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浮小盏三投酒油爆鸡丁齿留香

来源 :烹调知识·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rryto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史载:晚清名臣、著名文学家、美食家丁宝桢(180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人。少时就能工诗善赋,下笔千言,颇有才华与胆略。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先后历任岳州、长沙知府。同治二年(1863年)升任山东按察使。翌年任布政使。同治五年(1866年)升任山东巡抚,因击溃西捻军、认真治理黄河水患有功,加“太子少保”头衔。同治八年(1869年),太监安德海奉慈禧太后密遣乘楼船缘运河南下,沿途敲诈勒索,“所过招纳权贵,无敢发者”,途经山东泰安时,丁宝桢竟以“太监出京都违背祖制”的名义就地将安德海“拘而诛之”。并上报朝廷,一时名震朝野。光绪二年(1876年)升任四川总督要职,成为权倾朝野的封疆大吏。严劾贪官污吏,建机器局,多所兴革。中法战争时,闻台(湾)、澎(湖)有警,遂上奏疏请率师驰援,未获朝廷同意,不久即逝世于四川总督任上。
  作为美食家的丁宝桢,他喜爱吃花生米鸡丁,说来其中还有一番缘由。据说,丁宝桢出身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比较富裕,从小就喜爱吃清炖鸡。为官后有一次到亲戚家去做客,亲戚照例杀鸡热情款待。不料,鸡刚杀好,丁宝桢却得到紧急通知让他“速返”。鸡杀了,清炖时间来不及,怎么办呢?那亲戚急中生智,就将鸡脯肉、鸡腿肉切下再切成鸡丁,爆炒,又加上油炸花生米,匆匆装盘,让丁宝桢吃了再走。经丁宝桢一品尝,花生米鸡丁味道比清炖鸡鲜美多了。回家以后就让厨师照此法炒作,又加上辣椒等调料,味道更加鲜美了。后来,丁宝桢调到山东任巡抚。当地盛产花生、红辣椒与鸡鸭,价廉物美,作为美食家的丁宝桢就指点家厨就地取材,烹制自己爱吃的花生米鸡丁。用白嫩的鸡肉丁为主料,佐以花生米、红辣椒等,用急火油爆而成,味道香、辣、鲜、甜,十分可口,令人垂涎。因为自己喜爱吃花生米鸡丁,所以每逢有客人来访时,就常常以花生米鸡丁来热情款待客人,以尽地主之谊。客人品尝后,赞美声不绝于耳。花生米鸡丁遂成为丁宝桢“太子少保”府上佳肴名片,起初该佳肴没有名字,后来被时人称为“宫保鸡丁”。
  关于“宫保鸡丁”名肴命名其中另有原因。据史籍记载:晚清官场等级森严,官阶分为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即所谓“九品十八级”。当时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对每一级官员都有一定的尊称。诸如清朝的总督是地方上的最高长官,官居正二品,“宫保”是对总督的尊称。而晚清的巡抚虽与总督相比,为从二品,但如果被加封“太子少保”头衔,则也可享受“宫保”的尊称。丁宝桢当时虽官居山东巡抚,论官阶属从二品,但他因功加封了“太子少保”头衔所以亦被人们誉称他为“丁宫保”。由于他喜爱吃这样烹制的花生米鸡丁,并成为丁宫保府上的名肴名片,因而得名为“宫保鸡丁”。鉴于这道名肴是用急火油爆而成的,遂讹传为“宫爆鸡丁”,其实“宫爆”二字是解释不通的。这道名肴因为丁宝桢爱吃此佳肴而闻名遐迩,距今至少有一百四十多年悠久历史了。因为丁宝桢是贵州人,所以有人称“宫保鸡丁”为黔菜,又因丁宝桢在四川任总督十年,四川人称“宫保鸡丁”,为川菜。其实,黔川两地的“宫保鸡丁”,在烹饪上小有差异,主要是在辣椒的使用上。黔菜用糍粑辣椒(将辣椒洗净,和以适量的蒜、姜和盐一块捣碎,成糍粑状,故名),而川菜则用干辣椒。细心的食客是不难区分的。后来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不少酒家餐桌上都常见到具有当地特色的“宫保鸡丁”。笔者在下列采用上海名酒家锦江饭店名肴“宫保鸡丁”的烹饪方法作一些介绍,以供读者诸君参考。
