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社会变化加速,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所谓“创新”,就是具备不拘泥于传统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的精神,具备质疑、探究的能力。而创新素质正是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前提,因此,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自主、能动、创造性地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是摆在现代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信息技术课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积累,谈以下几点体会。
1.激发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互友好、开放的实践环境,非常适合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只要教师善于设计环境,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上机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索,積极地思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顺利地建构学生的知识结构。
2.确定学习目标,任务驱动教学
目标导学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掌握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自己主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感受新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目标导学可以去掉学生学习中的盲目性。一个被蒙上眼睛带入迷宫的人,丧失了择路的自主性,只能任凭别人牵着前进。对待信息知识的学习也是一样。当老师依次一节一节讲授新知识时,由于学生对一章知识缺乏整体认识,因而只能跟着老师盲目地前进。为了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盲目性,上好每章开头的启始课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又去掉了盲目性,其学习的自主性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新知识,哪些是旧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线”,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是教学目标实现所依托的直观形式。因此教师要设计好每一个任务,纵观整个课程,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并合理安排,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中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自学基础的时候,学生对自学后的成果得到满足,对自学感到兴趣,自学的劲头也就更大。例如,通过读书,发现问题,提出疑问;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结论;通过查找资料,提高理论;会用工具书,达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两个层次,并产生一种不满足感,更主动地学习,都是自学的基本要求和培养自学的基本途径。在学的方法上,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强调采用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资源学习法、合作交流法、实践应用法、成果展示法等多种学法的优化组合,鼓励学生以研究型的方式将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同其它各科的学习整合起来。
4.拓展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新课改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但是让学生带着什么问题学,问题由谁提出来是值得研究的。以往课堂上的问题大多由教师提出来,再由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学生的思路只能跟着老师走,在教师设计的框框里转,学习是被动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也受到束缚。而在新课改条件下,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谈谈自己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让大家带着问题阅读思考,再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比较大,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问时,由于学生提问的角度、层次不同,因而有些是表面的、肤浅的,有些是比较有深度和广度的,教师要加以梳理、组织,分别对待、逐个解决。因此问题无论是教师提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教师都要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空间和时间。
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因此,学生要学会“做中学,学中做”。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达到不教”。现在已不是如何使学生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时代。信息技术课以其独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尤其应该让学生去“学习”,去“创造”,充分让学生自悟、自得。正如古人说的“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1.激发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互友好、开放的实践环境,非常适合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只要教师善于设计环境,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上机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索,積极地思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顺利地建构学生的知识结构。
2.确定学习目标,任务驱动教学
目标导学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掌握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自己主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感受新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目标导学可以去掉学生学习中的盲目性。一个被蒙上眼睛带入迷宫的人,丧失了择路的自主性,只能任凭别人牵着前进。对待信息知识的学习也是一样。当老师依次一节一节讲授新知识时,由于学生对一章知识缺乏整体认识,因而只能跟着老师盲目地前进。为了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盲目性,上好每章开头的启始课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又去掉了盲目性,其学习的自主性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新知识,哪些是旧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线”,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是教学目标实现所依托的直观形式。因此教师要设计好每一个任务,纵观整个课程,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并合理安排,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中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自学基础的时候,学生对自学后的成果得到满足,对自学感到兴趣,自学的劲头也就更大。例如,通过读书,发现问题,提出疑问;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结论;通过查找资料,提高理论;会用工具书,达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两个层次,并产生一种不满足感,更主动地学习,都是自学的基本要求和培养自学的基本途径。在学的方法上,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强调采用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资源学习法、合作交流法、实践应用法、成果展示法等多种学法的优化组合,鼓励学生以研究型的方式将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同其它各科的学习整合起来。
4.拓展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新课改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但是让学生带着什么问题学,问题由谁提出来是值得研究的。以往课堂上的问题大多由教师提出来,再由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学生的思路只能跟着老师走,在教师设计的框框里转,学习是被动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也受到束缚。而在新课改条件下,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谈谈自己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让大家带着问题阅读思考,再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比较大,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问时,由于学生提问的角度、层次不同,因而有些是表面的、肤浅的,有些是比较有深度和广度的,教师要加以梳理、组织,分别对待、逐个解决。因此问题无论是教师提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教师都要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空间和时间。
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因此,学生要学会“做中学,学中做”。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达到不教”。现在已不是如何使学生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时代。信息技术课以其独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尤其应该让学生去“学习”,去“创造”,充分让学生自悟、自得。正如古人说的“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