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明与近代海派文明的互补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s004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来人们注意到了当代上海文明的建构与近代海派文明的历史衔接。后者在西方文化、本土传统文化和五四新文化的交互作用下生成,但其主要内涵则以西方近代工业文明为直接导向。因此,如果仅仅用近代海派文明来支持当代上海文明的建构,那么当代上海文明就会缺乏中国传统文明的历史底蕴。所以,只有传统文明与海派文明的互补,才能成功建构既有民族传统又有地域特征的当代上海文明。
其他文献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何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下工和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本刊邀谢武军、周晓红、陈卫平、秦德君4位学者分别从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对此进行阐述。
7月22目,美国国会关于“9·11”事件的两党联合组成的独立调查委员会,在搜集、分析了200多万份书面材料,调查、询问了包括总统布什在内的1000多名证人,历经了整整20个月的时间以后,终于公布了长达560页的最终调查报告。
对于“和平崛起”理论,我们不少人主要从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的角度去认识。其实,如果我们在理论探讨中忽视和平发展与执政党能力建设关系的问题,没有从理论上认识清楚执政党合法性的来源及其维护的问题.无法提出一套关于在和平发展环境下执政党建设的长效机制的话,就会影响国家的和平与发展。
近些年来,双语教育(包括双语教学)在我国的不少大中城市逐步地兴旺发达了起来,欣喜之余,却又难免有些令人担忧。因此,我便不顾才疏学浅,就双语教育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向海内方家请教。
德国法西斯战败,国内经济崩溃、政治沦丧,民众精神空虚冷漠、麻木,国家民族前途渺茫。但在外力的引导下,民众经历了分辨—认识——痛恨纳粹罪行的转变过程。他们逐步深入反恩德意志历史,对传统文化糟粕,逐一清点、扬弃,精神面貌开始净化、升华。二战后,德国社会精英的一贯表现,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尊重与敬佩。日本战败初期。国家与社会情况与德国大致相同。但后来所走道路却截然相反。种种事实表明,彻底否定军国主义思想文化、谴责侵略战争罪行,仍是摆在“大和民族”面前远未完成的艰巨任务。
努力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才能做好这一工作?我们的看法是,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前提性的理论问题。在通常的情况下,人们都习惯于把未成年人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对象或受众,甚至于把他们理解为可以任意摆弄的魔方。正是这种理解方式暗含着以往的
众所周知,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1877)中曾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不用说,比较起来,文明时代也是人们最向往、最礼赞的时代,然而,一旦人类置身于文明社会之中.并且被文明的大潮推进到20世纪的时候,他们突然发现,他们梦寐以求的文明的最高境界竟然是一幅惨不忍睹的血腥画面。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展开的。为了深刻而准确地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任务及其深远意义,有必要首先重温一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观点。
在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成立10周年之际。我们举办了“2004华夏文明论坛”的方式以示纪念,并以此作为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项目。笔者以“全球化视野下的华夏文明”为题谈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