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8月份肉类价格在下降,但CPI环比折年率仍达到3.5%。如果农产品价格上涨出现反复的话,9月份CPI环比折年率可能更高,CPI同比增长也有上升的可能。
PPI在过去三个月环比是下降的,但与货币紧缩的程度相比跌幅仍然偏小,甚至还不如2010年二季度的跌幅。不过相对于年初,PPI和CPI的环比通胀率平均值的下降幅度依然是很可观的。
此外,工业低增长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8月份工业环比折年率仅增长7%左右,如果第一、三产业正常增长的话,GDP环比折年率也会在这个水平。由于通胀率的绝对水平依然不低,所以通胀与增长的组合仍在恶化。
目前货币增长速度之低属历史罕见。8月份M2同比增长13.5%,接近2011年9月份12.9%的记录最低水平。虽然8月份当月M2环比折年率增长仍有15%,但前7个月环比增长率非常低,即使未来几个月M2环比折年率增长能达到14%左右,11月份M2的同比增速仍将低于12%。
由于缺乏详细的数据,M2以外的流动性难以准确估计,在此情况下投资就是衡量流动性的次好指标。月报口径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年率在过去几个月可能低于10%。另一个度量流动性的指标是内需。由于今年前7个月贸易顺差增长迅猛,内需(GDP减去顺差)增长率是很低的。
综合以上几个度量,过去几个月流动性情况应该是偏紧的。
在上世纪90年代,不论是总需求还是通胀率对货币的弹性都很大。名义总需求对M2的弹性高达1.7,特别是在从1994年的通胀转变为1999年通缩这段时期,连通胀率对M2的弹性也大于1。
也就是说,在那段时期,总需求和通胀对货币数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
但是最近几年这种情况发生了逆转。2009年货币数量迅猛增长,但是随后的通胀也并不高;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货币紧缩非常猛烈,但总需求和通胀率的变化却很小。
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影响已经很弱,实际上紧缩的货币政策对抑制内需一直很有效。内需的环比折年率增速已经从2010年四季度的26.2%下降到了今年二季度的7.6%,甚至已经低于2008年三季度10%的内需增长。
从统计上看,M3对内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着相对稳定的领先关系。所以,近几年货币和总需求关系变弱问题出在总需求和内需的变化差异上。从过去十几年的经济增长看,总需求增长率的波动要小于内需增长率的波动,也就是说,内需增长率的很大一部分波动被外需的反向波动吃掉了。特别是2009年以来,内需增长大起大落,但总需求增长变化却不大。
这种内外需的反向波动关系在其他国家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但中国的这种反向波动特点要高于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汇率缺乏弹性。
如果外部经济疲软但不发生衰退,对中国反而非常有利。这有利于抑制商品价格,相对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增加国内供给,为内需的较快增长提供资源条件。
2010年三季度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转向,很快引起了通胀上升,被迫再次紧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外部经济还比较强。目前的情况有所不同,外部经济比较弱,如果中国实行与2010年三季度相当的政策,结果会大有不同。
如果外部经济发生了类似2008年那样的猛烈衰退,中国可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通货紧缩。不过,从稍长时间来看对中国未必是坏事。按年度数据计算,2009年比2008年的贸易条件改善了近10%,由此带来的国民收入增加超过GDP的2个百分点,而GDP增长率减慢最多1个百分点,国民财富的增长反而上升了。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PPI在过去三个月环比是下降的,但与货币紧缩的程度相比跌幅仍然偏小,甚至还不如2010年二季度的跌幅。不过相对于年初,PPI和CPI的环比通胀率平均值的下降幅度依然是很可观的。
此外,工业低增长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8月份工业环比折年率仅增长7%左右,如果第一、三产业正常增长的话,GDP环比折年率也会在这个水平。由于通胀率的绝对水平依然不低,所以通胀与增长的组合仍在恶化。
目前货币增长速度之低属历史罕见。8月份M2同比增长13.5%,接近2011年9月份12.9%的记录最低水平。虽然8月份当月M2环比折年率增长仍有15%,但前7个月环比增长率非常低,即使未来几个月M2环比折年率增长能达到14%左右,11月份M2的同比增速仍将低于12%。
由于缺乏详细的数据,M2以外的流动性难以准确估计,在此情况下投资就是衡量流动性的次好指标。月报口径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年率在过去几个月可能低于10%。另一个度量流动性的指标是内需。由于今年前7个月贸易顺差增长迅猛,内需(GDP减去顺差)增长率是很低的。
综合以上几个度量,过去几个月流动性情况应该是偏紧的。
在上世纪90年代,不论是总需求还是通胀率对货币的弹性都很大。名义总需求对M2的弹性高达1.7,特别是在从1994年的通胀转变为1999年通缩这段时期,连通胀率对M2的弹性也大于1。
也就是说,在那段时期,总需求和通胀对货币数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
但是最近几年这种情况发生了逆转。2009年货币数量迅猛增长,但是随后的通胀也并不高;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货币紧缩非常猛烈,但总需求和通胀率的变化却很小。
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影响已经很弱,实际上紧缩的货币政策对抑制内需一直很有效。内需的环比折年率增速已经从2010年四季度的26.2%下降到了今年二季度的7.6%,甚至已经低于2008年三季度10%的内需增长。
从统计上看,M3对内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着相对稳定的领先关系。所以,近几年货币和总需求关系变弱问题出在总需求和内需的变化差异上。从过去十几年的经济增长看,总需求增长率的波动要小于内需增长率的波动,也就是说,内需增长率的很大一部分波动被外需的反向波动吃掉了。特别是2009年以来,内需增长大起大落,但总需求增长变化却不大。
这种内外需的反向波动关系在其他国家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但中国的这种反向波动特点要高于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汇率缺乏弹性。
如果外部经济疲软但不发生衰退,对中国反而非常有利。这有利于抑制商品价格,相对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增加国内供给,为内需的较快增长提供资源条件。
2010年三季度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转向,很快引起了通胀上升,被迫再次紧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外部经济还比较强。目前的情况有所不同,外部经济比较弱,如果中国实行与2010年三季度相当的政策,结果会大有不同。
如果外部经济发生了类似2008年那样的猛烈衰退,中国可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通货紧缩。不过,从稍长时间来看对中国未必是坏事。按年度数据计算,2009年比2008年的贸易条件改善了近10%,由此带来的国民收入增加超过GDP的2个百分点,而GDP增长率减慢最多1个百分点,国民财富的增长反而上升了。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