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盘中的岁月

来源 :风尚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unisrun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像 · 记忆
  通过餐桌和吃喝盘点改革开放30年,无疑是个“可口可乐”的途径。
  我们尝试以视觉瞬间来展示改革开放前至2008年间发生的一些关键性转变。
  同时也是一种提醒:对痛苦可避则避,心平气和的生活才可以让我们吃得更健康。
  
  


  公社年代
  这是一个梦想的年代。新中国诞生了。即使到了1959-1962年的3年经济困难时期,受自然灾害,苏联撤走了他们的专家……人们却越战越勇,共产主义的魅力比食物还重要。
  1959年,“公社食堂”是专属于“大跃进”时期的词汇。“吃饭不要钱”曾经是人们向往的共产主义社会模式的美好前景之一。
  丁峻 章石羽 摄
  
  希望年代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1978年,是历史性改变的开始。农贸市场恢复了。希望降临在饭桌上。
  1979年,下乡回到广州的青年容志仁领取了个体经营执照,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代的个体户。他的小吃店深受街坊欢迎。
  黄炽和 摄
  
  政治年代
  也是“十年浩劫”的年代。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和政治挂钩,物质极度匮乏,什么都要凭票证。吃,因此成为一种痛苦:肠胃上和精神上的。
  江苏省沙溪公社洪泾大队一家人在饭桌上读毛主席语录,这是每社每户的日常生活制度。
  1966年 晓庄 摄
  
  


  新鲜年代
  80年代初,很多新鲜事物顺应了改革大潮冒了出来。比如邓丽君、可乐、麦乳精、喇叭裤、水果罐头、朦胧诗等等。
  1982年,第一次喝可口可乐的儿童。
  于健鹰 摄
  
  选择年代
  那时候深圳蛇口出现了淘金者。社会物资开始丰富,餐桌从单一转向多样,肠胃也开始从温饱过渡到小康了。
  1988年,北京至郑州国道马路旁的食店
  朱宪民 摄
  
  挑战年代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行业飞速发展。外国食物开始进驻中国,掀起了对“吃在中国”概念的挑战。当然,选择多了,竞争难免激烈。人们的口福顺便往中西交融的层次进发。
  1991年,麦当劳在中国深圳的第一家分店。
  
  丰足年代
  千禧年,人们对物质和财富的追求也步入一个新世纪。一千个人共进饕餮大餐就是我们民生的标志。
  千人食宴
  
  多元年代
  改革开放30周年的今天,现代人热衷于在各种需求上体现自己独一无二的想法。时代的定义也许还在勾画中,但餐桌始终可以折射出我们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化。
  2008年上海,用餐的客人和“蜘蛛人”。
  王杰 摄
  
  营养年代
  文明相对发达之后,人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健康更多样化。也有可能是吃撑了的缘故,得让自己更健康。这时候流行的全民健身,不再是呼啦圈、猴皮筋,甚至不是小众的健身房,而是绿色食物或者营养餐。
  2005年,营养餐进入学校。
  郑鹏 摄
其他文献
叱咤考场之短文填空与完形填空篇
期刊
写作大讲堂:邀请外教体验端午节
期刊
考前15天“三大妙招”助阵高考(下)
期刊
30年三城记 · 北京    冬储大白菜2008年在北京又复兴了。在随处可见的砖红老式居民大院里,退休的大爷大妈把院里什么都不长的土地松了,把买回来的大白菜一溜地“种”在那里。  事实证明:人的胃是很顽固的,一旦记住了某个味道,一辈子都会怀旧。  北京可能是最怀旧的城市。在北京,吃饭就是吃历史,吃传承,哪怕是路边的一个驴火烧,都可能和某个历史名人扯得上关系。  皇城气是北京的食尚主宰。      
期刊
大排档让位,私房菜上场。这是就餐方式革命。  煤气罐让位,整体厨房上场。这是技术革命。  白米饭让位,窝窝头上场。这是食材革命。  ……  30年来,这一切就像是被博尔特附身,在中国的大街上奔跑,你甚至都还没有回过神来,又有一场关于饮食的革命不可阻挡地发生。从最早的吃饱到吃好、吃新奇,到吃健康,中国人的口腹之欲永不餍足。    1 从大排档到私房菜:越吃越私密  吃什么不是问题,怎么吃才是今天食客
期刊
私人吃喝史 · 食客    新一代的食客,知道仔细品味法菜和意菜的区别,辨味奶酪是哪一品级,葡萄酒是旧世界是新世界的,甚至什么样的酒才能叫“XO”。    三十年前,我考研从安徽农村“携妇将雏”回到久违的上海。尽管拿了安徽的工资(带薪读书)要在上海过日子,然而从上海出发画了一个圆又回到上海,这种喜悦,让我还是拖着老婆,带着儿子到“德大”吃了一顿西餐(今天看来,只能算西式快餐),色拉、炸猪排、罗宋汤
期刊
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成功
期刊
2008年,中国的关键词是“改革开放30年”。  这是中国从单元走向多样的标签,无论经济形态、政治表达或是社会民生,都有无数新鲜热辣的细节蓬勃生长。  这些细节,在岁末成为人们迫切渴望解读的对象。而我们选择中国人的餐桌,作为窥视这30年的最佳途径。因为,我们相信,与胃口相连的餐桌,最能真实细腻地展现国家作为共同体的延展途径以及个体生命在这30年中所经历的种种惊喜或悲伤。口腹之欲,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
期刊
30年三城记 · 上海  无论老上海人,或是新上海人,他们的味蕾,永远在那些改良后的本帮红烧肉、那些煎得表面清脆而内里绵滑的鹅肝或是那些和着安南子一起温柔炖好的燕窝里,永不满足地寻找最为妥贴的满足感、愉悦感或者是身份感。  在上海,不要妄谈什么忠诚。  在这个红尘最繁盛的地方,人们最擅长的,就是在那一条条法国梧桐树影摇曳的弄堂,带着发现宝藏的惊奇,为口腹之欲购买最新鲜时髦的安放之处。      浓
期刊
满分: 100考试时间:自选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答题无需认真思考,仅凭回忆或者感觉。你可以不当考生,但生活在这个年代的你不可能与这些题目完全无关。    70年代,每户按人头一年发放几次肉票鱼票:()  A.一次B.两次C.三次D.四次  70年代常吃的“人造肉”是什么东西:()  A.番薯B.豆制品C.腐乳D.芋头  80年代流行的零食是:()  A. 鸭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