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生物教学资源的获取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372286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用这句话比喻教学,那么,教师好比“妇”,教学资源好比“米”,而教学则好比“炊”。对于做饭来说,能不能“炊”是由有没有“米”决定着的;对于教学而言,教学资源的丰富与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决定教学的精彩与否。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主动寻找教学资源,正如真正的巧妇不应该等米下锅。教学资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并不缺乏,重要的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一、 以庄子祠的生态系统阐释环境对于动物生活的意义
  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圈中的动物”部分着力引导学生体会的内容。如第五单元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根据动物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将动物分为了水中生活的、陆地生活的和空中飞行的三类,这样,就打破了原来按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依次呈现动物类群的方式,将学习要点由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转移到了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为了强化环境对于动物生活的意义,教材中又设置了“水域的保护”和“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的内容。
  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师认同教材这一新的设计思路呢?在培训时,我想到了当地的庄子祠。蒙城,古称漆园,是道教大家庄子的故乡。为了纪念这位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在城北约二、三里广阔的农田当中建有庄子祠。由于地处偏僻,游人罕至,故其内池水碧绿,草木疯长,树林荫翳,鸣声上下,真个是鸟的天堂!
  培训时,我将自己清晨散步时在庄子祠的所见讲给了学员听,展示了用数码相机拍下的庄子祠内的小生态系统以及树林中的鸣禽和池塘中的水禽的照片,并与周围农田生态系统的照片进行了对比。这一对比,形象地说明了环境对于动物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比较,学员们清楚地感受到了不同环境对于鸟的生活意义的差异。他们惊奇于在庄子祠这样一个小小的空间里竟然可以生存着这么多的鸟,一个学员打趣道:“看来小鸟也是‘给点阳光就灿烂’啊!”由于所用的是本地的材料,学员们很感兴趣,印象也更深刻。
  二、以老子的《道德经》阐释过程目标在教学中的意义
  除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目标外,我们还可以将教学目标分为过程目标和结果目标。过程目标是由“经历、感受、体验、探索”等刻画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所引导的目标。过程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具有多元的教育价值,三个纬度的目标都可寓于经历、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
  在人教版教材中,很多活动都是为了达成过程性目标而设计的。如八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动手操作类活动:饲养和观察蚯蚓,制作甜酒,饲养金鱼,饲养家兔,参观食用菌养殖场,自己动手养殖食用菌,制作发酵食品,制作孢子印,设计并安放人工鸟巢或饲养台等;课外调查类活动: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角色模拟类活动:模拟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
  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有些教师看不到过程目标的价值,草率处理教材中的实践活动,白白浪费了很多过程与方法教育的良机。那么,怎样才能将过程目标的价值阐释清楚呢?
  在介绍人教版教材各种实践活动设计的意图时,我引用了老子的这句话来说明:经历、感受、体验、探索的收获和真正的“道”一样,都是不可言表的。
  正如欧阳文忠公之于山水之乐,只能得之心而寓之酒;五柳先生之读书,乐趣在于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唯其不可言表,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收获,才是重要的收获。这种收获,虽然不能马上转化为直接的教学效果,但对学生的影响却是潜移默化、意义深远的。学习的兴趣由此得到培养,实践的能力由此得到提高,情感和态度由此得到陶冶,科学方法由此变得具体而真切。
  三、以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活动阐释“健康地生活”教育的意义
  2006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为悼念这场灾难的死亡者,7月27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记住灾难 为了远离灾难”的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唐山大地震一个极为惨痛的教训,就是人们不了解地震,没有应急意识,不懂得自救互救知识,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一般来说,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一定准备,震时又能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唐山大地震时,有很多人是因为缺乏自救知识而死于非命的。
  我们纪念灾难是为了远离灾难。与其悼念死者,不如预防悲剧的重演。与地震相比,初中生物的学习内容──“健康地生活”中所包含的疾病、生活方式、急救等与生命安全的关系更为密切。“健康地生活”是《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十大一级主题之一,也是人教版教材中的最后一个单元。课标和教材中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在于体现“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对生物学的学习,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上面。
  上述事例说明,教学资源并不仅指现成的文本或音像资料,教学资源也不应该都是由学科教育专家开发出来的,教学资源就在我们的身边,每个生物教师都可以是教学资源的发现者。当我们具备了一定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学科素养,当我们成为了会自己找米下锅的“巧妇”时,教学资源是可以从生活中信手拈来培训资源为我所用的。到那时,我们的课堂就有了有源活水,我们课堂就会与生活发生更加紧密的联系,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河北省藁城市第五中学)
其他文献
倡导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以及实施建议各部分反复强调要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跨学科学习语文、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等,也都表达了综合性学习的思想。语文
期刊
为使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策略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文对如何进行教学策略的研究,以及怎样从认知过程四要素的角度来改进策略,提出了基本的设想和方法。  一、为什么要提出教学策略这个问题  自八十年代末以来,国家教委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表明教育目标由此更为系统、更为综合、更为现代化,也就是更高了。另一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互动,积极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这既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要求,也是强化教师引导作用,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目标.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近几年课改实践谈谈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角”,教师只起“主导”“导演
期刊
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很多,而且活动的内容、参与的人员、要达到的目的、活动的方式等方面不同又有不同的分类。从活动参与的人员来看,我们可以有学生个体活动(individual work)、双人活动(pair work)、小组活动(group work)和班级活动(class work)。  各种活动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其中小组活动无论从参与人数和参与者活动的频率都是处于相对平衡,既有一定的参与面,
期刊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但语文工具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极具思想与内涵的特殊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当然,还有很多人认为语文是“人文性”的学科,就我个人认为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它们只是着眼点不同而已。  基于语文的本质特征,学习语文也就有别于其它的学科,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语文这把特定的锁,我认为“语感教学”是开启它的一把金钥匙。  一、培养语感的意义  首先,培养语感有利于体现语文课
期刊
一、展示  语法知识的展示和语法规则的展示其实是教学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语法的展示必须明确两点,第一是展示的内容,即要展示哪些东西;第二是展示的方式。语法展示首先展示的语法结构,案例中的老师通过学生If + Subject + had done的方式展示了虚拟语气的结构。  语法展示的第二的内容是功能或者语用功能、语用意义。案例中教师也展示了虚拟语气的功能,如suggestion等。其实在展示过程
期刊
叶圣陶先生在《两种习惯》中说:“一种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身。”学生历史知识掌握的如何,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是否养成了较好的历史学习习惯,中学生应养成下列学习历史的习惯。  一、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  这个环节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环节。认真听讲就是听老师讲课的思路,分析教材的方法,听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的解释。老师讲课的方法换一个角度就是学生学习的方法。  二、阅读历史教材的习惯  要全读就是阅读教科书中
期刊
优化,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还为推动其它人文学科的课改提供示范。目前在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时,需要明确几点:(1)优化的路径,仍需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进行;(2)遵循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3)须在师生互动关系的平台上,完成课堂教学。  由此,本文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路径探讨”为主题,目的就在于:针对上述3个方面的规定
期刊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常有不囿于常理的思维光芒闪现,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这种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证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下面以《田忌赛马》这一课的教学来谈谈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田忌赛马》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连输三场。齐国的大军事家孙膑观看
期刊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思维。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  问题意识是指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的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