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的极为重要而且正确的途径;还是体现语文教学改革和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
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朗读既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美的创造,通过朗读可以激发美感,让人领悟和体验美感。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朗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对朗读要产生兴趣。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也可以通過配乐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熏陶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体验情感,也可以鼓励有朗读专长的学生进行有个性理解的朗读带动其他同学主动参与。总之,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教学才能见成效。
二、要读准字音
就我校目前的实际情况,农村中学生普通话普遍较弱,汉语拼音程度参差不齐,往往读音不准,声音不洪亮。首先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读准字音,发音要正确,不念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颠倒,其次是教汉语拼音,教给学生正确的发音方法,还可以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收看电视、收听广播来校正自己的发音,尤其要注意翘舌音、唇齿音。当然老师的示范作用也很重要。例如一名老师在朗读《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当读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时,把“数”(shǔ)读成了(shù),立刻就会使人产生一种遗憾的感觉,教学效果也因此受影响,虽不能说是前功尽弃,但显然已无法给人以完美的感觉了。
三、把握好停顿,认真挖掘标点符号的内涵
要有感情朗读课文,我们就不能因为标点符号不是字,就觉得无足轻重。恰恰相反,有时作者的喜怒哀乐,通过文字不能完全表达出来,而往往借助于标点符号更完美地表达各种情感。所以,在朗读时要用心揣摩,掌握其内涵,准确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遇到句号时,要有长时间的停顿,遇到问号时,要有疑问语气,遇到感叹号时,要有感叹语气。总之,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标点符号的作用,善于挖掘出标点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含义,使朗读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四、朗读时要轻重相宜,富有变化
我们平时说话,每个音节不都是一般轻重的。重要的地方重一些,次要的地方轻一些。朗读的时候也要有轻有重,才能传达出生动活泼的语气,突出文章的重点。如果读得一样轻重,平平淡淡,就不可能把文章的内容传达清楚。例如:《回延安》中的“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梦里”要重读,速度要稍缓,通过重读来表现出诗人对养育过他,哺育他成长的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感情。“搂定”也要重读,感情要强烈,语速还要稍快。通过这个动作,把诗人在梦境踏上故土,扑向宝塔山,犹如扑进母亲怀抱的那种执著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这两处不重读,就不能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减弱了诗歌对学生的影响力。
五、朗读要领悟情感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不但文情并茂,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而且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情感和和学习兴趣。教师在生动的朗读中传达着作者对课文中景象、人物、事件的种种态度。教师通过朗读所表达出来的感情,也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欲感化学生,自己必须先为课文的内容所感动。教师在准备朗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倾注到文章中去。要有真实的感受,真挚的感情。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情感。
六、讲解与朗读相结合
讲解和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如果所讲解是要学生钻进文中进行分析,那么,朗读则是带领学生跃出课本以外,加以综合。讲解前的学生朗读,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确定教学的重点;讲解后的学生朗读又可以大体检查出教师讲解的效果,发现薄弱环节,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发挥讲解之不能,补充讲解之不足,朗读千万放弃不得。新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加大,这足见朗读的重要。朗读不可代替讲解,朗读的时候也不能囫囵吞枣,草草读完收兵。
总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充分利用朗读这个教学手段,有目的,有重点,合理地加强朗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感情。由此,紧抓“朗读”这一手段,是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
作者单位 陕西省城固县天明中学
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朗读既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美的创造,通过朗读可以激发美感,让人领悟和体验美感。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朗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对朗读要产生兴趣。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也可以通過配乐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熏陶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体验情感,也可以鼓励有朗读专长的学生进行有个性理解的朗读带动其他同学主动参与。总之,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教学才能见成效。
二、要读准字音
就我校目前的实际情况,农村中学生普通话普遍较弱,汉语拼音程度参差不齐,往往读音不准,声音不洪亮。首先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读准字音,发音要正确,不念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颠倒,其次是教汉语拼音,教给学生正确的发音方法,还可以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收看电视、收听广播来校正自己的发音,尤其要注意翘舌音、唇齿音。当然老师的示范作用也很重要。例如一名老师在朗读《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当读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时,把“数”(shǔ)读成了(shù),立刻就会使人产生一种遗憾的感觉,教学效果也因此受影响,虽不能说是前功尽弃,但显然已无法给人以完美的感觉了。
三、把握好停顿,认真挖掘标点符号的内涵
要有感情朗读课文,我们就不能因为标点符号不是字,就觉得无足轻重。恰恰相反,有时作者的喜怒哀乐,通过文字不能完全表达出来,而往往借助于标点符号更完美地表达各种情感。所以,在朗读时要用心揣摩,掌握其内涵,准确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遇到句号时,要有长时间的停顿,遇到问号时,要有疑问语气,遇到感叹号时,要有感叹语气。总之,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标点符号的作用,善于挖掘出标点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含义,使朗读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四、朗读时要轻重相宜,富有变化
我们平时说话,每个音节不都是一般轻重的。重要的地方重一些,次要的地方轻一些。朗读的时候也要有轻有重,才能传达出生动活泼的语气,突出文章的重点。如果读得一样轻重,平平淡淡,就不可能把文章的内容传达清楚。例如:《回延安》中的“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梦里”要重读,速度要稍缓,通过重读来表现出诗人对养育过他,哺育他成长的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感情。“搂定”也要重读,感情要强烈,语速还要稍快。通过这个动作,把诗人在梦境踏上故土,扑向宝塔山,犹如扑进母亲怀抱的那种执著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这两处不重读,就不能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减弱了诗歌对学生的影响力。
五、朗读要领悟情感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不但文情并茂,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而且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情感和和学习兴趣。教师在生动的朗读中传达着作者对课文中景象、人物、事件的种种态度。教师通过朗读所表达出来的感情,也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欲感化学生,自己必须先为课文的内容所感动。教师在准备朗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倾注到文章中去。要有真实的感受,真挚的感情。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情感。
六、讲解与朗读相结合
讲解和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如果所讲解是要学生钻进文中进行分析,那么,朗读则是带领学生跃出课本以外,加以综合。讲解前的学生朗读,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确定教学的重点;讲解后的学生朗读又可以大体检查出教师讲解的效果,发现薄弱环节,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发挥讲解之不能,补充讲解之不足,朗读千万放弃不得。新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加大,这足见朗读的重要。朗读不可代替讲解,朗读的时候也不能囫囵吞枣,草草读完收兵。
总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充分利用朗读这个教学手段,有目的,有重点,合理地加强朗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感情。由此,紧抓“朗读”这一手段,是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
作者单位 陕西省城固县天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