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读课的学教评一体化路径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zik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教读课,学教评一体化,《醉翁亭记》
  “学教评一体化”指的是要将评价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学案、学情搜集信息,实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程度,动态监测教师的教学过程,让教师不断完善教学设计,调整与学习目标的差距,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评价为工具。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认为,学习、教学、评价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三者共享语文课程目标。学教评一体化的发展是一个基于教育目标分类学提出的教学策略,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目标为导向,并贯穿始终,使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与课堂评价保持步调一致。本文以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为例,探讨如何用学教评一体化的路径来完成教学任务。
  一、目标是统帅
  1. 理解单元要求
  《醉翁亭记》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读课文,教读课文有示范作用,通常由教师带领学生,通过一定的阅读策略和方法完成阅读任务,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为主要内容。单元导语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方面提出了学习要求,除要求学生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中的思想情感、感受古人的忧乐情怀外,还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落实这一单元教学目标的关键在于教师对这一单元的认识整合,以及对教读课文等的教学设计和操作过程。
  2. 明确单篇重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考虑单元整体要求,还要针对单篇课文具体分析。《醉翁亭记》的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题都指向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朗读以及阅读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虚词的使用,并感受文章舒缓自如的特点。这与单元学习目标是一致的,因此落实了单课目标,也就完成了单元整体教学中教读课的任务。如何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呢?课后的“思考探究”“积累拓展”一定程度上有着适时评价、检测、反馈的功能。“思考探究”第一、二题意在让学生借朗读达到背诵目标,感知语言的内在节奏,形成文言文语感,培养对文字的审美;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体会描写的效果,整体感知文章“记”的内容,初步把握文章脉络,同时通过语言表述评价学生理解及概括内容的能力。第三题抓住“乐”字做文章,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深入探究作者志趣和精神境界。“积累拓展”指向语文要素,注重将语文阅读能力转换成语言实践运用能力。通过积累虚词“也”和文言文中的成语,掌握古今语义的变化,从而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将学、教、评统一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 关注学情与序列目标
  与七、八年级学生相比,九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文言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和策略,对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也具备一定基础。因此,这篇课文在已有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要具体细化,进行深度教学设计。以学习朗读及阅读的方法来说,除了常规的诵读方法,学生在本单元的《岳阳楼记》中已学会通过关注句式特点、韵脚、词汇等来加深诵读理解。比如:《岳阳楼记》多用四字句(记叙用散句,写景用偶句),句式整齐流畅、音韵和谐、语气呼应,读之余音袅袅,悠扬婉转;文中的韵脚,有珠圆玉润的音乐之美;在朗读中感知发声气息,双声词“潇湘、隐曜、满目、游泳”,叠韵词“远山、长江、万千、静影、锦鳞”等有金声玉振、回环往复的音效共鸣;文中有很多同义词、反义词,错落有致,富有文采。
  《醉翁亭记》的诵读重点,一是体会句式特点,在诵读中具体感知和表现。如用对偶句描摹,用散句陈述,既整齐华美,又错落有致。诵读时要注意停连和把握重音,读出节奏和音韵。二是体会贯穿全篇的“也”字和“而”字的连用,感知虚词摇曳多姿之妙,读准停连和语气。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强调的是学习目标,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目标。“目标是统帅”的理念贯穿始终,学习评价不再滞后,而是与“学”“教”同步,真正将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围绕此展开。
  二、教学是载体
  学习目标是学教评一体化的前提和灵魂。学习目标确定后,需要通过教师的“教”来达到,这涉及教什么的话题。落实学习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 关注学生需求
  “教”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学教评一体化策略的实施,要求教师关注学情,对学生的学习有清晰的认识。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知的?哪些知识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才能深入体会的,不同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差异靠什么方式来弥补,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的。如果学生连疏通文言字词都做不好,那么,掌握文章大意、感知作者思想感情、体会文章文辞之妙就无从谈起。因此,在课前或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反映和需求予以回应,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 精准选择教法
