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区域诚信教育和责任教育工作基础,武汉市江岸区创新德育顶层设计,倡导开展责信德育。责信德育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两大关键词,确立明责、承责、责信三步走的品德发展阶梯,逐步引导学生成长为值得信托的责任公民。责信德育将德育内容分解为自我责任、家庭责任、团队责任等八个领域,努力构建课堂教学、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家校协作有机结合的德育实施体系。
关 键 词 责信德育;责任教育;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2-00-04
“十三五”开局之际,在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的系列文件指导下,武汉市江岸区教育局对区域德育特色加以完善和提炼,在全国首次提出建构区域责信德育品牌,以期帮助江岸学子成长成才,提升区域内各校德育的有效性。
一、责信德育的研究缘起
责信德育研究,缘起于对江岸区已有德育工作基础的继承和发展。
“十一五”期间,江岸区教育局注重立规定范,编制并实施了《江岸区中小学德育管理规程》,提炼并确立了江岸独有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基”理念,为规范德育管理提供了强大的行政推动力。构建了革命传统教育、文化传承教育、生命奠基教育、现代公民素养教育和科学理性教育等五大区域性德育特色系列,构建了五大德育特色系列,并以“四个一”(一个主题、一本德育校本教材、一个展室和一个基地)工程为载体,充分发挥“德育六大基地”(革命传统基地、新成就教育基地、社区教育基地、军事教育基地、科技环保教育基地、素质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引领和助推学校德育工作有序开展,切实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了“一校一特”的良好发展局面。
“十二五”期间,针对社会转型期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独生子女娇骄二气盛行缺少责任担当问题,江岸区相继开展了誠信教育和责任教育的扎实探索。在诚信教育推进方面,各校扎实开展“诚信标兵”评选,征集、讲述身边的诚信故事,编撰、发行《诚信教育读本》等,其中《读本》以地方课程的形式强化诚信教育的地位。在责任教育推进方面,划分了生命、成长、家庭、同伴、团队、环境、社会和国家等八个责任领域,由小及大、由内及外、由己及他螺旋上升式实施责任教育。教育局倡导各校充分发挥德育常规、班级教育、校本课程、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等渠道的作用,突出认知与探究、体验与实践、感悟与内化、评价与反思等关键环节,把“诚信与责任”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努力提高学生的“诚信与责任”意识和践行能力。
且行且思,诚信教育与责任教育的推进提升了本区德育的有效性,如汉铁高中新疆班荣获“荆楚楷模”称号,财贸学校全体志愿者获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集体”,实验学校开展的“我为环卫工人顶个班”活动、警予中学坚持三十年徒步祭扫革命烈士等活动得到各级媒体报道。但各校在实践中也显现出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如何理解诚信与责任的关系和如何精确把握责任内容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必然会影响一线老师投身德育的积极性,制约德育效能的提升。由此,创新区域德育的顶层设计势在必行,责信德育也应运而生!
二、责信德育的基本主张
“责信”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晏子春秋·谏上十一》有云:“若夫恃谗谀以事君者,不足以责信。” 当前,责信是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概念,在中国台湾地区比较流行,在中国大陆地区则使用不多。根据台湾公共管理学者的研究,责信在日常用语中经常与责任互用。但责信不同于责任。责任只是强调行动的义务,而责信要求不仅要尽本份地做,还要负责做对、做好、做得有效率,值得信赖。责信德育整合江岸区诚信与责任教育工作基础,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两大关键词,全面把握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学生学会负责,促进学生成才、成功、成人。在“责”与“信”关系的理解上,责信德育一方面将出于诚信而自主负责看作学会负责的高级阶段,另一方面强调责任担当和诚实守信的高度重合,在德育过程中努力实现诚信教育与责任教育的整合。
首先,作为一种新兴的责任教育理念,责信德育努力从空间、时间、品德发展阶段三个维度全面把握责任教育的内涵,创新学校德育工作。
从空间维度,责信德育将个体的人生责任细分为自我责任、家庭责任、团队责任、同伴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国际责任、环境责任八个领域,将学习责任、健康责任、安全责任等看作与以上划分相交叉的责任类型。从时间维度,责信德育重视从人生全程的纵向展开来理解德育,强调学校德育应该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不仅要关注学生现时的责任承担,更要帮助学生为成年之后承担各方面的责任做好准备。从品德发展阶段维度,责信德育遵循个体品德从他律走向自律的客观规律,确立明责、承责、责信三步走的品德发展阶梯,逐步引导学生成长为值得信托的责任公民。
其二,就责任与诚信的关系而言,责信德育认为,责任与诚信、学会负责与学会诚信是融合为一的,一个负责任的人也必然是一个讲诚信的人,其基本特征是自主负责、言行如一、值得信托。
