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适应培养创造性、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本文针对“检测技术与仪表”课程特点、教学现状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的改进进行了讨论,旨在能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检测技术与仪表;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作者简介:郭锦涛(1978-),女,满族,内蒙古锡林郭勒人,内蒙古工业大学电力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火电厂热工测量、热工自动控制。(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检测技术与仪表”是动力工程、自动化、测控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该课程具有内容多、涉及方面广、与现场联系紧密等特点。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能掌握测量的基本知识,电厂主要热工参数的测量原理、测量方法,常用检测仪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并了解现代检测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随着培养目标由过去主要为电厂培养技术人员转变为培养适用面较广的复合型人才的变化,提高“检测技术与仪表”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一、课程特点
“检测技术与仪表”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课程涉及到的检测参数类型比较多,如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相互联系不紧密,逻辑性差。与现场联系紧密,如果教师缺乏感性知识在讲解时容易讲得不生动,导致学生听不懂。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其相关课程主要有:工程流体力学、热工基础、电路、电子技术基础、电厂热力设备运行等,因此教师授课时需要特别注意和相关课程内容的衔接。该课程具有的这些特点导致学生学习时感觉思维跟不上、不适应,容易出现枯燥、难学的现象。
二、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课堂上讲理论,在实验室做实验,理论和实践在教学结构上各自错开,导致课程教学目标完成的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学生在理论上一知半解,而由于实践学时的限制,技能训练不能达到熟练程度。
一直以来“检测技术与仪表”的教学都是按照课本及教学大纲的要求,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以注入式教学为主;没有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过分突出了教师的作用,由教师控制着教学中的所有环节,忽视了学生的作用,没有“以学生为中心”,没有体现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地位,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盲目顺从状态,结果导致事倍功半。
同时,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严重脱节,实验和实践环节较少,技能训练不能达到熟练程度,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教材的发展不能适应测量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所学的知识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考核方式存在问题,一直是采用课堂教学理论为主,实验成绩为辅的考核方式,实验成绩以实验报告累积成绩计算,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分别进行考核,这样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效果不理想,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解决方案
1.教学内容的改进
(1)理论教学内容。授课中注意把握基本理论的应用,把低年级所学知识与本课程的知识有机地结合,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注重讲授过程中的生动性、系统的综合性、描述的准确性外,还应注意新技术新知识的引入和介绍,满足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迫切愿望。针对课程内容广而多,深浅程度不一的特点,精选教学内容,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课堂讲授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穿插应用实例,将抽象的理论融入实例的分析当中,易于学生理解。针对“检测技术与仪表”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的特点,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意相关学科的相关知识点的相互渗透与综合。开展专题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问题及探究性学习能力。
(2)实验教学内容。围绕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实现实验教学内容的多层次化,将实验教学内容在类别上分为认知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四个层次,改变传统全部是认知性和验证性实验的结构,增加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的比重,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要体现综合性和实用性。
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提出实验目的和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实验;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独立构思,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步骤,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数据,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查阅相关资料,把学过的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扩充和提高,进而能得到综合应用能力的全面锻炼和培养。
2.教学方式的改进
(1)理论教学方式。讲课形式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辅助以板书讲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形式多样、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等优势,又能保留黑板板书和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强、逻辑严密、交互性好等优点,力求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辅助教学,将在调研考察、期刊、因特网等各种媒体中获得的科技信息知识及本专业发展的动态新技术结合课堂内容不断充实到课堂上介绍给学生,力求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还可利用网络进行辅助教学,学生可利用网络进行远程、自主的辅助学习,共享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拓展学生视野。上课形式力求图文并茂,灵活多样,旨在努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实现传统教学方法不能达到的效率和效果,最终使学生掌握检测技术的基本技能。[1]
在传统的讲授法基础上重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方法。[2]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教学的客观规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成功地使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自觉、独立地开展思维,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展智力,学会学习。[3]
(2)实验教学方式。在实验教学上,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指导思想,建立开放性实验室,使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在实验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实验的要求和步骤更加清楚、明晰、直观,丰富实践内容,扩大信息量,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在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要积极思考、注重配合,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积极参与、提高动手能力。[4]
3.考核方式的改进
考核方式的改进上要灵活运用多种考核方式,综合评定课程学习成绩,采取综合考核方式,把笔试、大论文、平时表现成绩、实验考核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笔试考核中,加大主观性试题的比重,减少客观性试题的比重,突出学生分析、应变、综合等能力的考核。平时通过与学生交流、沟通,对动手能力强、学习过程中能提出独特见解的学生,评定平时成绩时要适当给予加分,以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勇于创新。
四、结论
“检测技术与仪表”作为一门信息量大、发展迅速、涉及面广的重要课程,提高其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综合的工作,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教师应根据专业目标和特点,设计课程的最优教学方案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总结,开阔思想,启发思维,同时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针对“检测技术与仪表”与现场联系紧密的特点,教师要多下现场向工厂里实际经验丰富的师傅请教学习,了解设备的构造、原理、特点等。这样在授课的时候更容易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多能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全胜,吕家云.“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巢湖学院院报,2009,11(3).
[2]周光礼,姜嘉乐.研究性学习:本科教学改革的主导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20).
[3]王云丽,等.对学校教育中开设学习方法课程的设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4) .
