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熊猫爸爸”的功夫经

来源 :中华儿女·青联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f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3年担任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主任以来,张志和已经参与繁育成活了73只大熊猫,使基地的大熊猫数量翻了一番,并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人工种群。
  从接触大熊猫的第一天起,张志和就爱上了与大熊猫亲密接触的日子。1988年,张志和从中国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四川省成都动物园,做了一名兽医。从此,在他的“生活字典”中,一切都跟大熊猫沾上了关系。
  对大熊猫,张志和简直比对自己的儿子还亲。他全身心地投入,观察大熊猫的喜怒哀乐,熟悉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交配生育、生活规律等。这些年来,张志和没有给自己放过假,始终过着风雨无阻的“两点一线”的生活,妻子和同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熊猫爸爸”。
  
  


   “熊猫爸爸”的绝招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濒危动物之一,被称为‘活化石’。目前,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仅存1590只左右,主要分布在我国大陆四川省和陕西省,而我国圈养的大熊猫已逾260只。”张志和说:“我国自1960年代开展大熊猫人工繁殖试验,长期以来,每年人工繁殖成活的大熊猫屈指可数。进入1990年代以后,人工繁殖大熊猫的年成活量开始接近两位数。”
  对于大熊猫的繁殖,张志和格外关注。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创建之初,仅有6只病、饿大熊猫,不允许也不可能从野外获得更多的资源。“如果人类连一种动物都无法保护,还何以保护人类自己?”张志和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大熊猫在这里旺盛地繁衍生息。”
  自2003年到2005年间,基地大熊猫饲养情况不差,但大熊猫的体况却不断下降。人工授精的数量也不少,到了产仔季节,不是流产,就是胎死腹中、生病夭折。张志和百思不得其解,晚上睡不着觉。“后来我动用了多年来结识的国内外动物专家从大熊猫饲料着手,逐个环节进行分析检查,最后才查出是由于一位分管的副主任管理不善,导致大熊猫饲料微量添加剂过量,从而引发大熊猫重金属中毒。”说到这里,张志和的语气明显带着愤怒。
  从那以后,张志和在大熊猫的繁育上几乎事必躬亲,有人开玩笑说他就差代替熊猫生子了。张志和介绍说,“大熊猫一年只怀孕一次,每次产仔一到两只。大熊猫的繁殖力较低,人工圈养的大熊猫由于养尊处优,活动量减少,性能力更是直线下降。被认为是‘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的三难动物。为保证交配成功,我们通常会采取人工授精和自然交配双管齐下的办法帮助雌性大熊猫受孕。”
  为刺激熊猫的生育能力,张志和还曾经给熊猫看过“色情录像”,他说,“给没有性经验的雄性熊猫观看同类领衔主演的交配DVD,它们受到刺激后就会交配,效果极为显著。而熊猫色情录像的影像还是其次,最重要是声带,刺激熊猫的是交配发出的声音。熊猫跟人类没有分别,它们理解一切。
  正是在他的积极努力下,2008年,我国出现史无前例的“熊猫婴儿潮”,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9个月诞生18只熊猫,(其中国际合作项目,和美国亚特兰大动物园诞生两只,和日本白滨野生动物园合作诞生一只),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自然繁殖,这就是“熊猫爸爸”的绝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熊猫爸爸”的心经
  
