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升华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ora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文指五四时期以前的古代文言文作品。古文的特点之一就是“言文分离”,它所用的语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言文,和人们日常口头所用的语言有较大的不同。这导致学生的理解困难,很难读懂古文作品,这就更难说如何从文言文作品中提取出情感因素,体会其中的情感了。因此在指导初中生阅读古文作品的时候,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读懂其内容,更要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深厚的情感,与作者形成共鸣,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古文作品的精髓。
  一、创设情境,入情
  由于古文具有“言文分离”的特点,所以要运用其他的辅助方法,促使学生跨过阅读的障碍,读懂文言文作品。基于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给学生创设情境,就能让学生突破语言的困扰,在视频、图像的辅助下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这样有助于学生链接已有的情感,进而提升学生理解古文的能力。
  引导学生阅读《桃花源记》的时候,制作多媒体课件,能更好地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到作品的意境中。首先在课件中展现桃花开放的美景,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描写的是一个世外安宁之地。此后再在课件中展示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十分黑暗,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苦。这样就促使学生自主产生了一个问题:“陶渊明既然追求《桃花源记》中的美好生活,为何不当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善百姓的生活呢?”在课件中还要展示一些和陶渊明生活背景有关的信息,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存状态,学生就会明白陶渊明的选择,他的退隐并非其“不愿”,而是其“不能”,陶渊明厌恶了官场的黑暗因而隐退,而桃花源的美好也只能是梦想,所以最后太守等人没有找到桃花源,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到作者的真实情感。
  在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情境的过程中,除了展现古文中的场景以外,还要适当地给学生展示一些作品的背景信息。有了这些背景信息,学生能更好地和作者进行对话,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有助于学生读懂古文作品。
  二、吟咏品读,融情
  叶圣陶先生认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引导学生阅读古文的时候要帮助其突破障碍,在诵读文字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内容。在诵读吟咏的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突破文字障碍,理解所读文字的字面意思;其次就是要结合上下文加以理解,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最后还要做到有感情地诵读,将自己的真情融入到诵读中,体会其中蕴藏的情感。这样的诵读才能和作者形成共鸣,体会古文的意境。
  学习《小石潭记》时,引导学生配乐朗诵这首作品,并尝试体会作品中的情感。首先要解决字词上的障碍,理解诸如“斗折蛇行、悄怆幽邃”等句的意思,了解作品的整体意思。其次还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结合上下文加以理解,如体会一下“潭中鱼”的状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和潭中鱼的交流是不是很快乐呢?为何作者此后的感觉是‘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似乎并没有什么快乐的意思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有感情地诵读,尝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如果你也处于被贬谪的状态,来到穷乡僻壤,你这个时候是否还有心情去欣赏美景呢?”学生在诵读后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在诵读的时候声音要低沉一些,这样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其报国无门的寂寥心情。”
  学者叶嘉莹认为最简单的基本功夫,就是要从童年开始,就培养熟读吟诵的习惯。结合古文“言文分离”的特点,首先要借助诵读理解词句的意思,然后还要尝试理解这些字词所渗透的内蕴。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情感。
  三、切记体察,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在引导学生阅读古文的时候教师也要起到引导的作用,用一个个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展开思考,通过体察感悟的方式体会作品的情感。首先要通读全文,为体察做准备,然后要结合生活中的真实情感,辅助理解作品的情感。这样就能拉近时空,和作者进行情感交互,从而理解作品。正如学者唐虎乡所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话,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体察悟情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深入体会作品之情,将“人之文”转化为“我之文”。
  学习《出师表》时,引导学生诵读作品,想象诸葛亮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情感,此时适当融入自己的生活情感,用来辅助阅读。“大家是否有过写保证书的经历呢?在表达自己的志向,下决心要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的内心情感是怎样的,你会在写作中流露出这样的情感吗?”学生认为:“写这样的作品,内心必然是坚定的,要表达出勇气和决心。”引导学生结合作品进行思考:“那么,这篇文章中是否体现出了这样的情感呢?你觉得从哪些句子中能看出作者的情感?”学生认为:“我觉得‘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就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这是作者对自己内心情绪的一种总结。”还有学生发现文章中多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等,作者处处为后主着想,想要“兴复汉室”,写得富有真情实感。
  著名教師孙双金提出:“教学像登山。”在指导学生阅读古文的时候也是如此,要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下去,体会到作品的内蕴,感悟作品的情感。这样学生的感悟会逐步深入,体会到作品的意味深长之处。
  四、整合拓展,升情
