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jack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選择的权利交给了学生,为自主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因此,要使学生的数学能力真正得到培养和发展,就必须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给予学生独立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有自由思考的空间。
  关键词:数学课堂 自主学习 能力
  中学生数学学科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一直受到普遍重视,而且其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数学成绩的好坏。下面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做几点总结:
  一、学生问题意识不强的归因
  1.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学生不愿也不敢提问题。学生在小的时候都有很多问题,会问出许多“为什么”,但是对于这些“为什么”,有的家长和老师能回答的就回答,不会回答或解答不了时往往会似是而非地回答或避而不答,甚至会对一些新奇问题认为学生问得傻而直接呵斥不许问此类问题。
  2.传统教学的影响,导致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一个误区:老师应当“课堂上解决问题”,把所教的内容都“讲得很透彻”,不给学生留下课后思考的空间,这样学生就会提不出问题。这样做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之生怕学生弄不懂、听不明白,往往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琐碎而细致的分析、讲解,过多地诉诸纯理论的分析、讲解,习惯于把知识组织得井井有条,预见性地对学生可能发生的错误一一予以强调。结果教师的讲解占去了绝大部分时间,而学生几乎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提出问题的可能, 学生的创新就失去了展现和培育的空间。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营造“提问”的氛围。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和讨论,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回答问题,或者按照老师的意图回答问题,不作深入思考,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 结果使教学流于形式、放而不开,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成为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当务之急。
  二、数学课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1.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情境,不断质疑,不断寻求方法解答疑问,让学生经常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不断从内心迸发出需要的火花,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持信任、放开的态度,允许学生随时提问,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积极探索,这样就能很自然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感兴趣的图形着手,创设探究情境。这样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讲双曲线定义前,我们可以创设实验型的问题情境。教师可先让学生用图钉、拉链、铅笔等用具,按照教师的要求画图,并思考、回答如下问题:
  (1)所画图形是什么样的点的集合?能类比椭圆给双曲线下定义吗?
  (2)图钉距离的远近发生变化时,对双曲线开口的开阔程度会带来什么影响?
  (3)在什么情况下画不出双曲线?
  然后让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差的绝对值大于这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时,点的轨迹是什么?等于这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通过边实践边思考,学生就能较完整地理解和掌握双曲线的定义,以及两个结论: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或大于)这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的点的轨迹,是连结这两个定点的直线上两点以外的射线(或不存在)。这样通过创设实验型问题情境,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激发自主探究兴趣,学生通过实验,眼、手、脑并用,清楚地掌握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也学会了探究性思维的方法。
  3.鼓励质疑问难,让学生善于提问。知识必须形成网络,并在学生头脑中建构,才会形成力量。建构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智力活动。在探疑阶段,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充分提供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对于学生提出的新奇的想法,哪怕看起来有些荒谬,但只要有创新,就要给予鼓励和奖励。
  三、小结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形成不“唯师”、不“唯书”,敢于质疑、敢于争论、善于思辨的学习习惯。有“问”的课堂交流必然会产生师生、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唤起认同,触动联想,产生争议,激发疑虑……从而使交流的内容更趋于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进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统一和谐发展的课程目标。教育者必须关注课堂,必须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手法。针对当下高中化学课堂互动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教育者应该努力展现有效互动策略的“生动点”,捕捉有效互动策略的“生成点”,创造有效互动策略的“焦点”,激发有效互动策略的“共鸣点”。下面提出五点课堂教学互动策略
期刊
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预先扫清学习的障碍,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拉近学生对新知的认识距离。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有备而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听课,提高听课的目的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孩子进入高年级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是课堂学习的基础,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预习时,可以了解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在听课时抓住重点,对第二天要学习的知
期刊
摘 要: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想迅速成长,须合理、有效地对我们的教学进行反思,才能达到“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提高”的目的。本文结合经验总结归纳了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反思。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标 变化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時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
期刊
摘 要:初中政治课教学历来处于教师采取传统教法、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不快、收效不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教师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充满激情,深入教材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政治综合素养?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了一些有效探讨。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 改革 政治素养  多年来,初中政治课教学一直处于教师采取传统教法、学生被动接受的不良状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教师所面临
期刊
历史学科包含内容十分广泛。 在日常历史教学中,面对众多的人物、年代、事件以及背景、过程、结果、性质、意义等等,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历史课堂生动活泼、和谐高效呢?我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及时调整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新式的板书——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可用提问的方式,并把它板书化,告知学生你该知道什么、你知道了吗,上课伊始就引起
期刊
谈到教师,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过:“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教师不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其实,这些观点在都强调“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的教育原则。  班级作为一个教育单位,是个不小的群体。这里集聚了不同的学生,他们的家庭各异,性格有别,知识层次不同,经济条件以及人生追求不一样。每个学生
期刊
摘 要:高一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是从初中数学到高中数学的过渡与转型期,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学科的衔接与跨越,学好高一数学至关重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提高高一数学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 高一数学 高中数学 学习方法 学生  众多初中数学学习的成功者,进入高中后数学成績却不理想,数学学习屡受挫折,家长认为是因为小孩玩耍或是高中老师不如初中的老师。其实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没
期刊
摘 要: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建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文化。在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化学教学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对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改进策略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高中化学 问题 改进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化学教学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为适应新的教学
期刊
一年多的时间,我区进行了一些新课程改革,其中影响很大的当数如何提高课堂的高效性。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特别是如何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课堂的高效性?下面我想提出我个人的建议。  一、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的构建不仅是指课堂,应该包括三个部分:课前、课堂与课后。课前,最主要的任务应是预习下一节的内容,以提高对课堂的适应能力,加快进入状态的速度,从而提高效率。课前预习不要求全但要求精,即质量高,同时
期刊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近几年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如何更好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探索实践,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科学组建小组,搭建合作平台  科学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