  学教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理念就是将三者彼此融合,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注重教给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和策略,实现有效教学。教学《醉翁亭記》,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三个活动项目。第一个活动项目:朗读及感知。初读,根据课文注释感知大意,准确停连;再读,在疏通语意的基础上,把握重音,读准语气;三读,逐句玩味,反复品咏,初步感知文章主题和作者情感;四读,舒缓不迫,字字分明,领会文章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学生在诵读中得以积累语感,加深理解。第二个活动项目:理解及归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圈点勾画、自由批注、小组互评等方法理解文本,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关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和生僻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文中“也”字表达语气的不同以及“而”字的连用,切实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第三个活动项目:品味与探究。充分理解文章,品味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学习作者身处逆境的平和心态。同时,通过阅读相关文言材料,初步感知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3. 设计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两点,教师可将《醉翁亭记》的教学过程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完成第一、第二个活动项目,第二课时完成第三个活动项目。课堂上可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整体学习参与度。   第一课时学习重点一:朗读全文,感知大意,发现句式特点,找出虚词,读准停连、重音和语气,感受“也”“而”等虚词的韵味,把握文章语言的形式美,读出舒缓自如、余韵不绝的感觉。学习过程中教师随时答疑解惑,帮助学生疏通文义,理解重点字词句。
  学习重点二:圈点勾画、自由批注,欣赏自然山水之境。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摄影师,要制作一个有关《醉翁亭记》的微视频,你会选取什么样的镜头?聚焦哪些画面?什么地方给特写?描述你的创意及画面内容。此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由笼统把握文意向聚焦文章精妙之处转变,提高学生查找意象、品味意境的能力。再追问学生:文章题目是《醉翁亭记》,醉翁的意图究竟是什么?通过追问,帮助学生从感受山水转向到对主题的理解,使学生的理解逐步加深,为深度学习作准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学习动态和理解程度。评价检测作为内在尺度和标准,教师要心中有数,灵活运用,不必刻意为之。
  第二课时学习重点一:深层触摸,知人论世,探索“醉翁之意”的过程。先厘清作者思路及文章结构:醉心“蔚然”山色、“颓废”太守、“杂然”太守宴。教师适时提供时代背景、作者重点生平介绍,帮助学生深度理解醉心“蔚然”山色的原因;“颓废”太守的自然之乐只是排遣,而非精神之乐;太守宴与众不同,宴中有人情及世态,太守之乐,既有“同醉之乐”,也有独醒之思。
  学习重点二:读深悟透,拓展延伸。教师出示材料,学生疏通大意,猜测下面两个文段的大概写作时间,给两个文段和《醉翁亭记》的写作时间排序。此设计意在让学生初识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度理解作者及文本,拓宽学生文言文阅读视野,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材料一:又常与安道言,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窮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
  材料二:某(欧阳修自称)此愈久愈乐,不独为学之外,有山水琴酒之适而已,小邦为政,期年粗有所成,固知古人不忽小官,有以也。(欧阳修《与梅圣俞四十六通》其二十)
  三、评价是工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改善和调整教师的教学过程。评价有多个维度,学教评一体化强调形成性评价或过程性评价,强调“及时”,即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解决,及时改进完善。评价在语文学习的各个板块对不同学段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有关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发展语感,增加积累,加深体验和感悟。高学段在诵读的内容、方法、数量、篇幅等方面的难度会加大,每篇文章的诵读侧重点也不同。有关精读的评价,高学段更侧重考查学生厘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能力。
  依照学教评一体化理论,评价教读课的学习效果,必须关注学习目标达到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目标都是课前预先设定的。虽然教师已经作了一些预想和准备,但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也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很可能发生与预想不相符的情况,因此有必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学情对学习目标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课堂教学的进展与学生学习情况相匹配。例如,学生预习情况不理想,对文本理解有困难,那么上面第一课时第二个学习重点就可能需要调至第二课时来完成。由于思维局限性,不排除个别学生认为《醉翁亭记》里的太守游山玩水,纵情酒乐,不理政事,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太守。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读懂课文,通过查找关键词、关键句启发学生理解其背后的深意,并通过资料介绍等帮助学生从文本、作家个性、创作背景等方面理解文章主旨,形成比较客观而全面的认知。
  教师在开展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并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式、表达予以重视和鼓励,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为了促进学生整体参与、积极参与,教师有必要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下足功夫,全面落实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真正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实践性、综合性。
