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确,语文这门学科是充满美,充满诗意,充满情趣的,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欲望”。小学欲望呢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理解,不仅是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更是欣赏美、理解美、领悟美、创造美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各种知识,尤其重要的是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意地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上昂首前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优化课堂结构,在多方面、多角度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在审美活动中阅读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审美是一种复杂的、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其最高境界和终极目的是创造美。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小学生年龄大致在6~11岁,正处于个性心理发育成长的少年期,这个时候是审美静观能力的形成期,对个体审美心理发展而言,这是个重要转变。他们开始能将流转不已、瞬息万变的外部现象纳入一定的形式,形成审美意象。
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美育作为动态过程,包含施教者、媒介、受教者三个环节,即施教者按照特定的审美理想、选择适当的审美媒介,向受教者施加审美影响,从而陶冶其情性,塑造其人格。语文学科教育的途径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去把握。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过程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怎样渗透新课改理念,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呢?
一、用悦目的眼光——发掘教材中美的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意境,优美生动的诗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和纯洁高尚的审美理想。所有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众多的审美享受。高山流水、朝霞彩虹,花鸟草虫,可以从自然景物的形、色、音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体验。如《海上日出》,可以使人感受朝霞、旭日的梦幻般的色彩之美;《观潮》使人领略到奔腾壮观的声势之美;《桂林山水》可以使人感受山水的清、静、奇的玲珑剔透的图画之美。当然,语文教材中关于自然美的描绘,不是自然的复观,而是作者一项的凝聚,因而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所描绘的自然美进行鉴赏时,不能局限于自然美的外部形态,还应该包括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
小学语文教材中好诗美文比比皆是,文字中描绘的美妙的佳境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体会了诗的意境美,把环境渲染的明丽灿烂,表达出喜出望外、欢快急切的心情,情感热烈奔放。课文作品中的这些意境美,是情与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的统一,值得学生细细体味、用心探索。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中还有许多美好的人物形象,包含着人的智慧美、情感美、人格美等,集中体现了社会美的内涵。《暴雨筛》刻画出了人物的毅力与顽强的精神。《江姐》体会了以江竹筠为典型的革命先辈一心为党、忠诚不渝、清贫廉洁的人格节操之美。《我一定要等他》介绍了人物诚实守信的美德。《蒋筑英》一文则体现的是人物的美好心灵、美好品质,学生可从文中感受到蒋筑英是个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人。所以,教师要发掘课文中的思想主题,善于引导,以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二、用怡神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是师生情感交融、思想共鸣、心理相容的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美的意境、美的氛围,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善于用真诚坦率、富有亲和力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用优美生动、充满感染力、新颖别致的导入谈话来吸引学生,创设或庄、或谐、或抑、或扬、或起或伏的氛围来带动学生,用猜谜语、做游戏、欣赏动画、引导学生随文本做律动、用钢笔击节奏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激励学生,使学生一上课便如沐春风,产生乐学情绪,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教学《咏鹅》这首诗时,教师先请学生进行一次趣味猜谜活动:“头顶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脚蹬红鞋子,口喊小号子。”一上课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到最佳状态。接着,教师又用声情并茂的朗诵和态势语,再现古诗意境。继而放轻音乐引导学生反复美读、吟诵这首诗,在诵读中营造出迷人的意境,使学生读着读着仿佛亲耳听到了鹅的叫声,看到了鹅的美丽姿态。最后,教师鼓励学生模仿鹅仰着脖子朝天高歌的姿态,做着一会儿浮水。一会儿拨水的动作表演读,自然而然地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目的。
三、用愉耳的情境——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知道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门豹》这篇文章,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善、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再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描写桂林山水的作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年公子们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有伟人,有贫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美丽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用赏心的心情——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炼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的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次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早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不适合。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对话言简意明,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的无私无畏的风险精神。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告诉我是鼻子碰扁的原因)这句话含义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话,既表现了鲁迅处境的恶劣,又暗示了他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品味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准确与传神,它的经贸之处就在于既生动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如《林海》一文中作者写道:“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这句话是描摹大兴安岭的“形”。作者在“高的、矮的、长的、短的”中间加了个“点”字,说明虽高也有限,虽低也有度,尽管姿态各异,但都悬殊不大,因此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而在“横的、顺的”中间加个“着”字,显示了动态感,且文字排列整齐,读时易于上口。这些词语如果我们不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5.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语感优美,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借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
6.体会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不适合。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体会美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对话言简意明,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说明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的无私无畏的风险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体会富有个性对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以美育人不仅是学校教育最根本的素质教育,而且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美的情感,教学必然是干巴巴的知识灌输;没有美的教育,教学必然是冷冰冰的抽象说教。在阅读教学中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在悦目、怡神、愉耳、赏心的审美活动中阅读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语文教师应将美育贯穿于语文教学始终,寓美于诵读,寓美于释词,寓美于分析,寓美于合作交流,寓美于讨论表达,寓美于情境表演,寓美于写作应用,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感受美、发现美,去欣赏无画之画,去吟诵无诗之诗,去畅谈无言之言。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促使学生早日产生追求美、创造美的行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长此以往,语文教学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罗集小学)
审美是一种复杂的、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其最高境界和终极目的是创造美。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小学生年龄大致在6~11岁,正处于个性心理发育成长的少年期,这个时候是审美静观能力的形成期,对个体审美心理发展而言,这是个重要转变。他们开始能将流转不已、瞬息万变的外部现象纳入一定的形式,形成审美意象。
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美育作为动态过程,包含施教者、媒介、受教者三个环节,即施教者按照特定的审美理想、选择适当的审美媒介,向受教者施加审美影响,从而陶冶其情性,塑造其人格。语文学科教育的途径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去把握。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过程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怎样渗透新课改理念,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呢?
