6%、73.5%和59.4%,高值散落
为了研究微能耗双罐并联加压控藻船的控藻效果和机理,采用现场围隔试验,研究了加压蓝藻在不同风浪作用下的垂向分布情况、不同水深的光合生产力。结果表明,围隔试验控藻率达到98.7%;加压蓝藻在静水和风浪条件下垂向分布均为表层少下层多,静水中大部分沉淀于水底,悬浮蓝藻只占24.6%,在0.8 m水深、25 cm风浪作用下表层蓝藻仅增加了1.2百分点,自然蓝藻呈上多下少的垂向分布。加压蓝藻和自然蓝藻光合生产力相当,沿太湖水深逐步减少。由于加压蓝藻与自然蓝藻垂向分布的差异,加压蓝藻在水体垂向平均生产量小于自然蓝藻。
以赤铁矿、褐铁矿、磁铁矿3种天然含铁矿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其在饱和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量为100%)和正常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量为25%)两种水分条件下对不同农田砷(As)污染土壤的稳定化效果,并与商用铁氧化物(Fe2O3、Fe3O4)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天然含铁矿物中褐铁矿对来自河北秦皇岛的砂质壤土和来自湖南常德的粉砂质黏土都表现出最好的稳定化效果,在正常田间持水量条件下稳定化效率分别达到38.44%、30.53%
磷是动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也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磷在自然界中主要以磷矿形式贮藏,磷矿因化学磷肥的生产而被大量消耗,现有储量最多只够维持人类100年的开采。磷最终的归宿是海洋,很难通过自然循环回归陆地。因此,以人工循环回收方式最大限度遏制磷的消耗速度已变得刻不容缓。为此,一方面建议维持或恢复粪尿返田习惯,使排泄物中的磷等营养物质回归土地;另一方面,建议对污水中的磷在污水/污泥处理处置过程中进行回收和利用。污水处理过程中回收鸟粪石、蓝铁矿虽可回收磷酸盐,但它们的高纯度回收/分离并非易事,而从污泥焚烧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临床较为多发,主要是根据骨折情况,采用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方式,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实现骨折部位的良好愈合,降低患者的痛苦。
期刊
浮游植物是湖泊有机质的重要来源,通过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应用平行因子法提取并表征溶解性有机质(DOM)主要组分,开展白洋淀秋季水体DOM主要组分与浮游植物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白洋淀秋季水体DOM中有3种主要组分,分别是类色氨酸、类富里酸和类酪氨酸,类色氨酸贡献率达46.77%。白洋淀秋季水体DOM以自生内源为主。白洋淀秋季共检测出浮游植物7门93种,其中秋初浮游植物丰度为2.29×106~1.27×108个/L,平均为4.57×107个/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