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人在火场上的表现行为
(一)惊慌行为 惊慌是火场上人们接受异常刺激后所表现的一种不能自控的焦虑状态。惊慌的产生有心理和生理因素,火场温度升高,浓烟阻挡视线,氧气含量减少,加上CO、CO2及其它有毒气体的作用,使受害者神经系统受到麻痹,出现无意识的失理智的动作。报警迟也是引起惊慌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从众行为 是个人在群体中不知不觉受群体影响,改变自己的判断和信念,行为上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行为。火场上,一些身份特殊的人,如服务员、保安员、团体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熟悉的朋友、同事等,容易成为学习、效仿的对象,引起众人的信任,起到“领头羊”的作用,造成个别人跟随而后众人跟随的趋向性逃生行为。从众心理对人在火场上的行为影响很大,缺乏逃生常识,逃生时轻举妄动的人,容易造成他人盲从;掌握安全知识的人逃生方法正确,在火场上推广,能帮助许多人找到逃生之路。
(三)群聚行为 群聚体有四种:家庭群聚体、工作群聚体、时空群聚体和利益群聚体。火场上,外界的压力和威胁是群聚体的形成因素,群聚体一旦形成,虽无共同纲领,却有共同行为,比较突出的表现是对外呼救,对内防烟灭火。
(四)向地行为 长期生活习惯使人总是把大地作为生存的根基,不论是火灾还是地震,都不自觉地向下跑。在火场上,当烈火封往出口,逃生无路时,失去理智的行为之一就是跳楼。
(五)趋光行为 人们在避难时,会把亮光作为疏散的目标和生存的希望,在黑暗或浓烟中,光亮成了指示标志,人们会不自觉地朝光亮的地方奔跑。
(六)退避行为 出于对火焰的恐惧,人在遇到浓烟、火焰时会向相反方向跑;在室内发生火灾时,人总是尽力往外跑;即使处于安全地方的人,也会向相反方向躲避。
(七)向隅行为 是人在火灾时向狭窄角落躲避的行为。这是对烟、火的恐惧而感到无处逃生的一种消极行为,结果凶多吉少,容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八)习惯行为 火灾时大多数人习惯向经常使用的楼梯或出口跑,希望从那里逃出,却很少想到利用安全的疏散通道,结果贻误逃生良机。
(九)沿墙行为 当人受到烟火围困时,视觉器官失去作用,主要靠触觉寻求逃生去路。
(十)超越自身能力的行为 在灾难的刺激下,会引起个体强烈的反应,大脑皮层发出信号,加强心脏博动能量,增进身体各个器官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提高紧张状态下的工作能力,其反应的动量远远超过自身原有的能力,包括体力和技能。主要表现有从高处跳下,跨越邻近阳台,背起比自己重好几倍的亲友或物体逃离等,这在平时是不可想象的行为。
二、火场逃生的准备
(一)健全组织,明确分工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要成立专门逃生领导班子,指定专人负责并明确职责,同时建立若干小组,如报警引导组、疏散抢险组、安全救护组等,以便人员有序疏散。
(二)制定逃生方案 应根据火势大小和不同部位制定出不同类型的逃生方案,画出疏散图,标注所有门、窗、通道、室外特征和可能有的障碍,明确规定疏散信号、疏散路线、疏散通道和疏散方法,指出从每个房间逃生的主要路线和备用路线,防止大量人员涌向一个出口,造成踩伤和挤伤事故,并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拥有的逃生路线越多,逃生的机会就越多。
(三)加强逃生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进行实际演练 学习火场逃生知识,掌握火场逃生方法;进行逃生技能应用训练,熟悉疏散路线,了解疏散方案和行为要求;定期不定期的进行演练,实际检验每条逃生路线,确保每条计划路线在紧急情况下能使用。
(四)熟悉环境 对自己工作、学习和居住所在的建筑结构及逃生路径要了如指掌;出差、购物或在娱乐场所游玩时,每到一处陌生的地方都要养成熟悉环境的习惯,特别是出差住宿或乘坐车船,应格外留心观察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电梯、避难层、楼梯方位和放置救生设施的地方,详细阅读《住宿须知》内的紧急疏散图。
(五)保持通道畅通无阻 楼梯、通道、安全出口等是火灾时最重要的逃生之路,平时应保证畅通无阻,切不可堆放杂物或设闸上锁。
(六)配置救生器材 新建民用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地下建筑、商场、宾馆、歌舞厅、劳动密集型工厂等人员聚集场所,疏散楼梯数量、宽度、形式及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等应符合规范要求,应配备必要的应急灯、疏散标志和救生网、救生袋、救生软梯、自救绳、救生气垫、滑杆、滑梯、缓降器等逃生器材。