一、用悦目的眼光——发掘教材中美的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意境,优美生动的诗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和纯洁高尚的审美理想。所有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众多的审美享受。高山流水、朝霞彩虹,花鸟草虫,可以从自然景物的形、色、音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体验。如《海上日出》,可以使人感受朝霞、旭日的梦幻般的色彩之美;《观潮》使人领略到奔腾壮观的声势之美;《桂林山水》可以使人感受山水的清、静、奇的玲珑剔透的图画之美。当然,语文教材中关于自然美的描绘,不是自然的复观,而是作者一项的凝聚,因而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所描绘的自然美进行鉴赏时,不能局限于自然美的外部形态,还应该包括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
小学语文教材中好诗美文比比皆是,文字中描绘的美妙的佳境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体会了诗的意境美,把环境渲染的明丽灿烂,表达出喜出望外、欢快急切的心情,情感热烈奔放。课文作品中的这些意境美,是情与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的统一,值得学生细细体味、用心探索。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中还有许多美好的人物形象,包含着人的智慧美、情感美、人格美等,集中体现了社会美的内涵。《暴雨筛》刻画出了人物的毅力与顽强的精神。《江姐》体会了以江竹筠为典型的革命先辈一心为党、忠诚不渝、清贫廉洁的人格节操之美。《我一定要等他》介绍了人物诚实守信的美德。《蒋筑英》一文则体现的是人物的美好心灵、美好品质,学生可从文中感受到蒋筑英是个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人。所以,教师要发掘课文中的思想主题,善于引导,以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二、用怡神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是师生情感交融、思想共鸣、心理相容的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美的意境、美的氛围,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善于用真诚坦率、富有亲和力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用优美生动、充满感染力、新颖别致的导入谈话来吸引学生,创设或庄、或谐、或抑、或扬、或起或伏的氛围来带动学生,用猜谜语、做游戏、欣赏动画、引导学生随文本做律动、用钢笔击节奏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激励学生,使学生一上课便如沐春风,产生乐学情绪,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教学《咏鹅》这首诗时,教师先请学生进行一次趣味猜谜活动:“头顶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脚蹬红鞋子,口喊小号子。”一上课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到最佳状态。接着,教师又用声情并茂的朗诵和态势语,再现古诗意境。继而放轻音乐引导学生反复美读、吟诵这首诗,在诵读中营造出迷人的意境,使学生读着读着仿佛亲耳听到了鹅的叫声,看到了鹅的美丽姿态。最后,教师鼓励学生模仿鹅仰着脖子朝天高歌的姿态,做着一会儿浮水。一会儿拨水的动作表演读,自然而然地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目的。
三、用愉耳的情境——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知道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门豹》这篇文章,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善、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再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描写桂林山水的作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年公子们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有伟人,有贫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美丽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用赏心的心情——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炼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的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次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早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不适合。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对话言简意明,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的无私无畏的风险精神。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告诉我是鼻子碰扁的原因)这句话含义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话,既表现了鲁迅处境的恶劣,又暗示了他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品味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准确与传神,它的经贸之处就在于既生动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如《林海》一文中作者写道:“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这句话是描摹大兴安岭的“形”。作者在“高的、矮的、长的、短的”中间加了个“点”字,说明虽高也有限,虽低也有度,尽管姿态各异,但都悬殊不大,因此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而在“横的、顺的”中间加个“着”字,显示了动态感,且文字排列整齐,读时易于上口。这些词语如果我们不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5.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语感优美,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借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
6.体会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不适合。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体会美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对话言简意明,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说明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的无私无畏的风险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体会富有个性对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以美育人不仅是学校教育最根本的素质教育,而且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美的情感,教学必然是干巴巴的知识灌输;没有美的教育,教学必然是冷冰冰的抽象说教。在阅读教学中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在悦目、怡神、愉耳、赏心的审美活动中阅读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语文教师应将美育贯穿于语文教学始终,寓美于诵读,寓美于释词,寓美于分析,寓美于合作交流,寓美于讨论表达,寓美于情境表演,寓美于写作应用,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感受美、发现美,去欣赏无画之画,去吟诵无诗之诗,去畅谈无言之言。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促使学生早日产生追求美、创造美的行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长此以往,语文教学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罗集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