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循规律 创新求发展

来源 :陕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lb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发展呼唤创新,课堂教学必须创新。然而,当下教育领域内层出不穷的新名词,带给一线教师的常常不是眼前一亮的豁然开朗,而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惑与无所适从。究其根本,是有一些所谓的新理念新举措,背离了教学的基本规律,既无科学的论证,更无令人信服的实效,其倡导者追求的是获取轰动的效应而非提升教学的效益。因此,课堂教学的创新必须先去功利化,把“守正”作为根基,谨慎把握创新的航船。以下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例,谈几点思考与感受。
  一、守正——循规律
  何谓“守正”?守正,就是要恪守正道,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
  规律不等于模式。国人似乎对模式情有独钟,在中国知网上以“教学模式”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检索出的论文篇目有四百多万条(截至2016年12月11日),以“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检索出的论文篇目就有194548条。特别是课改以来,关于教学模式的论文数量逐年递增,2004年突破十万达到107376篇,至2015年已达到401401篇。试想,这样“百花齐放”的局面怎能不让一线教师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然而,教育教学的质量也如模式研究一般呈井喷之势吗?答案自在人心。透过繁荣的表象,我们必须多一分警醒,守正是创新的前提,要谨防步入以追求模式为目标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
  笔者无意对鱼龙混杂的各类模式进行辨别分析,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那么语文教学的“宗”是什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如何做到守正?
  1.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没有思想内涵支撑的机械的语言文字训练是苍白空洞的。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所说:语言文字是“体”,人文内涵是“魂”,“魂”要附“体”,“体中要有魂”,硬要剥离开来,语言文字就变成僵硬的符号,“魂”就无处安身,只是“训练”与“实用”,远不能适应培养语文素养的要求。因此,语文课达成其目标最好的方法不是说教而是熏陶感染。
  以诗歌教学为例,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加上富有音乐美和结构美的凝练语言,构成诗歌的显著特征。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的特征,仅靠分析讨论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诗化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范读所起到的示范引领和熏陶感染作用才是最好的教学手段。因为再好的电脑字幕也比不上教师工整美观的现场书写,再好的朗读音频也比不上教师抑扬顿挫的现场范读,再好的课件演示也比不上教师富有亲和力和启发性的评价点拨和人格魅力。这种可触可感、潜移默化的临近指导远比“机化”的教学要温暖得多,形象得多。
  2.要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
  教的目的是为了学,教过了不等于学会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和学习的效果才是检验教学活动成败的标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标志是什么?是否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最重要的是抓住一个“读”字,唯有读才能入心入情,这种体验是纸笔测试很难真正考查出来的,然而却是学生最宝贵的语文素养。在读的策略上,首先要做到读得有层次,多读不是次数上的简单重复,而是要从把字音读正确,到读出诗歌的形式美,再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诗歌的情感美,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都有新的收获;其次要做到讀与悟的有机融合,以读促悟,再以悟促读,在读与悟的交织递进中不断深化理解,激发情感。
  例如陕师大附小岳怡老师执教的《七律·长征》一课,在检查字词环节,采用词语组块出示的方法,将诗中写山写水的词分组出示,在比较中感知其不同特点,联系课前读的长征故事读出对词语的初步感受,为理解诗情做好铺垫;在学诗的过程中,通过读引导学生相继发现律诗的节奏美、韵律美、对仗美,并结合诗句不断引导学生深化感受,外化理解, “请你用诵读的方式表达你的理解”“诗人在赞美谁?你觉得这首诗表达的诗情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同?”……就这样边读边悟,如层层剥笋般,让诗歌的特点和情感在孩子心中不知不觉地清晰起来,鲜活起来。
  二、创新——求发展
  在守正前提下追求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所面对的难题不是要不要创新,而是怎样科学地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要在三个转变上下工夫。
  1.从设计教师“教”转向设计学生“学”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如预习单、学习单、延学单“三单”导学的探索,变孤立设计课堂教学为整体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教师讲解为任务驱动,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实践操作中,提升三单设计的质量成为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三单设计不能成为练习题搬家,要切实起到启发思维、激发兴趣的作用,同时不仅要有目标任务,还要有达成目标的引导途径的预设,这样才能避免将“三单”导学流于形式。例如,岳怡老师《七律·长征》的预习单从预习词语、阅读长征故事、了解毛泽东三个方面提出预习任务,特别是从材料中阅读诗中两个重要的长征故事,将阅读和预习有机结合,成为学习诗歌的必要准备;在学习单中,给出“金钥匙”,提示学生“留意注释、结合背景、想象画面理解诗意”,既提出了目标又提示了学法;在延学单中,不是笼统提出拓展学习毛泽东诗词的任务,而是将毛泽东诗词分类梳理,重点推荐,有效深化了“走近毛泽东”这一单元主题,有利于拓展任务的落实。
  2.从关注文本内容理解转向关注言语智慧
  文本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是语文业界的共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学的重心要放在借助例子体味言语的智慧上。文本内容是可见的“显性知识”,言语智慧则是隐性的“默会知识”,语文难就难在默会知识的习得,而后者才是语文素养的核心所在,是言语表达和创造不可或缺的条件。仍以《七律·长征》为例,漫漫长征路的艰险,诗中只用了翻五岭、越乌蒙、渡金沙、夺泸定、过岷山这五个长征途中有代表性的事件高度概括,并巧妙地融入工整的对仗,和谐的押韵之中,读起来铿锵有力、意蕴丰厚,这是律诗特有的魅力;敌人的围追堵截、强势威逼,诗中只字未提,不是没有而是蔑视,诗中一个“暖”字是对胜利的回味,一个“寒”字是对牺牲战士的怀念,一个“喜”字是对长征胜利的总结和对美好未来的坚信。这些言语的智慧比诗意本身更加耐人寻味。
