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蛋白-1在皮肌炎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的表达及糖皮质激素对其表达的影响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aoqing1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激活蛋白-1(AP-1)在皮肌炎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及糖皮质激素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别提取15例正常人和20例皮肌炎患者(为未使用过糖皮质激素的初发患者或停止糖皮质激素治疗1个月以上者,初发12例,复发8例)的PBMC,每例的PBMC等分为2份,一份加入含80 μmol/L地塞米松和10%小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48 h后待用,另一份直接-80℃保存待用.用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检测不同组别PBMC中AP-1的活性.结果 AP-1在正常人PBMC中为低表达(灰度面积值为4.93±0.15 mm2).皮肌炎初发组和复发组患者PBMC加地塞米松前的AP-1表达(灰度面积值分别为30.23±0.49 mm2和34.79±0.61 mm2)均明显高于地塞米松处理后AP-1表达(灰度面积值分别为5.59±0.39 mm2和5.69±0.39 mm2),地塞米松处理前复发组PBMC的AP-1活性高于初发组(P<0.01).结论 AP-1活性增强可能是导致皮肌炎炎症反应及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糖皮质激素可以一定程度抑制AP-1活性。

其他文献
例1女,37岁.右侧口角黑色斑片4年,多次手术切除仍复发就诊.患者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侧口角出现米粒大小黑色斑片,渐增大,当地医院行激光治疗,治疗后不久原皮损处又出现黑色斑片.此后1年中,黑色斑片进行性增大,无任何不适.3年前分3次手术切除该黑色斑,病理诊断为复合痣,皮脂腺痣.术后不久患处义出现褐色皮疹,渐增大至1 cm×1 cm大小.2年前再次切除,术后病理报告“交界痣”。
期刊
目的 检测3例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的COL7A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3例患者临床资料,取患者皮损行透射电镜检查.提取3例患者及其相关亲属外周血DNA,应用PCR扩增COL7A1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结果 病例1及2有家族史,病例3为散发患者.病例1和3皮损透射电镜显示部分区域锚纤维丝轻度减少,病例1可见致密板下裂隙.病例1、2、3的COL7A1基因分别出现c.G6
先天性巨痣可发生于头、面、躯干、四肢等部位,因明显影响外观,且尚有恶变可能,均需手术,但面积巨大,一直是整形外科的棘手问题.我们对2001年7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6例先天性巨痣患儿,采取病灶一次或分次切除、全厚皮片移植修复创面的手术方法,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期刊
目的 改良皮肤点刺试验在筛查皮肤过敏原中的应用评价.方法 随机入选47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年龄3~81岁,分别进行改良法(240例)和传统法(235例)皮肤点刺试验,比较两种点刺方法的过敏原阳性检出率.结果 过敏原总阳性检出率改良法为65.4%,传统法为67.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常见的过敏原均为户尘螨.结论 改良皮肤点刺试验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而且操作过程更加简便
期刊
目的 探讨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的短发夹RNA(EGFR-shRNA)对皮肤鳞状细胞癌Colo-16细胞生长和雷帕霉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构建针对EGFR序列特异的shRNA表达载体,用脂质体转染Colo-16细胞.实验分正常细胞组、脂质体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干扰组.分别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印迹测定EGFR蛋白的表达;噻唑蓝(MTT)法检测Colo-16细胞对雷帕霉素的敏
外用药使用面积或用药剂量过大会增加不良反应,因此一些皮肤病治疗指南对药物的使用面积和使用剂量都有一定的限制,如银屑病外用超强效糖皮质激素时不能超过总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的20%,每周用药总量不超过50 g;卡泊三醇每次不能超过总BSA的40%,每周总量应小于100 g[1-2].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应知道如何估算皮肤病受累面积和每周或每次的用药量.因此,计算皮损面积
期刊
目的 分析头面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分离的细菌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情况.方法 常规方法对246例头面部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病变组织或其表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用VITEK TWO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分离的细菌病原菌进行鉴定,纸片扩散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 5.3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分离菌株294株,革兰阴性菌168株(57.1%),革兰阳性菌126株(42.9%).检出率最高的五种病原
期刊
肉芽肿为一种以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浸润为特点的慢性增殖性病变,可伴有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肉芽肿形成是巨噬细胞系统和其他炎症细胞对抗原共同反应的结果,根据病因的不同可以分为感染性肉芽肿和非感染性肉芽肿.引起感染性肉芽肿的病原体很多,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螺旋体等,其中较常见的是结核分枝杆菌.真菌性肉芽肿在感染性肉芽肿中占第二位.引起感染性肉芽肿的真菌种类繁多,包括申
期刊
患儿女,2岁,因右侧肩胛部破溃并反复脓血性渗出而于2009年12月我科就诊。患儿4月龄时发现右肩部一直径约1 cm溃疡,有脓血性分泌物流出,无搔抓及疼痛。当地对症治疗后溃疡面变浅,分泌物减少,但仍间断有脓血性分泌物流出。患儿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期刊
黄褐斑是一种发生于颜面部皮肤的慢性色素代谢障碍性疾病,诊断容易而治疗困难,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目前.与黄褐斑治疗相关的文献较多,而有关其流行病学调查的报道却较少.我们调查黄褐斑在河南省焦作地区的发病情况,分析其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为更有效、有针对性地防治黄褐斑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