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讨论情景:
班中的硕硕、奇奇、文文同在一个小区居住,因为住的非常近,所以三个孩子有很多的时间在一起玩。每天来园要互相商量好时间一起来园,晚上放学后也一起离园。随着时间慢慢推移,我发现几个孩子已经形成了一个小团队,所有的活动都是这几个孩子在一起,座位要坐到一起,区域活动都进同一个活动区,有困难了互相帮助,有开心的事情一起分享。但是,他们的快乐与困难从不与别的幼儿分享,注意力也都互相停留在这几个小伙伴身上。为了让他们走出小圈子,融入大集体,我让其他孩子试着接近他们,和他们做朋友,我们还特意进行了“我们都是好朋友”的主题活动,在一次次的沟通中,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二幼儿园 张 菊)
专家视点:
案例中该教师描述的情况非常有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教师的教育未能奏效?遇到这种情况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呢?
一、原因探析
居住环境使然。案例中的状况主要是居住环境造成的,因为三个孩子住得非常近,见面机会多,会有很多时间在一起玩,相对容易交往,因而更易熟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小团队不足为怪。所谓“远亲不如近邻”。
教师的教育不到位。案例中的教师已经有了特意的安排,如开展“我们都是好朋友”主题活动,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这说明,教师的教育措施尚待改进与加强。
二、若干建议
1.告诉孩子朋友多的好处。这三个孩子“有困难了互相帮助,有开心的事情一起分享”,对此,教师应加以表扬。但同时要告诉孩子,世界很大,人很多,我们以后会遇到很多人,会结识很多新朋友。朋友多了,我们就会得到更多的帮助,我们就会变得更快乐。如果我们眼里只有自己的这几个好伙伴是不合适的。告诉孩子一个道理:一个困难众人分担,困难会变小(少);一份快乐众人分享,快乐会变大(多)。所以,有很多朋友一定比只有两个朋友好。
2.开展有关“朋友”话题的系列主题活动。案例中的教师已开展了主题活动“我们都是好朋友”,建议教师再多开展类似话题的活动,如:“比一比谁的朋友多?”这个活动可以让孩子在讲述中互相比较,看谁的朋友多?谁的人缘好?谁更受小伙伴的喜爱?并在活动结束时给朋友多的孩子奖励。还可以开展“好朋友的优点”、“猜猜我的朋友是谁”等活动。通过创编、开展有关“朋友”的系列活动,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认识到朋友多的好处。当然,活动中可能需要借助于一些“朋友”主题的绘本故事、儿歌、歌曲、游戏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懂得这一道理。
3.让孩子体会到朋友多的益处。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让孩子体会到有很多朋友的好处。如,你的鞋带松开了,有很多小朋友过来要替你系上;你摔跤了,有很多小朋友会过来扶你起来;你生病了,有很多小朋友过来嘘寒问暖,关心你;你没有来幼儿园,有很多小朋友惦记你、想念你……因为有很多好朋友,所以你得到了那么多的关心与照顾,你也更开心。
4.教师作适当干预。面对这三个孩子的状况,教师可适当加以干预。如:将三个孩子的座位分开,分在三个组,可让他们分别担任小组长,比比谁干得最棒,最受小组伙伴的欢迎。如此,一方面可锻炼三个孩子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小组间小伙伴的交往,让三个孩子有机会拥有更多的好朋友,达到拓展他们朋友圈的目的。
5.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教师需要将三个孩子在园的情况如实地告知家长,要让家长意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尤其要提醒家长,不要以此为荣,更不能纵容孩子的这一行为。与家长多沟通,让家长配合教师改变此状况。如在所住的小区内为孩子寻找其他小朋友,扩大孩子的朋友圈;主动邀请其他小朋友来家里做客,让孩子有近距离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带孩子外出旅游,让孩子有与更远距离小朋友接触的机会等等。相信家长的这些作为一定会有成效。当然,要想这一切发挥效果,家长自己首先要行动起来,为孩子做个好的交友榜样。
班中的硕硕、奇奇、文文同在一个小区居住,因为住的非常近,所以三个孩子有很多的时间在一起玩。每天来园要互相商量好时间一起来园,晚上放学后也一起离园。随着时间慢慢推移,我发现几个孩子已经形成了一个小团队,所有的活动都是这几个孩子在一起,座位要坐到一起,区域活动都进同一个活动区,有困难了互相帮助,有开心的事情一起分享。但是,他们的快乐与困难从不与别的幼儿分享,注意力也都互相停留在这几个小伙伴身上。为了让他们走出小圈子,融入大集体,我让其他孩子试着接近他们,和他们做朋友,我们还特意进行了“我们都是好朋友”的主题活动,在一次次的沟通中,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二幼儿园 张 菊)
专家视点:
案例中该教师描述的情况非常有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教师的教育未能奏效?遇到这种情况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呢?