古人云“一诺千金”,也就是说有些承诺是含金量很高的,也很难做到。试以某地区的教师入职誓言进行分析:“我宣誓: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履行教师神圣职责,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依法执教,教书育人;勤勉敬业,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终身学习,勇于创新。做学生良师益友,铸教师高尚人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我愿献出全部智慧和力量。”不难看出,这一段入职誓词包括了教师职业责任的全部;如果一位老师能够将入职时承诺的这些都做到,他绝对是一位品德高尚的老师,不可多得的老师,人人敬仰的老师。同样道理,如果一个人能将婚礼时的宣誓、入党时的宣誓牢记于心、践行到底,那么,他的品德也是相当纯粹、相当高尚的。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到诚信与责任的内在相通关系:责任构成了承诺的实质内容,而履行承诺也就意味着承担了承诺所包含的各种责任,换句话说,达到诚信,也就达到了负责[1]。 如果结合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诚信与责任的高度吻合关系。在多数情况下,言语先于行动,即我们先做出某种承诺,而后才做出相应的行动,这样的人既是负责任的,又是诚信的。有的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轻诺寡信,并没有真正履行相应的责任,这样的人既不是负责的,也不是诚信的。经此推断,我们可以发现,负责与诚信是相通的、相生的,缺一不可的。一个负责的人必然是一个诚信的人,而一个诚信的人必然也是一个负责的人。
三、责信德育的实施框架
(一)责信德育的内容细目框架
基于对学生成长规律和人生责任的把握,课题组将责信德育的实施细目进行了梳理,努力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方面细化自我责任、家庭责任等的具体内涵,以促进学生责任意识的内化和不断提升。
(二)责信德育的实施途径框架
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基”的德育工作理念,发挥学校德育培根固本的功能,以实践体验与文化熏陶为主要工作策略,将责信德育贯穿于中学教育全过程,贯穿于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中学生,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与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充分发挥课内外、校内外各种教育途径的作用,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全面培育值得信托的责任公民。
在学科课程与课堂教学方面,要强化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等德育课程在责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应适应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增强学生责任意识,不断提高中学生践行责任的能力。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科课程标准中关于思想品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自觉地、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责信教育元素。
在主题教育活动和区域性地方课程方面,构建具江岸区特点的中学责信德育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区域性责信德育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各学校要根据学校办学思想与办学特色,开发适合本校的责信德育主题活动课例,形成区域内“百花齐放、异质互补”的责信德育课程体系。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抓住重要节日、重大活动、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契机,利用挂图、黑板报、宣传橱窗、校园网站、图书阅览室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责信德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家校协作方面,学校责信德育要与家庭教育紧密配合,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构建整体育人环境。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学生教育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家长在责信德育中的参与、指导、示范和引领作用。
在社会实践方面,要丰富和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切实发挥学生社团、志愿者组织的主体作用,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公益劳动、扶贫帮困、科技环保、民俗文化等实践活动,不断开发和利用校外教育资源,促进学校、社会的交流互动,从而形成责信德育实施的良好空间。
四、责信德育的阶段性进展反思
适值“十三五”开局之年,江岸区全面开展了责信德育探索。目前,责信德育探索正在我区各校如火如荼地推进,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老师的参与。从责信德育内容角度,各校结合本校实际,各有侧重地开展国家责任、家庭责任、团队责任、自我责任等探索,如台北路学校依托地域特点开展涉台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全国禁毒教育基地开展安全健康方面的教育;解放中学坚持开展家庭责任教育,以孝心培养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从责信德育途径角度,各校的做法异彩纷呈,武汉二初试行全员德育导师制,全面培育潜能生的信心;汉铁高中、二十中、七一华源中学等大力加强主题班会的序列化建设,开发优秀的戏剧化班会并在全省得到积极反响。
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区域德育探索,责信德育还存在如下不足:不同责任领域的推进力度不够平衡,如国际责任的培育还存在较大短板;一些学校由于应试压力、领导观念等原因在德育创新方面的动力不足,推进方式较陈旧。这些都需要在未来的探索中予以解决。