其他文献
设计思路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册的开篇都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内容。这些学习习惯篇目,虽然安排在教材之首,却是贯穿于该册语文学习之中的重点训练项目。六年级上册安排的“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两个重点项目,后面的课文《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就呼应了“不懂就问”,将“勤于收集资料”与《养成读报的好习惯》的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联系一起。  尽管“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这两个主题的提
社会的迅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给每个社会成员,包括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都带来新的挑战。同时,相当比例的独生子女家庭、学校对儿童教育施加的影响和压力,也给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城市中绝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过度关注以及教养方式,使儿童“自我中心”现象日益突出;城市化的发展造成了陌生人社区,儿童缺乏同伴交往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儿童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心
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今天,谈语文教学内容的规定性似乎是一件不合时宜的事,有设樊篱、戴枷锁之嫌。因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及师生的个体性等诸多方面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可是,对灵活性的过度发挥或曲解也导致了语文教学内容的随意性,使语文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且看一些令人困惑的现状:  教学《道士塔》,先揪出千古罪人王道士,历数他和相关官员的罪状后,结合本地文物保护的现状,着力
教材分析  《做一片美的叶子》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和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想到人的生活,启迪人们要学习叶子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语言清新、自然,深情地描绘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能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    片断一  出示句子:  走近树的时候,我发现,枝头的每一片叶子都很美。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
案例描述    师:刚才我们已经反反复复地朗读了课文,把课文读通了、读顺了。其实,默读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现在我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  (学生圈画,教师巡视。然后,请学生将画下来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些词语:一去不复返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轻轻悄悄)  师:首先看这些词语有没有错误
利用微课进行写作教学既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也是当前教学方式变革的大势所趋。微课具有主题明确、灵活方便、精悍短小等特点,非常适用于破解教学重难点。一方面,微课利用声音、图片、文字等形式,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直接的观感,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知识点,课堂更加高效;另一方面,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微课反复观看,实现个性化学习,同时有效地帮助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完
对于学生是否可以在校用手机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肯定倾向于支持,经常由于同学的手机铃声分心的学生可能会反对,同学经常拿高档手机炫耀而自身心理敏感的学生可能也会反对。开明的家长一般也不会干涉,不同意的多是学校和教师。  我们学校几乎人人都有手机,有的人还不止一部呢。家里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吃饭也要买,或者问家里要,理由是学习需要,一般家长都会听孩子的。大多数同学还是晚上回宿舍用手机,不过上课用的也不少,这
一、个案介绍  1.一般资料  C,女,14岁,初中二年级学生,独生子女。身高约1.60m,中等偏瘦,学校舞蹈团成员,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成员无精神疾病史,未接受过心理咨询。  2.问题表现  2010年9月17日,C母亲单独来到心理咨询室,陈述女儿C出现厌学现象,“对学习缺乏兴趣,不求上进,平时成绩并不好”,并且“在本学期开学后问题更加严重”。据了解,9月13日至17日,C已在家休学一周,校
2015年5月,笔者有幸通过遴选成为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两年的时间里,有幸得到专家、同行的引领、教导、实践,开阔了教育视野,改变了教育观念,强化了自身专业素养,提升了教学水平,发挥了辐射作用,并通过“催产”逐步凝练出自己的教学思想。  一、我的教学思想的提出  读书时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参加工作后经过两年的“双基”学科教学实践,从2004年开始了“三维目标教学”。之后
设计理念:《爱如茉莉》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了父母间温柔、细腻的感情,文中一个个生活细节、一个个细小的动作、一句句看似平淡的话、一个个微妙的眼神……都传递着茉莉一样淡淡的真爱,却经久不息。此文可谓“生活现真爱,细节谈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引导学生关注细节,画下充盈着真爱的字词句,品味出语言蕴含的情感,交流中涌现出的精彩、思考、启发、真情实感,一如茉莉的清香沁人心脾。    一、疑“爱如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