  “宫保鸡丁”的烹饪方法
  质量要求:花生脆松,鸡丁白嫩,鲜,汪油包汁,色淡红,吃口鲜、辣、香、甜。
  配料:鸡脯或鸡腿肉丁150 g,花生米50 g,红辣椒丁5 g,姜片1片,白糖10 g,食盐2 g,酱油5 g,味精1 g,黄酒15 g,四川豆瓣酱15 g,麻油10 g,葱段少许,米醋5 g,鸡蛋一枚,干淀粉10 g,湿淀粉适量,白汤55 g, 花椒末少许。
  初步加工:花生去壳后放在开水中浸泡至软(软后易于氽时脱水而脆),剥去衣待用。炒锅烧热,放入清油500 g ,置中火上烧至四成热,推入花生,随即用漏勺不断地上下翻动、抖散(油太热离火冷锅)氽至花生用漏勺捞起发出“吱吱声”、油花较少,即捞出(因捞出后尚有余热会继续脱水)放在盆中摊开,冷后便能脆硬(氽时如待完全脱水捞出,会产生焦苦味)。鸡脯肉或鸡腿肉先劈去筋、衣膜,然后切成小四方丁,再上浆滑油。
  烹调方法:碗中放入黄酒、酱油、味精、盐、白糖、米醋、白汤、湿淀粉,调匀待用。炒锅烧热,用油滑锅后加入猪油25 g,置旺火上烧至六成热,投入辣椒、葱、姜,爆出辣香味,加入四川豆瓣酱,拌出红油,推入鸡丁炒至上色,淋入勾好卤汁,推入花生略拌,端锅连翻至卤包上,加麻油并撒上花椒末,出锅装盘。
  附注:花生肉丁、花生鱼丁、花生羊肉丁等,使用上述调料也可烹调成“宫保鸡丁”、“宫保鱼丁”、“宫保羊肉丁”等名肴。此类佳肴如为川菜,则重麻辣味,如果为南方江浙等地区人食用,可不用麻辣调料,以突出鲜甜味。
其他文献
——赞《烹调知识》  我有足够的理由  把你——《烹调知识》  视为幸福的源泉  在每个白天黑夜  带给你我甜蜜的幸福  即使黑夜沉沉  我的身心也感受到这种存在  《烹调知识》良师益友  生活的“指南”  我在你的墨香中  汲取一种养分  于是  我的心灵水一样纯净  我的脊骨钢一般坚强    走过25个春夏秋冬  你从一株小苗  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绿荫华盖神州  墨香温馨中国  穿过风雨同舟
冷冻食品已成为很多家庭必备的食物之一。下厨前,它们都要经过一个重要步骤———解冻。如果解冻不当,不仅冷冻食品的口味会变差,还会导致其营养素的流失。那么,不同食物有什么解冻技巧呢?  冻鱼冻肉,先放冷藏室  肉类解冻最好有个“接力棒”,也就是把要解冻的食材提前一天从冷冻室中取出,用保鲜盒或保鲜袋装好后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里,等化冻后再拿来烹调。这种解冻方式花得时间比较久,一般大块的肉类至少要提前12 h
猪肝,即猪的肝脏。优质的猪肝表面多为红褐或暗紫色,光泽柔滑,质地细嫩,结构为颗粒状体,具有一定的弹性,用手摁后马上复原,但用力过猛也会穿破成洞。其内部有纵横交错、粗细不等的血管及其他结缔组织,使肝脏有机成为一体。猪肝是一种很好的烹饪原料,不论是食用价值,还是药用价值都非常高。  中医认为:猪肝味甘苦性温,可补肝、养血、明目。据测验,在每百克猪肝中,含蛋白质21.3 g、脂肪4.5 g、糖4 g、无
