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学案式教学的探索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an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重要载体,拥有一份好的高质量的地理导学案是学生进行有效自主学习的关键,也是地理教师提高教学实效的得力助手。
  一、导学案使用的原因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限时讲授,师生、生生之间合作学习,学生踊跃展示。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要实现这一教学过程,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基于我们学校学生的基础,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课时紧,任务重,采用导学案式的教学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并且在我校地理教学中取得一定的实效,为学生顺利通过高二学业水平测试以及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地理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探究、展示、生成新知;利用导学案,学生在课后可以进行课堂反思以及复习备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
  二、精心设计导学案
  为了更好地把导学案与课堂实效结合起来,我一般把导学案分为四大部分,即:学习目标、基础知识、课堂探究和达标巩固。
  1.研读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需要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省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在教师参阅新旧各种版本教材下,生成学习目标,从而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
  2.精设预习问题,自学教材内容
  教师能否设置高质量的预习问题是驱动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关键。问题的设置要注意基于教材,略高于教材。预习问题应该能较为全面地覆盖教材内容,答案也往往能够在教材中找到依据。当然也有一部分问题的设置要略高于教材,让学生有进一步思考和分析的空间,答案需要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初步整合和简单分析后获得。当然基础知识部分也可以以填充式的形式出现。
  3.巧设探究案例,推动课堂探究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能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学习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因此,教师在平时导学案的设计中精选案例,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矛盾,并提出要求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有趣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4.选取典型试题,实现巩固达标
  试题的选取要基本包括两个方面:巩固基础知识和提升纠错。为使试题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相吻合,对有些常见题目作适当的改编,甚至是原创。
  三、导学案的课堂实施
  【导学案实例】(截取课堂片段)
  地质构造——褶皱
  【学习目标】
  1.了解褶皱的基本形态。
  2.掌握正常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3.理解褶皱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在生产、工程建筑上的应用。
  【基础知识】(略)
  【课堂实录】
  课堂探究一:褶皱的形成原理(图片略)
  教师:请同学们对照两组图片,结合教材花2分钟完成探究活动一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展示:地表岩层最初形成一般为水平或接近水平,实际上,在山区常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岩层却是倾斜弯曲的,我们把这种因地壳运动引起岩层一系列的弯曲变形,成为褶皱。
  课堂探究二:褶皱的基本形态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对比图片分析,根据褶皱弯曲方向的不同,可分成哪两种基本形态?
  学生组内合作,教师巡视点拨。
  生1:岩层向上拱起的部分为背斜构造,向下弯曲的部分为向斜构造。
  生2:A处岩层结构完整,而C处部分缺失,但两处岩层都是向上拱起,所以都是背斜,同理B、D都是向斜。
  教师:背斜、向斜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它们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
  生3:A处是背斜成山,而C处是背斜成谷;C处向斜成谷,而D处是向斜成山。
  教师:我们一般把A、B构造形成的地形成为一般地形;而C、D构造形成的地形称为倒置地形,那么这种倒置地形是怎么形成的呢?(展示图片,学生分析)(图略)
  生4:图中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体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底,而向斜槽部受挤压力的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利用PPT,动画展示并验证)
  教师:背斜是被侵蚀成谷的,而向斜则因两侧背斜构造被侵蚀掉反而成为山岭,由此可见,背斜可成山也可成谷,向斜亦然。所以,在野外判断背斜、向斜只凭地表形态判断是不可靠的,关键是看岩层走向。
  课堂探究三:褶皱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
  (利用PPT动画展示地壳中油、气、水的存储状况)
  师生共同探讨:
  教师:我们刚才讲过褶皱是岩层在水平挤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由于不同岩层岩性不一样,在弯曲变形时的幅度不一样,岩层产生空隙,有利于储存油、气、水等资源。
  生1: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生2:修建隧道应选在背斜顶部,此处岩层呈天然拱形,不易形成坍塌,且不易积存地下水。
  在我校,地理课堂导学案的使用已成传统,但每份学案并非循环使用,在原有学案的基础上,根据课标,关注考查知识点的变迁,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多渠道关注最新资讯,重新打磨课堂探究案例,研究知识点最新考查形式,真正做到课堂上让学生低负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李堡中学)
其他文献
采用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测试法,研究了除草剂甲磺隆、苄嘧磺隆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红细胞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除草剂甲磺隆和苄嘧磺隆均可不同程度地引起中华大蟾蜍蝌蚪红细胞微
小学生的年龄尚小,做事全凭兴趣,自主阅读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阅读的水到渠成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巧妙地引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然融
进行了20%吡吗啉悬浮剂防治辣椒疫病田间药效试验,验证该药对辣椒疫病的防治作用,确定最佳剂量。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吡吗啉悬浮剂防治辣椒疫病的最佳用药量为有效成分300g/hm
菌株StreptomycesSN336是以小菜蛾为筛选靶标,从辽宁省沈阳采集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的具有杀虫活性的菌株。采用叶片夹毒法和玻片浸渍法分别检测其对小菜蛾和二斑叶螨的杀虫
为准确测定40%乙·莠·绿悬乳剂的悬浮率,比较了萃取法与蒸干法的可行性。试验证明不同配方制剂萃取率不同,萃取4次后的萃取率乙草胺在64.7%-83.9%之间,莠去津在84.6%~93.8%之间。
采用乙腈提取黄瓜中的霜脲氰和吡虫啉农药残留,用氟罗里硅土固相萃取小柱进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可变波长紫外检测器(240nm)进行测定,霜脲氰和吡虫啉回收率分别为97.33%~111.48%和91.4
本文试以小组合作探究为论述要点,阐述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运用对丰富学生思维感知和提高语言表达运用能力的促进作用。小组合作能使得课堂教学围绕目标任务主动讨论交流,深化理解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直播稻的大面积推广,稻田杂草已成为直播稻田的主要问题。10%氰氟草酯EC是连云港立本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稻田选择性除草剂,为明确该药剂对直播稻田千金
中职生顶岗实习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以及其身份的特殊性,导致不少管理主体管理低效或无效,需要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笔者努力探索学生自我管理中同伴教育这一有效形式,力求
1%S-诱抗素·吲哚丁酸WP在水稻苗期使用,具有促进根系分化、矮化秧苗、壮苗、增加水稻有效分蘖、增强植株抗逆性、提高产量等效果,其最佳使用量为1%S-诱抗素·吲哚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