一、原因探析
居住环境使然。案例中的状况主要是居住环境造成的,因为三个孩子住得非常近,见面机会多,会有很多时间在一起玩,相对容易交往,因而更易熟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小团队不足为怪。所谓“远亲不如近邻”。
教师的教育不到位。案例中的教师已经有了特意的安排,如开展“我们都是好朋友”主题活动,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这说明,教师的教育措施尚待改进与加强。
二、若干建议
1.告诉孩子朋友多的好处。这三个孩子“有困难了互相帮助,有开心的事情一起分享”,对此,教师应加以表扬。但同时要告诉孩子,世界很大,人很多,我们以后会遇到很多人,会结识很多新朋友。朋友多了,我们就会得到更多的帮助,我们就会变得更快乐。如果我们眼里只有自己的这几个好伙伴是不合适的。告诉孩子一个道理:一个困难众人分担,困难会变小(少);一份快乐众人分享,快乐会变大(多)。所以,有很多朋友一定比只有两个朋友好。
2.开展有关“朋友”话题的系列主题活动。案例中的教师已开展了主题活动“我们都是好朋友”,建议教师再多开展类似话题的活动,如:“比一比谁的朋友多?”这个活动可以让孩子在讲述中互相比较,看谁的朋友多?谁的人缘好?谁更受小伙伴的喜爱?并在活动结束时给朋友多的孩子奖励。还可以开展“好朋友的优点”、“猜猜我的朋友是谁”等活动。通过创编、开展有关“朋友”的系列活动,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认识到朋友多的好处。当然,活动中可能需要借助于一些“朋友”主题的绘本故事、儿歌、歌曲、游戏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懂得这一道理。
3.让孩子体会到朋友多的益处。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让孩子体会到有很多朋友的好处。如,你的鞋带松开了,有很多小朋友过来要替你系上;你摔跤了,有很多小朋友会过来扶你起来;你生病了,有很多小朋友过来嘘寒问暖,关心你;你没有来幼儿园,有很多小朋友惦记你、想念你……因为有很多好朋友,所以你得到了那么多的关心与照顾,你也更开心。
4.教师作适当干预。面对这三个孩子的状况,教师可适当加以干预。如:将三个孩子的座位分开,分在三个组,可让他们分别担任小组长,比比谁干得最棒,最受小组伙伴的欢迎。如此,一方面可锻炼三个孩子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小组间小伙伴的交往,让三个孩子有机会拥有更多的好朋友,达到拓展他们朋友圈的目的。
5.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教师需要将三个孩子在园的情况如实地告知家长,要让家长意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尤其要提醒家长,不要以此为荣,更不能纵容孩子的这一行为。与家长多沟通,让家长配合教师改变此状况。如在所住的小区内为孩子寻找其他小朋友,扩大孩子的朋友圈;主动邀请其他小朋友来家里做客,让孩子有近距离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带孩子外出旅游,让孩子有与更远距离小朋友接触的机会等等。相信家长的这些作为一定会有成效。当然,要想这一切发挥效果,家长自己首先要行动起来,为孩子做个好的交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