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初中语文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尤为重要的一大课程,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乃至全面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供教育教学工作者借鉴及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0 引言
初中语文教学是初中学习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新课标对于语文学科的要求,是要培养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多方位的阅读各类文章,利用语文学科来提升问题意识,加强对知识的掌握。但实际情况中,教师的思维观念落后,教学方式不灵活,无法切实的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足。
1 现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依旧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为主,使得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得不到质的提升。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十分单调,课堂上的角色分配十分明显,教师在课堂中承担的责任就是对知识的讲解,缺乏与班级体的互动环节,这就使课堂气氛始终处于低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不高,也很难谈得上对知识有所渴望,这直接影响到了学习的成效。其次,由于语文这个学科的特点就是强调字词的运用,追求深层次语境的挖掘,这就使不少学生觉得语文的学习十分繁琐,很难提起兴趣。最后,学生在课堂上总是以一种较为被动的身份参与学习过程,这对启发学生的创新思路会有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学生横纵向思维的交错发展。
2 影响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因素
一方面,教师观念陈旧,与学生建立不了平等的和谐关系,不给学生自己思考提问的机会,对话环境不好,对学生积极性有不利的影响。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够高,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随着课改的加快,社会在不断进步,教师往往会忽略一些进步的思想和方式,对于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无法提出有水准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学科是件很枯燥的事,尤其在长篇文章的学习中,根本没有信心去全部看下去,所以学生的语文阅读量相对来说并不多,而且文章的种类也不能很好的选择。同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没有技巧性,理解能力差,习惯不好,马马虎虎的就学完一篇文章,这样教师就无法顺利完成语文教学,学生的问题意识便无法得到培养。
3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效策略
3.1 注重课前预习
课前的预习对问题意识的提高有重大的意义,所以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预习。预习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在预习时肯定会出现疑惑,不理解的地方。其实这就达到了目的。教师要依据课文,抓住重点,设计一些符合学生水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要有针对性且层次分明。以点破面,带动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和思考,减少阅读的枯燥性及盲目性。
3.2要针对文章多提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问题。这个问题不过于深刻,只是课前的预习,不必达到精度的效果。每篇文航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很重要的。往往开头就揭示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文化背景以及主旨内涵。而结尾一版是对文章的总结和升华。所以,对开头和结尾的提问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设置问题,来让学生对开头和结尾进行深度预习。对文章线索的提问也很重要。文章的连贯性就是靠线索来串联起来,例如在《社戏》这篇小说里,作者就是以“社戏”为线索来展开全文的,先回忆小时候自己的乐事,为后面的引出社戏做铺垫。然后开始去看社戏,具体引出看戏前,戏时,戏后的各种趣事,最后对社戏的留恋。整篇文结构清楚,社戏就是文章的一个线索,关键词,学生带着问题去文章里寻找这样的词语,这会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清楚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3.3在课中强化提问
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讲课的节奏,文章的讲解要具体到字,然后是词、句子、段到篇到文章整体。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来掌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积极思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对问题的解答过程中,逐步对文章的字词句篇斟酌,以提高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的技巧。首先,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是大众化的。语文的思维范围广,学生的对于同一个地点的理解是有差别的,每个学生都应该有机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的有效提问,要照顾到全体学生,比如在《背影》中,针对背影来提问学生自己印象比较深刻地背影,大家都参与到讨论中,分享自己背影后面的小故事,最后回归到文章让学生一起来品读作者笔下的背影。以此问题来开头,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其次,在文章的矛盾点和含蓄点处提问,矛盾的设计是作者精心为读者设计的,都有特别的意图。在矛盾出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揭示矛盾里更深层的含义,可以提高学生对于作者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的推敲。
3.4 积极开展活动促进问题意识的培养
初中学生处于成长发育期,相比于上课,学生更倾向于参加各类活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紧紧把握学生这一爱好,为学生安排具有一定探索性、目的性的活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要善于将课堂所授内容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依旧能够融入到对课文的理解之中,深刻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在一篇众所周知的课文《最后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加强学生对于文章写作背景的认识,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安排各个小组对文章内容进行角色扮演,运用文章中描述的神情来扮演,必要时可以进行少量创新内容,这样既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也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当时的写作背景,更好地抓住文章写作情感,理解文章的主题。此过程中学生为了演的更加出色,会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这就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循序渐进中增强问题意识。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顺应新课改的要求,不少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受到广大教师的重用,这也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这个时代的要求所造成的。在语文教学中,应当使问题贯穿于语文课堂的始终。可以说语文学习是与作者之间的美妙旅程,因而问题的提出,有助于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动态,全面彰显文章的内涵,由此使学生切身享受语文学科所带来的乐趣,促进问题意识的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高寿德.初中语文问题意识培养策略探讨[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6).
[2]李秀芳.论初中语文课堂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29).