  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多元整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外拓展阅读,寻找与之有关的作品展开辅助阅读,这样能更好地体会作品之情。在拓展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出整合性,如可以将同主题的音乐、美术、影视剧作品拿出来,引导学生一起展开对比赏析。这样也能让学生相互映衬,更好地探究作品的内在精神,进而起到情感升华的作用。
  在教授《唐雎不辱使命》后,鼓励学生将这篇作品和《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同时还要展示相关的影视剧作品,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这些人物形象。此后鼓励学生进行整合对比:“这些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何在古文中有很多这样的人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发现:“这些人物都十分勇敢、敢于直言不讳,同时也是十分爱国的。古代的等级制度十分鲜明,唐雎等人作为臣子敢如此大胆地对君王说话,这是十分难得的。这更衬托了他们的忠勇,而这正是古人认为十分重要的精神,所以古代作品中才会常常写到这些人物。”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科书要有开放性和弹性,要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在拓展对比中,学生整合了文学、影视等各种学科,体会作品情感的时候,感受也更为全面。
  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阅读古文的时候要促使其深入体验作品中的情感。首先要跨过“言文分离”的难题,读懂文字,然后要深入理解语言文字中展现出的形象美和情感美,促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这样学生才能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更好地阅读古文作品。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226015)
其他文献
事件  2016年4月17日上午,一位冯姓顺丰快递员驾驶电动三轮车运送快递,与一辆黑色现代轿车发生刮蹭。现代车司机下车后连续掌掴快递员6次,这个场景被围观者用手机拍下并发到互联网上,引起了社会对快递“小哥”尊严的广泛讨论。当晚,朋友圈和微博疯传一张据说为王卫个人朋友圈的截图,上面写道:“我王卫向着所有的朋友声明!如果这事不追究到底,我不再配做顺丰总裁!”此举又激发了舆论热议。在机场排队等出租车的任
期刊
事件  近日一篇关于搜索和医院的网文,在各大社交平台刷屏。被查出患有“滑膜肉瘤”的21岁大学生魏则西,辗转多家医院,病情不见好转。后通过百度搜索找到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在花光东凑西借的20多万元后,于4月12日去世。魏则西生前曾在知乎撰文,详述此次经过,并称这种生物免疫疗法,在国外早已因为“效率太低”而被淘汰了。而据报道,涉事医院也并没有如宣传中那样,与斯坦福医学院有合作。  该网帖引发网友大量
期刊
读过不少鲁迅先生的文章,常常沉醉在这个中国脊梁式人物的铿锵话语之中,那句“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便是我学习中的座右铭。  那天,我做了件很不光彩的事,借同桌作业本秒杀了老师布置的数学题,老师给我讲了一个假苹果的故事。他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在课堂上拿出一个假苹果,询问学生是否闻到了“苹果”的香味,当第一个闻的人说苹果很香后,接下来的绝大多数人都毫不犹豫地表示赞同。他启发我说,在
期刊
事件  2016年4月17日,央视关于常州外国语学校遭受毗邻化工厂旧址污染的报道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央视报道称,自2015年年底开始,常州外国语学校先后有641名学生被送到医院进行检查。有493人出现皮炎、湿疹、支气管炎、血液指标异常、白细胞减少等异常症状,个别的还被查出了淋巴癌、白血病等恶性疾病。究其原因,学校原址旁是三家相邻化工厂,临近土地污染严重超标。一份项目环境影响报告显示:该地块土壤、地下
期刊
主办: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五中学  校长:周玉清  首席指导老师:石春翔  看一个风筝飞得高不高、远不远,当然还要看放风筝的人了。今天,我亲身体验了放风筝,做了一回放风筝的人,有多么的困难啊!  依然记得,那天的作文课,我们是在操场上上的。老师带着我们这些懵懂的少年,寻找逝去的童年乐趣,也就在那一瞬间,让我顿悟了一些事。  驰骋在空旷的操场,我们的心也随之激荡。在放风筝之前,首先要组装风筝。
期刊
2016年是猴年,但你知道还有一个叫法是“农历丙申年”么?丙申年的命名来源于我国古代特有的天干地支纪年法,是一种常见的历法概念。今年呢,有一个罕见的历法现象——三猴贺新春(2月8日)。三猴就是猴年、猴日、猴时。这一稀奇历法现象,上一次出现在1920年2月20日春节(庚申年),距今96年;下一次将发生在2076年2月5日春节(丙申年),距今60年。这其中有何玄机?我们还要从斗转星移说起,一同探索时间
期刊
作为一篇经典教材,鲁迅的《社戏》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文章曲折优美的故事情节,为读者带来了良好的阅读体验,使读者感受到了一篇好文章的韵味之美。本文对鲁迅小说《社戏》的情节进行解析,以便将这篇文章的曲折韵味之美、情节之美更清晰地进行呈现。  一、片言居要、点睛之韵  在对鲁迅的小说《社戏》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一股淳厚的人情味、浓郁的乡土之情扑面而来。它绘制了一幅动态的江南农村生活的色彩画卷,唱
期刊
传统语文教学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统称为“三大文体”,这三者之间应是一种并列关系。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说明文常常是被“边缘化”了,说明文教什么?怎么教?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很多一线教师,说明文很枯燥、很无趣,这些话语常常能从学生口中听到。这一切让教师茫然,学生无措。而作为教学环节中最重要一环——考试,考察的难度却不断加大,形式也更加多变。基于此现状,抓住说明文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
期刊
不阅读就学不好语文,对于这一点,统编教材有着明确的强调。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每组课文基本是依照教读、自读到课外拓展阅读的方式编排的。因此教材中的名著导读教学应当与单元教学相呼应,这样才更利于阅读教学的深入开展,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与语文素养。笔者认为,至少可以关注学生知识能力、单元活动、人文素养三个方面的呼应。以下将以《红星照耀中国》与新闻单元为例来分析。  一、与知识能力相呼应  统编教材正面
期刊
众所周知,阅读是个体积累知识,认知世界,体验审美的主要途径,在个体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针对阅读的重要性,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在实施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发散思维,通过思维活动,建构对文本的理解,受到文本情感的熏陶,获取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实现如此教学要求,离不开学生思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所以,在组织初中语文阅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