日本的冲绳、中国广西巴马、以及中国新疆的维吾尔族、巴基斯坦的罕萨族、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人,这些地区和民族均以人口长寿闻名。这些地区都有各自独特的饮食文化,吃的东西都不一样,这些不同种类的食物,却有许多共同特点,都有让人健康长寿的奥秘……  ★日出而做,日落而息  巴马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各地患者的“疗养乡”,成千上万的中国患者,从各个城市远道而来,在这里暂居疗病。新疆是中国境内另一个世界长寿之乡,很
凡是贵客来到侗乡作客,那热情好客的侗民用来招待客人的一道主菜就是侗乡腊肉。客人若能吃到侗乡正宗的腊肉,那肯定会留下终身嘴谗的感觉。因为那侗乡正宗的腊肉芳香可口,味道特殊,只要吃过一次,假若有人再提起侗乡腊肉,就会使你垂涎三尺,让人沉浸在吃腊肉的情境之中。本文所说的侗乡腊肉主要是用猪肉熏烤而成的腊肉。  腊肉的制作过程还得从侗民杀年猪说起,侗民将饲养的年猪长到能宰杀时(最小的也有50kg重,最大的有
离开贵州快20年了,但总忘不了家乡的那道美食——凉拌折耳根。折耳根学名叫鱼腥草,又名蕺菜,在分类学上属双子叶植物三白草科蕺菜属,是一种带有怪味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折耳根茎上有节,叶子互生,均有鱼腥气。如以全草根入药,有散热、止咳、化痰、润肺之效,为医治感冒名药“板蓝根”之原料。此草遍及全省,居民常作菜食之。  “折耳根”是我们贵州苗家人的叫法,在苗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你若是爱他,就给他吃折耳根;你
主料:猪肉250 g。  配料:青椒、红椒、洋葱、胡萝卜各50 g,面粉适量。  调料:红粉、黑胡椒、糖、香草、番茄沙司、奶油、橄榄油各适量。  制作:1.红椒、胡萝卜洗净切碎。  2.青椒、洋葱、香草均切碎,猪肉剁成馅。  3.将所有原料、调料放入碗中搅匀,制成猪肉饼。  4.猪肉饼放入油锅煎至上色,装入烤盘,放入烤箱180℃烘烤15 min。  5.取出,装盘装饰即可。  特色:将猪肉制成馅,
2016年8月26日,2016中国(山西)食品餐饮旅游博览会暨首届中国山西面食文化节在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拉开帷幕,山西省荣膺“中国面食之都”称号,并被认证了多项“世界之最”。副省长王一新,商务部原副部长周可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在刚,以及省商务厅、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开幕式。  荣膺“多项之最”  山西不仅有“黑金”煤炭,还有“白银”,那就是面食。小小一碗面,不仅承载着
烹是制作热菜的烹调技法之一。根据原料初步熟处理的方法不同,可分为炒烹、滑烹、炸烹和煎烹等四种。本文仅以“炒烹”的方法作一浅析,以恭拜求詈。  A. 炒烹的方法和工艺流程  炒烹方法:即将脆嫩的蔬菜改刀成较小的丝、细条状,放在有热底油的锅中用旺火煸炒至断生,然后烹入清汁成菜的一种烹法。  工艺流程:选择原料→刀工处理→调兑清汁→炝锅炒制→烹入清汁→翻匀出锅。  B. 炒烹的操作关键及注意事项  一、
饮食三味,指的是美味、厚味和淡味。  美味,通常人们对入口感觉鲜美爱吃的食品,都可以叫它“美味”,味道很好,舒爽可口,且能让人引起强烈的食欲。读典籍《汉书·扬雄传下》,称:“美味期乎合口,上声调于比耳。”南朝梁简文帝撰《七励》载:“陈晨凫之美味,荐隽燕之肥甜。”唐代诗圣杜甫作《拨闷》诗:“已办青钱防雇直,当令美味入吾唇。”足见喜食美味由来已久。  美味很浓的味道,就是厚味。《庄子·外篇·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