参考文獻:
[1]刘长海.小信大德:对诚信的理解[J].新课程研究,2016(32):1.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关 键 词 责信德育;责任教育;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2-00-04
“十三五”开局之际,在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的系列文件指导下,武汉市江岸区教育局对区域德育特色加以完善和提炼,在全国首次提出建构区域责信德育品牌,以期帮助江岸学子成长成才,提升区域内各校德育的有效性。
一、责信德育的研究缘起
责信德育研究,缘起于对江岸区已有德育工作基础的继承和发展。
“十一五”期间,江岸区教育局注重立规定范,编制并实施了《江岸区中小学德育管理规程》,提炼并确立了江岸独有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基”理念,为规范德育管理提供了强大的行政推动力。构建了革命传统教育、文化传承教育、生命奠基教育、现代公民素养教育和科学理性教育等五大区域性德育特色系列,构建了五大德育特色系列,并以“四个一”(一个主题、一本德育校本教材、一个展室和一个基地)工程为载体,充分发挥“德育六大基地”(革命传统基地、新成就教育基地、社区教育基地、军事教育基地、科技环保教育基地、素质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引领和助推学校德育工作有序开展,切实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了“一校一特”的良好发展局面。
“十二五”期间,针对社会转型期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独生子女娇骄二气盛行缺少责任担当问题,江岸区相继开展了誠信教育和责任教育的扎实探索。在诚信教育推进方面,各校扎实开展“诚信标兵”评选,征集、讲述身边的诚信故事,编撰、发行《诚信教育读本》等,其中《读本》以地方课程的形式强化诚信教育的地位。在责任教育推进方面,划分了生命、成长、家庭、同伴、团队、环境、社会和国家等八个责任领域,由小及大、由内及外、由己及他螺旋上升式实施责任教育。教育局倡导各校充分发挥德育常规、班级教育、校本课程、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等渠道的作用,突出认知与探究、体验与实践、感悟与内化、评价与反思等关键环节,把“诚信与责任”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努力提高学生的“诚信与责任”意识和践行能力。
且行且思,诚信教育与责任教育的推进提升了本区德育的有效性,如汉铁高中新疆班荣获“荆楚楷模”称号,财贸学校全体志愿者获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集体”,实验学校开展的“我为环卫工人顶个班”活动、警予中学坚持三十年徒步祭扫革命烈士等活动得到各级媒体报道。但各校在实践中也显现出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如何理解诚信与责任的关系和如何精确把握责任内容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必然会影响一线老师投身德育的积极性,制约德育效能的提升。由此,创新区域德育的顶层设计势在必行,责信德育也应运而生!
二、责信德育的基本主张
“责信”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晏子春秋·谏上十一》有云:“若夫恃谗谀以事君者,不足以责信。” 当前,责信是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概念,在中国台湾地区比较流行,在中国大陆地区则使用不多。根据台湾公共管理学者的研究,责信在日常用语中经常与责任互用。但责信不同于责任。责任只是强调行动的义务,而责信要求不仅要尽本份地做,还要负责做对、做好、做得有效率,值得信赖。责信德育整合江岸区诚信与责任教育工作基础,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两大关键词,全面把握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学生学会负责,促进学生成才、成功、成人。在“责”与“信”关系的理解上,责信德育一方面将出于诚信而自主负责看作学会负责的高级阶段,另一方面强调责任担当和诚实守信的高度重合,在德育过程中努力实现诚信教育与责任教育的整合。
首先,作为一种新兴的责任教育理念,责信德育努力从空间、时间、品德发展阶段三个维度全面把握责任教育的内涵,创新学校德育工作。
从空间维度,责信德育将个体的人生责任细分为自我责任、家庭责任、团队责任、同伴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国际责任、环境责任八个领域,将学习责任、健康责任、安全责任等看作与以上划分相交叉的责任类型。从时间维度,责信德育重视从人生全程的纵向展开来理解德育,强调学校德育应该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不仅要关注学生现时的责任承担,更要帮助学生为成年之后承担各方面的责任做好准备。从品德发展阶段维度,责信德育遵循个体品德从他律走向自律的客观规律,确立明责、承责、责信三步走的品德发展阶梯,逐步引导学生成长为值得信托的责任公民。
其二,就责任与诚信的关系而言,责信德育认为,责任与诚信、学会负责与学会诚信是融合为一的,一个负责任的人也必然是一个讲诚信的人,其基本特征是自主负责、言行如一、值得信托。