[3]李国鹏.浅谈如何培养初中语文的“问题意识”[J].中国文房四宝,2014(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0 引言
初中语文教学是初中学习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新课标对于语文学科的要求,是要培养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多方位的阅读各类文章,利用语文学科来提升问题意识,加强对知识的掌握。但实际情况中,教师的思维观念落后,教学方式不灵活,无法切实的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足。
1 现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依旧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为主,使得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得不到质的提升。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十分单调,课堂上的角色分配十分明显,教师在课堂中承担的责任就是对知识的讲解,缺乏与班级体的互动环节,这就使课堂气氛始终处于低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不高,也很难谈得上对知识有所渴望,这直接影响到了学习的成效。其次,由于语文这个学科的特点就是强调字词的运用,追求深层次语境的挖掘,这就使不少学生觉得语文的学习十分繁琐,很难提起兴趣。最后,学生在课堂上总是以一种较为被动的身份参与学习过程,这对启发学生的创新思路会有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学生横纵向思维的交错发展。
2 影响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因素
一方面,教师观念陈旧,与学生建立不了平等的和谐关系,不给学生自己思考提问的机会,对话环境不好,对学生积极性有不利的影响。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够高,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随着课改的加快,社会在不断进步,教师往往会忽略一些进步的思想和方式,对于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无法提出有水准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学科是件很枯燥的事,尤其在长篇文章的学习中,根本没有信心去全部看下去,所以学生的语文阅读量相对来说并不多,而且文章的种类也不能很好的选择。同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没有技巧性,理解能力差,习惯不好,马马虎虎的就学完一篇文章,这样教师就无法顺利完成语文教学,学生的问题意识便无法得到培养。
3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效策略
3.1 注重课前预习
课前的预习对问题意识的提高有重大的意义,所以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预习。预习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在预习时肯定会出现疑惑,不理解的地方。其实这就达到了目的。教师要依据课文,抓住重点,设计一些符合学生水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要有针对性且层次分明。以点破面,带动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和思考,减少阅读的枯燥性及盲目性。
3.2要针对文章多提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问题。这个问题不过于深刻,只是课前的预习,不必达到精度的效果。每篇文航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很重要的。往往开头就揭示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文化背景以及主旨内涵。而结尾一版是对文章的总结和升华。所以,对开头和结尾的提问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设置问题,来让学生对开头和结尾进行深度预习。对文章线索的提问也很重要。文章的连贯性就是靠线索来串联起来,例如在《社戏》这篇小说里,作者就是以“社戏”为线索来展开全文的,先回忆小时候自己的乐事,为后面的引出社戏做铺垫。然后开始去看社戏,具体引出看戏前,戏时,戏后的各种趣事,最后对社戏的留恋。整篇文结构清楚,社戏就是文章的一个线索,关键词,学生带着问题去文章里寻找这样的词语,这会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清楚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3.3在课中强化提问
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讲课的节奏,文章的讲解要具体到字,然后是词、句子、段到篇到文章整体。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来掌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积极思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对问题的解答过程中,逐步对文章的字词句篇斟酌,以提高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的技巧。首先,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是大众化的。语文的思维范围广,学生的对于同一个地点的理解是有差别的,每个学生都应该有机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的有效提问,要照顾到全体学生,比如在《背影》中,针对背影来提问学生自己印象比较深刻地背影,大家都参与到讨论中,分享自己背影后面的小故事,最后回归到文章让学生一起来品读作者笔下的背影。以此问题来开头,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其次,在文章的矛盾点和含蓄点处提问,矛盾的设计是作者精心为读者设计的,都有特别的意图。在矛盾出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揭示矛盾里更深层的含义,可以提高学生对于作者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的推敲。
3.4 积极开展活动促进问题意识的培养
初中学生处于成长发育期,相比于上课,学生更倾向于参加各类活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紧紧把握学生这一爱好,为学生安排具有一定探索性、目的性的活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要善于将课堂所授内容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依旧能够融入到对课文的理解之中,深刻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在一篇众所周知的课文《最后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加强学生对于文章写作背景的认识,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安排各个小组对文章内容进行角色扮演,运用文章中描述的神情来扮演,必要时可以进行少量创新内容,这样既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也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当时的写作背景,更好地抓住文章写作情感,理解文章的主题。此过程中学生为了演的更加出色,会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这就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循序渐进中增强问题意识。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顺应新课改的要求,不少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受到广大教师的重用,这也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这个时代的要求所造成的。在语文教学中,应当使问题贯穿于语文课堂的始终。可以说语文学习是与作者之间的美妙旅程,因而问题的提出,有助于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动态,全面彰显文章的内涵,由此使学生切身享受语文学科所带来的乐趣,促进问题意识的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高寿德.初中语文问题意识培养策略探讨[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6).
[2]李秀芳.论初中语文课堂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29).
[3]李国鹏.浅谈如何培养初中语文的“问题意识”[J].中国文房四宝,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