  在张志和的记忆深处,有一只大熊猫始终存在。那是他刚刚来到成都动物园,就赶上一只名叫“锦锦”的成年大熊猫因患肿瘤病而拒绝进食。可怜的锦锦因为身体疼痛而低吟,张志和与其他兽医焦急万分,想尽了一切办法,都没有让它的状况发生好转。最后所有人一致决定将锦锦送到大医院,请知名外科医生进行手术。
  医院是大医院,医生也很知名,可惜的是,主刀大夫对人体生理结构了如指掌,但对大熊猫的生理结构、解剖知识却不甚了了。几刀下去,不但没有找准病因,还把不该开刀的地方划开了,没办法只好又缝上……最终,锦锦的命运可想而知。
  这件事让张志和久久不能忘怀,也深深感到虽然大熊猫被尊为“国宝”,享受特级待遇,但在与其相关的很多领域的研究仍处于空白。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张志和就十分注意收集和了解相关资料,包括大熊猫的生理特点和生活规律,他决心让所有“国宝”病有所医。
  长久以来的付出和努力,“熊猫爸爸”张志和兑现了自己当初的诺言。对此,张志和问心无愧。但是对亲人,他却有着深深的自责。
  ?2003年春节前,张志和的岳父因为心脏病突发,生命垂危。他和妻子连夜赶往100多公里外的雅安县看望岳父。然而,就在第二天,他的手机突然响了,基地的同事有些犹豫地告诉张志和,四只刚出生的小熊猫出现腹泻、便血和绝食现象。
  “一边是病榻上的岳父,一边是我生病的四个‘孩子’。权衡再三,我决定立即回单位组织抢救‘孩子’。看着病床上的岳父,我愧疚地交待妻子不要怕花钱,有事随时给我打电话。”张志和交待完,便立刻连夜返回基地,主持抢救工作。这一走就是27个不眠夜。经检查,四只大熊猫幼仔同时突发的是罕见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合并轮状病毒感染。在人和动物的身上,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是婴幼儿急诊和死亡的第二位病因。轮状病毒的治疗没有特效药,只有提高动物自身免疫力来杀灭病毒。但是,大熊猫已经不进食了,怎么会有抵抗力和免疫力呢?
  张志和决定对大熊猫输液抢救。为了避免麻醉剂对大熊猫的损害,他与基地工作人员一起,一个人抱熊猫的头,另外四个人分别抱熊猫的四肢,一边抚慰熊猫,一边注射。这一过程往往就是七八个小时,每个人都手酸背疼、汗水湿透了衣衫。看着大熊猫幼仔因不进食而造成脱水、血管下陷的可怜状,张志和像守护婴儿的爸爸一样流下了眼泪。说来也奇怪,四只大熊猫幼仔非常配合治疗,其中四个月大的熊猫“娅仔”还流下了眼泪。
  连续数日的艰辛呵护,几只大熊猫幼仔终于转危为安,工作人员开始部分撤离产房,有的人走出抢救室后,兴奋地大叫一声便倒地睡着了。而张志和却拿起电话,仔细询问远方的岳父是否已经转危为安。“这是我终身难忘的经历,也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忠孝两难全。”
  
  “熊猫爸爸”的动力
  
  青联刊(以下简称青):您毕业之初是如何考虑走进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
  张志和(以下简称张):1984年,四川野外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箭竹大面积开花死亡,大熊猫也面临死亡的威胁,成都动物园承担起了抢救的重任。但抢救归抢救,熊猫下一步的生存、种群的发展怎么办?我们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专家建议必须在成都建立一个专门的大熊猫保护研究单位。经多方努力,1987年,在成都北郊斧头山(距成都市区10公里的地方)建立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青:当时基地有多少只大熊猫?
  张:创建之初,基地的情况并不好,仅有6只大熊猫,还都是1987年野外抢救后不能再次放归的病、饿大熊猫。
  青:大熊猫人工繁育在世界上都没有先例,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您是如何一步步摸索出人工繁育这条道路的?
  张:凡事总有先例。开始人们对大熊猫的认识确实知之甚少,但任何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你不去研究它,就永远也不会认知它,只要你下决心去研究,就总会有收获。据我了解,最初的大熊猫人工繁育还是受人类研究家畜人工繁育的启发,当然大熊猫不像家畜那样数量多,可以随便试验。
  青:研究大熊猫的繁育需要大量资金,还要不断扩大熊猫种群、增加熊猫数量,基地是如何做到的?
  张:这个问题是很多关注、热爱大熊猫保护事业的领导、专家、同行和民众关心的话题。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用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把大熊猫的数量迅速提上去,把基地的人工种群迅速扩大。二是让民众了解、知晓我国大熊猫保护的紧迫性,引起政府和动物保护组织、国际机构的重视和支持。这些年,基地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先后与美国、日本、英国等12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合作研究,引进了近千万元的研究资金及大量设备、人才、技术。三是把有限的资金利用好、管理好。让给予我们资金支持的各级政府、组织、团体放心。做到这三点虽然过程是艰苦的,但结果是快乐的。
  青:多年来您研究“国宝”的繁育,有没有压力,这些压力来自何方?您又是如何排遣这些压力的?
  张:大熊猫是濒危物种,又是我国的“国宝”,大家一直对它比较关心。无论压力来自哪里,都是我的动力。毛主席曾说“人总要有点儿精神。”《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排遣压力,我的最大体会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
  