  3.从着眼于获取知识转向致力于形成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所困,过于偏重知识的传授,甚至异化为阅读套模式,习作背范文。枯燥的练习,生硬的灌输,小心翼翼地揣摩标准答案,让无数学生对语文学习望而生畏。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走出为应试而教的藩篱,从着眼于获取知识转向致力于形成能力,才能真正焕发出生机。岳怡老师执教的《七律·长征》一课在这一点上给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课堂上老师用得最多的导学问题是“你发现了什么”,从发现押韵、对仗等特点,到发现“暖”“寒”二字背后的意蕴,发现诗眼,发现这首诗有别于其他诗歌特有的革命豪情,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引而不发。即使是语文知识,也没有生硬的灌输。以律诗结构教学为例,教师没有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或听老师讲解获取现成的知识,而是告诉学生律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叫首联,接着启发学生思考,既然有首联,猜猜看一定有什么?尾联会是哪两行?中间的两联谁知道叫什么?“颔”是下巴,“颈”是脖子,想想看首联下面应该是什么?教师从不把问题的答案直接抛给学生,而是用心引导,耐心倾听,把“摘到桃子”的喜悦留给学生自己。
  总之,语文教学不能追求短平快式的高效,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老老实实地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本着对学生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的态度,理性科学地探索语文教改之路。
其他文献
有时候我们说孩子单纯,就在于对他来说,来自成年人的一个夸赞,一个鼓励或是一个眼神,很有可能会唤醒他内心的种子,给予他无穷的成长力量。无论多大的孩子,这一招都很管用。这个成年人最好是父母,或者是老师。有的时候,可能老师的鼓励要比父母还要管用。  01  林清玄小的时候,成绩很差。有一天,一位老师邀请他去家里吃晚餐,晚餐吃的是饺子,他很开心。热乎乎的饺子端到桌上的时候,他感动得眼泪差点掉下来。接下来老
期刊
近日,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
期刊
本刊讯(记者 冯丽)12月29日下午,西安市临潼区铁炉中学学校会议室热闹非凡,一场由特级教师弓密侠策划组织的以“筑梦科学创造未来”为主题的趣味物理实验比赛活动正在进行中。  参赛对象是铁炉中学八年级(3)班和(4)班的学生。活动分为“大力士”纸展示、快乐的纸飞机、能自己跳开的纸杯、“纸片托水”接力和水面漂浮回形针5组比赛。比赛标准是:改变纸的形状,用一张纸支撑的物理课本数多者获胜;在相同的时间内,
期刊
本刊讯 2017年1月5~6日,陕西省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优秀团队经验交流会在渭南市临渭区召开。省教育厅副厅长高晶华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各市县推荐的校本研修优秀团队负责人分组交流了工作经验,共同参与评价赋分,评选出临渭区教研室等99个校本研修优秀团队。  全體与会人员分组考察了临渭区教研室、教育培训中心以及瑞泉中学等单位的校本研修活动开展情况,对于临渭区构建“三位一体”“三三联动”机制,搭建立
期刊
本刊讯(通讯员 刘亮)自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略阳县教体局服从服务全县脱贫攻坚大局,立足职能精准施策,夯实四项举措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确保工作实效。  一是积极履行驻村包扶职责。前期,全系统52家学校和单位参与全县36个村的扶贫工作,989名干部教师结对包扶1299户贫困户,圆满完成了精准识别、复核、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等工作。县上对教师入村包户扶贫工作任务进行调整之后,教体系統承担了接官亭镇6
期刊
本刊讯 2012年,商洛市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5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广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实施学校达到969所,每年受益学生超过了14.4万名。  该市将学校食堂建设纳入创建规划之中,5年来,全市累计投入3.1亿元,共建成学校食堂530个,有力推动供餐模式向学校食堂供餐转变。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市食堂供餐学校942所,占实施学校的
期刊
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来陕出席中国工农红军照金红军小学、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授旗授牌感恩捐赠仪式。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天文陪同。  当天,顾秀莲专程前往铜川市照金镇,为“中国工农红军照金红军小学”和“中国工农红军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授校旗,并为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和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授手拉手学校牌匾。李天文为两所红军小学授
期刊
题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取之不尽的营养源泉之一,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校文化会具有永恒价值,彰显出学校办学品位。城区一小正是汲取学校历史上崇实学堂的内涵,提炼出“尚德崇实、知行致远”的文化精神,成为学校办学旗帜。  清光绪十五年,时名孝义厅的柞水县治开办了一所官办学堂——崇实学堂,讲求做人品正,做事踏实,讲究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实学传统。崇实学堂几经变迁,最终定名为柞水县城关小学,
期刊
本刊讯(记者 薛小琴 聂 蕾) 2016年12月28日,陕西省西安小学第十届素质教育大课堂博览会圆满举行。活动旨在展示学校素质教育成果,为学生兴趣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激发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上午10点,武术班展示的中国功夫、健美操班的花球拉拉操感染着现场评委和观众,赢得阵阵喝彩。篮球班的团体展示和基本功的呈现深深地吸引了全场的眼球,引得阵阵欢呼。  课堂实践活动也是
期刊
她是泾阳的女儿,最懂感恩父母,一片孝心赤诚,却不能在母亲病重时为老人家送汤喂药,甚至没能赶回家见老母亲最后一面;她是咸阳的媳妇,操持家务协调家庭关系得力又得体,却把一家老小托付给丈夫,自己长年累月颠簸往返于312国道;她是三原县最偏远山区的一名教师,二十多年来坚守在教育岗位,执著于班主任工作,用爱心与耐心抚慰了一颗颗年轻的心,演绎了一曲曲平凡而温暖的教育之歌。她,就是三原县首批红烛人物,嵯峨中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