[4]易又庆,蒋利龙.浅议测量实践教学改革[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S1).
(责任编辑:赵赟)
关键词:检测技术与仪表;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作者简介:郭锦涛(1978-),女,满族,内蒙古锡林郭勒人,内蒙古工业大学电力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火电厂热工测量、热工自动控制。(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检测技术与仪表”是动力工程、自动化、测控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该课程具有内容多、涉及方面广、与现场联系紧密等特点。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能掌握测量的基本知识,电厂主要热工参数的测量原理、测量方法,常用检测仪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并了解现代检测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随着培养目标由过去主要为电厂培养技术人员转变为培养适用面较广的复合型人才的变化,提高“检测技术与仪表”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一、课程特点
“检测技术与仪表”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课程涉及到的检测参数类型比较多,如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相互联系不紧密,逻辑性差。与现场联系紧密,如果教师缺乏感性知识在讲解时容易讲得不生动,导致学生听不懂。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其相关课程主要有:工程流体力学、热工基础、电路、电子技术基础、电厂热力设备运行等,因此教师授课时需要特别注意和相关课程内容的衔接。该课程具有的这些特点导致学生学习时感觉思维跟不上、不适应,容易出现枯燥、难学的现象。
二、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课堂上讲理论,在实验室做实验,理论和实践在教学结构上各自错开,导致课程教学目标完成的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学生在理论上一知半解,而由于实践学时的限制,技能训练不能达到熟练程度。
一直以来“检测技术与仪表”的教学都是按照课本及教学大纲的要求,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以注入式教学为主;没有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过分突出了教师的作用,由教师控制着教学中的所有环节,忽视了学生的作用,没有“以学生为中心”,没有体现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地位,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盲目顺从状态,结果导致事倍功半。
同时,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严重脱节,实验和实践环节较少,技能训练不能达到熟练程度,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教材的发展不能适应测量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所学的知识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考核方式存在问题,一直是采用课堂教学理论为主,实验成绩为辅的考核方式,实验成绩以实验报告累积成绩计算,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分别进行考核,这样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效果不理想,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解决方案
1.教学内容的改进
(1)理论教学内容。授课中注意把握基本理论的应用,把低年级所学知识与本课程的知识有机地结合,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注重讲授过程中的生动性、系统的综合性、描述的准确性外,还应注意新技术新知识的引入和介绍,满足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迫切愿望。针对课程内容广而多,深浅程度不一的特点,精选教学内容,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课堂讲授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穿插应用实例,将抽象的理论融入实例的分析当中,易于学生理解。针对“检测技术与仪表”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的特点,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意相关学科的相关知识点的相互渗透与综合。开展专题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问题及探究性学习能力。
(2)实验教学内容。围绕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实现实验教学内容的多层次化,将实验教学内容在类别上分为认知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四个层次,改变传统全部是认知性和验证性实验的结构,增加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的比重,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要体现综合性和实用性。
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提出实验目的和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实验;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独立构思,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步骤,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数据,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查阅相关资料,把学过的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扩充和提高,进而能得到综合应用能力的全面锻炼和培养。
2.教学方式的改进
(1)理论教学方式。讲课形式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辅助以板书讲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形式多样、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等优势,又能保留黑板板书和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强、逻辑严密、交互性好等优点,力求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辅助教学,将在调研考察、期刊、因特网等各种媒体中获得的科技信息知识及本专业发展的动态新技术结合课堂内容不断充实到课堂上介绍给学生,力求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还可利用网络进行辅助教学,学生可利用网络进行远程、自主的辅助学习,共享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拓展学生视野。上课形式力求图文并茂,灵活多样,旨在努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实现传统教学方法不能达到的效率和效果,最终使学生掌握检测技术的基本技能。[1]
在传统的讲授法基础上重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方法。[2]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教学的客观规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成功地使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自觉、独立地开展思维,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展智力,学会学习。[3]
(2)实验教学方式。在实验教学上,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指导思想,建立开放性实验室,使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在实验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实验的要求和步骤更加清楚、明晰、直观,丰富实践内容,扩大信息量,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在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要积极思考、注重配合,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积极参与、提高动手能力。[4]
3.考核方式的改进
考核方式的改进上要灵活运用多种考核方式,综合评定课程学习成绩,采取综合考核方式,把笔试、大论文、平时表现成绩、实验考核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笔试考核中,加大主观性试题的比重,减少客观性试题的比重,突出学生分析、应变、综合等能力的考核。平时通过与学生交流、沟通,对动手能力强、学习过程中能提出独特见解的学生,评定平时成绩时要适当给予加分,以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勇于创新。
四、结论
“检测技术与仪表”作为一门信息量大、发展迅速、涉及面广的重要课程,提高其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综合的工作,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教师应根据专业目标和特点,设计课程的最优教学方案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总结,开阔思想,启发思维,同时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针对“检测技术与仪表”与现场联系紧密的特点,教师要多下现场向工厂里实际经验丰富的师傅请教学习,了解设备的构造、原理、特点等。这样在授课的时候更容易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多能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全胜,吕家云.“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巢湖学院院报,2009,11(3).
[2]周光礼,姜嘉乐.研究性学习:本科教学改革的主导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20).
[3]王云丽,等.对学校教育中开设学习方法课程的设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4) .
[4]易又庆,蒋利龙.浅议测量实践教学改革[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S1).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