古人云“一诺千金”,也就是说有些承诺是含金量很高的,也很难做到。试以某地区的教师入职誓言进行分析:“我宣誓: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履行教师神圣职责,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依法执教,教书育人;勤勉敬业,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终身学习,勇于创新。做学生良师益友,铸教师高尚人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我愿献出全部智慧和力量。”不难看出,这一段入职誓词包括了教师职业责任的全部;如果一位老师能够将入职时承诺的这些都做到,他绝对是一位品德高尚的老师,不可多得的老师,人人敬仰的老师。同样道理,如果一个人能将婚礼时的宣誓、入党时的宣誓牢记于心、践行到底,那么,他的品德也是相当纯粹、相当高尚的。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到诚信与责任的内在相通关系:责任构成了承诺的实质内容,而履行承诺也就意味着承担了承诺所包含的各种责任,换句话说,达到诚信,也就达到了负责[1]。 如果结合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诚信与责任的高度吻合关系。在多数情况下,言语先于行动,即我们先做出某种承诺,而后才做出相应的行动,这样的人既是负责任的,又是诚信的。有的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轻诺寡信,并没有真正履行相应的责任,这样的人既不是负责的,也不是诚信的。经此推断,我们可以发现,负责与诚信是相通的、相生的,缺一不可的。一个负责的人必然是一个诚信的人,而一个诚信的人必然也是一个负责的人。
三、责信德育的实施框架
(一)责信德育的内容细目框架
基于对学生成长规律和人生责任的把握,课题组将责信德育的实施细目进行了梳理,努力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方面细化自我责任、家庭责任等的具体内涵,以促进学生责任意识的内化和不断提升。
(二)责信德育的实施途径框架
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基”的德育工作理念,发挥学校德育培根固本的功能,以实践体验与文化熏陶为主要工作策略,将责信德育贯穿于中学教育全过程,贯穿于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中学生,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与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充分发挥课内外、校内外各种教育途径的作用,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全面培育值得信托的责任公民。
在学科课程与课堂教学方面,要强化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等德育课程在责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应适应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增强学生责任意识,不断提高中学生践行责任的能力。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科课程标准中关于思想品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自觉地、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责信教育元素。
在主题教育活动和区域性地方课程方面,构建具江岸区特点的中学责信德育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区域性责信德育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各学校要根据学校办学思想与办学特色,开发适合本校的责信德育主题活动课例,形成区域内“百花齐放、异质互补”的责信德育课程体系。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抓住重要节日、重大活动、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契机,利用挂图、黑板报、宣传橱窗、校园网站、图书阅览室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责信德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家校协作方面,学校责信德育要与家庭教育紧密配合,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构建整体育人环境。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学生教育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家长在责信德育中的参与、指导、示范和引领作用。
在社会实践方面,要丰富和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切实发挥学生社团、志愿者组织的主体作用,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公益劳动、扶贫帮困、科技环保、民俗文化等实践活动,不断开发和利用校外教育资源,促进学校、社会的交流互动,从而形成责信德育实施的良好空间。
四、责信德育的阶段性进展反思
适值“十三五”开局之年,江岸区全面开展了责信德育探索。目前,责信德育探索正在我区各校如火如荼地推进,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老师的参与。从责信德育内容角度,各校结合本校实际,各有侧重地开展国家责任、家庭责任、团队责任、自我责任等探索,如台北路学校依托地域特点开展涉台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全国禁毒教育基地开展安全健康方面的教育;解放中学坚持开展家庭责任教育,以孝心培养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从责信德育途径角度,各校的做法异彩纷呈,武汉二初试行全员德育导师制,全面培育潜能生的信心;汉铁高中、二十中、七一华源中学等大力加强主题班会的序列化建设,开发优秀的戏剧化班会并在全省得到积极反响。
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区域德育探索,责信德育还存在如下不足:不同责任领域的推进力度不够平衡,如国际责任的培育还存在较大短板;一些学校由于应试压力、领导观念等原因在德育创新方面的动力不足,推进方式较陈旧。这些都需要在未来的探索中予以解决。
参考文獻:
[1]刘长海.小信大德:对诚信的理解[J].新课程研究,2016(32):1.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