  青联档案:张志和,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
其他文献
采访王家新,是在一个周日下午。他宽敞却陈设简朴的工作室里飘散着淡淡的茶香,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他和朋友们的丹青墨迹。几位好友或闲谈小酌,或题诗作画,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人的心情也霎时间沉静下来。  王家新现任财政部教科文司的副司长,又是全国青联委员、书法家和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解读王家新,会看到不同的风景、找到不同的答案。他的谈吐沉稳,不疾不缓,时而凝神沉思,时而娓娓道来,当他的内心世界慢慢展现的时
期刊
生活中到底有多少个圈子?这是一个难以统计的数字,但统计出来一定是个天文数字,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各种各样的圈子里。  事实上,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圈子。朋友圈、同学圈、生意圈……人们在这些现实的圈子里求学、交友、谋生,这些圈子也提供给我们真实的感情和感受。虽然不少中国人对拉帮结派、以及把朋友关系带入工作领域非常的不屑,但是圈子的实际存在,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差别无非是圈子大与小、好与坏。
期刊
艺术好比散发耀眼光芒的太阳,通向这核心的路有很多条,美术、诗歌、音乐等。而舞者,选择的则是一条险径。  我在即兴舞蹈时脑中经常想象自己就是一枝毛笔,一滴墨,我觉得这就是我目前追求的当代的中国舞蹈。 ——黄豆豆    “在人生的而立之年,我终于站立在世界舞台上,跳着中国的舞蹈。”舞蹈家黄豆豆是国内舞坛中能够在世界舞台担任首席领舞的一棵独苗。无论是雅典奥运会上的世界性亮相,还是在纽约大都会诠释中国故事
期刊
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成群的人自然就组成了圈子。  圈是一个双性词,它可作动词,也可以作名词。作名词用时,表现的是一种封闭性的结构;当动词用时有“聚拢”、“排他”的意思之意。《说文解字》对“圈”有一个形象的解释:一伙人为了混口饭吃而蜷缩在一起。汉字就这样神奇而生动的揭示了圈子的由来。  但是在上世纪中后期,圈子也一度被妖魔化,甚至成为拉帮结派的代名词。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多元化进程的逐步
期刊
并非只有中国人才有圈子,实际上,圈子现象举世皆同。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只要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就必须存活于自己的圈子里,区别仅仅是圈子的半径、圈子的大小和圈里的人。    年轻人是圈子的主体    在本专题《关于圈子的调查》部分,我们可以清晰得看出“圈里人”的显著特征,而年龄特征无疑让人关注。调查显示,热衷圈子的人群大多数是“80后”,其人数比例占到75%,而“60后”和“90后”的人数比例仅
期刊
深秋的浏阳河水,显得更蓝更深。越过浏阳河大桥,穿过繁华闹市区,七弯八拐来到安然静谧的浏阳马鞍山郊区,记者要去拜访居住在此的一位老朋友——著名作家张扬先生。  与周围的洋房别墅相比,张扬先生的住宅略显老旧。但屋门口却是花树环绕,生机勃勃。进屋后,但见客厅正面墙上挂着一幅先生和胡耀邦的合影。我们的交谈,就从这张合影开始。  “耀邦同志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人民的好公仆,同时也是我的救命恩人。”回首自
期刊
曾几何时,“养牛”是一个标准的农业名词。但是现在,城里人也开始“养牛”:他们把牛仔裤当成是艺术品来欣赏,他们会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去“养”一条世界上真正独一无二的牛仔裤,他们因此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养牛族”。      和普通消费者不同,“养牛族”买牛仔裤的方式很奇特:“老板,给我拿一条1.8磅的!”——买卖牛仔裤跟市场上的牛肉一样,按重量!他们穿牛仔裤的境界同样让人瞠目结舌:裤子买回来后就
期刊
“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  这句《士兵突击》中的台词让很多人都记忆犹新,许三多这一角色也自此成了人们心中的一个偶像。  在内蒙古自治区,我们也采访到了一个真实的“许三多”。从陈巴尔虎旗边防工作站指导员,到莫尔道嘎边防派出所教导员,再到新巴尔虎右旗边防大队政委,22年里,他始终坚守在祖国的边防,不抛弃,不放弃。如今,他已磨练成一个正直、敏锐、果敢、坚定的优秀军人,而他身上原有的质朴、坦诚、善
期刊
他是一个名牌大学的副校长,他担负着一所学校的行政职责。  他看到了大学的现状,也因此而发出自己的呼声。    “目前的高校确实不让人满意。”陈雨露坦言。  不晓得从何时起,这些培养天之骄子的学府就开始被老百姓所诟病,甚至出现了污垢和腐败——招标舞弊、挪用资金、不合法的注册权、学术欺诈……教育领域里的腐败证据比比皆是。征聘教师时的贿赂和暗箱操作正在降低教育人员的素质;一些学校机构违法收取入学费和其他
期刊
透过合肥海洋世界的“水族馆”的玻璃,您会发现,一个女孩赫然穿梭于鱼群中,她一会儿抚摸鲨鱼,一会儿又与海龟拥抱,而美女和鱼儿的相处是那样和谐。那美女好像是童话里的美人鱼姐姐,而大大小小的鱼儿就像她的弟弟们,排成一排乖乖地跟在她后面游动。  李可菊就是那条可爱的美人鱼。    世界上真的有美人鱼的存在吗?也许很多人在童年时都有过这样的疑问。因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保留着一颗天真的心,向往着童话故事里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