(一)惊慌行为 惊慌是火场上人们接受异常刺激后所表现的一种不能自控的焦虑状态。惊慌的产生有心理和生理因素,火场温度升高,浓烟阻挡视线,氧气含量减少,加上CO、CO2及其它有毒气体的作用,使受害者神经系统受到麻痹,出现无意识的失理智的动作。报警迟也是引起惊慌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从众行为 是个人在群体中不知不觉受群体影响,改变自己的判断和信念,行为上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行为。火场上,一些身份特殊的人,如服务员、保安员、团体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熟悉的朋友、同事等,容易成为学习、效仿的对象,引起众人的信任,起到“领头羊”的作用,造成个别人跟随而后众人跟随的趋向性逃生行为。从众心理对人在火场上的行为影响很大,缺乏逃生常识,逃生时轻举妄动的人,容易造成他人盲从;掌握安全知识的人逃生方法正确,在火场上推广,能帮助许多人找到逃生之路。
(三)群聚行为 群聚体有四种:家庭群聚体、工作群聚体、时空群聚体和利益群聚体。火场上,外界的压力和威胁是群聚体的形成因素,群聚体一旦形成,虽无共同纲领,却有共同行为,比较突出的表现是对外呼救,对内防烟灭火。
(四)向地行为 长期生活习惯使人总是把大地作为生存的根基,不论是火灾还是地震,都不自觉地向下跑。在火场上,当烈火封往出口,逃生无路时,失去理智的行为之一就是跳楼。
(五)趋光行为 人们在避难时,会把亮光作为疏散的目标和生存的希望,在黑暗或浓烟中,光亮成了指示标志,人们会不自觉地朝光亮的地方奔跑。
(六)退避行为 出于对火焰的恐惧,人在遇到浓烟、火焰时会向相反方向跑;在室内发生火灾时,人总是尽力往外跑;即使处于安全地方的人,也会向相反方向躲避。
(七)向隅行为 是人在火灾时向狭窄角落躲避的行为。这是对烟、火的恐惧而感到无处逃生的一种消极行为,结果凶多吉少,容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八)习惯行为 火灾时大多数人习惯向经常使用的楼梯或出口跑,希望从那里逃出,却很少想到利用安全的疏散通道,结果贻误逃生良机。
(九)沿墙行为 当人受到烟火围困时,视觉器官失去作用,主要靠触觉寻求逃生去路。
(十)超越自身能力的行为 在灾难的刺激下,会引起个体强烈的反应,大脑皮层发出信号,加强心脏博动能量,增进身体各个器官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提高紧张状态下的工作能力,其反应的动量远远超过自身原有的能力,包括体力和技能。主要表现有从高处跳下,跨越邻近阳台,背起比自己重好几倍的亲友或物体逃离等,这在平时是不可想象的行为。
二、火场逃生的准备
(一)健全组织,明确分工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要成立专门逃生领导班子,指定专人负责并明确职责,同时建立若干小组,如报警引导组、疏散抢险组、安全救护组等,以便人员有序疏散。
(二)制定逃生方案 应根据火势大小和不同部位制定出不同类型的逃生方案,画出疏散图,标注所有门、窗、通道、室外特征和可能有的障碍,明确规定疏散信号、疏散路线、疏散通道和疏散方法,指出从每个房间逃生的主要路线和备用路线,防止大量人员涌向一个出口,造成踩伤和挤伤事故,并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拥有的逃生路线越多,逃生的机会就越多。
(三)加强逃生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进行实际演练 学习火场逃生知识,掌握火场逃生方法;进行逃生技能应用训练,熟悉疏散路线,了解疏散方案和行为要求;定期不定期的进行演练,实际检验每条逃生路线,确保每条计划路线在紧急情况下能使用。
(四)熟悉环境 对自己工作、学习和居住所在的建筑结构及逃生路径要了如指掌;出差、购物或在娱乐场所游玩时,每到一处陌生的地方都要养成熟悉环境的习惯,特别是出差住宿或乘坐车船,应格外留心观察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电梯、避难层、楼梯方位和放置救生设施的地方,详细阅读《住宿须知》内的紧急疏散图。
(五)保持通道畅通无阻 楼梯、通道、安全出口等是火灾时最重要的逃生之路,平时应保证畅通无阻,切不可堆放杂物或设闸上锁。
(六)配置救生器材 新建民用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地下建筑、商场、宾馆、歌舞厅、劳动密集型工厂等人员聚集场所,疏散楼梯数量、宽度、形式及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等应符合规范要求,应配备必要的应急灯、疏散标志和救生网、救生袋、救生软梯、自救绳、救生气垫、滑杆、滑梯、缓降器等逃生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