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泥与凡人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een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化之名,虽取“归德”之“德”,鸣琴布化万民之意,但将其视为一座被山所布化的城其实更贴切。距今约3.5亿年前,福建省最古老的陆块——武夷古陆扩大为闽北古陆和武夷高地,在闽中地带则逐渐形成了戴云半岛,并最终隆起了雄伟的戴云山脉。由于此后的地质构造运动,戴云山脉形态更像是一个个“小高原”:山顶部虽丘陵起伏,但坡度和缓;山下部则多陡峭的“V”字型峡谷,山上似乎比山下更适合居住与耕种。地处戴云山主脊的德化县城就坐落于海拔500多米的山间盆地,无论身处城关何处,连绵青山依然占据着人的视野。山之于德化人,不是阻隔而是安身立命之本,观音岐为主的城关矿带、金竹坑为主的美湖周边环形带以及桂林为主的上涌周边环形带依然蕴藏丰富的高岭土,德化陆续被发现的古窑址也表明着,瓷土正是山赠予德化的“无尽藏也”。
  “德化当地大概70%的人从事的都是和陶瓷相关的行业,可以说陶瓷就是我们的支柱产业。”德化当地的滴滴师傅说话间,车又再次爬坡,沿路出现了好几栋在建的陶瓷厂房,偶尔还有一两家小型陶瓷作坊闪现,预示着如今德化制瓷业的基本格局。德化人自己也说不清,每年究竟有多少陶瓷制品从德化销往世界各地,不过当地的陶瓷生意就如同境内的戴云山般生机勃勃。
  除了工厂的大规模生产,城关周边一些村庄常常因一些“瓷漂”的到来而逐渐形成了陶艺村。在距离城关约7公里的洞上陶艺村内,年轻陶艺家们围绕着已有400多年烧制陶瓷历史的月记窑,建立自己的陶艺工作室。我抵达洞上时,一些老师傅们正在月记窑前整理几日后正式点火烧窑所需的松木,“从前人在山上建龙窑,不僅是为了利用地势,还因为山上有瓷土,考虑到运输的成本,选择靠近瓷矿的地方来烧窑。”洞上村的陈金桂一边介绍,一边领我走进月记窑内,长约43米的窑室内零散地堆放着装满素坯茶壶的匣钵,他指着其中一个匣钵,上下比划道:“月记窑一趟大约会烧制2万个坯体,都是放在这样陶制的匣钵里,然后一层一层垒起来,月记窑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烧制方式,跟工厂里电窑或气窑不一样,一趟烧出来的成品率大约70%~80%吧。”由于月记窑的体量之大,通常要等到众人一同凑齐一定数量的坯体后才能正式烧制,若想尝试个性化的烧制效果,陶艺家们就需要另寻出路,因此在德化城关北边的石鼓村周边,一些独立的柴烧窑工作室也悄然出现。
其他文献
在武夷山中生活近30年,草木君很少到城市去,城里的人却越来越爱入山来,尤其在武夷山通了高铁之后,慕名而来的朋友更多了。草木君索性重造了她的不知春斋,有茶有书有宿,推窗即可见山水,仿佛敞开了一扇门,让人们离心中的山林生活近一点。  一个茶人,一处不知春斋,一种生活哲学  到访不知春斋是在一个下着小雨的傍晚,收着伞踏进屋内,一楼的书斋里有人抚琴,有人在看书,影子映在落地窗上,和窗外的暮色青山浅浅交叠。
期刊
潮州古城里的人,既会自嘲“我们这里太小,不管做什么都是小打小闹,走出去的潮商都是想拼搏的。”又能够接受在这片祖先所选择的土地上安稳度日。如同“出花园”的隐喻——这里就是一座舒适安逸的花园,隔绝了危险,也隔绝了传奇的发生。他们选择留在“花园”,是否也就永远留在了无忧的青春期?或者说,他们选择过一种“恰如其分”的生活:守着自己的小天地,不出格、不出错,也不必传奇。  活着的古城  在潮州古城,猫是日常
期刊
古人看山,看出了一套相地安宅、趋吉避凶的堪舆之术。其直观山水,更兼以干支阴阳、五行八卦等符号术数推演,以期能在山水之间择一处宜居的自然之地,堪舆师那些看似充满神秘主义的行为,最终寻求的也不过是最世俗的愿望。  古时人以自然为家,在思考如何选择一处适宜的地段建屋或安葬时,堪舆的概念也逐渐形成,涉及了对地形、气候、水土等自然因素的考量。其中,古人认为风即山神的气息,呼吸吐纳间即是四季,依山而居可以寻得
期刊
堪舆学结合五行的概念,将山划分为金形山、木形山、水形山、火形山和土形山,其各自对应的形态依次是:金为圆,木为直,水为曲,火为锐,土为方。堪舆大师郭璞为武夷山留下“黄冈降势走飞龙,郁郁苍苍气象雄”的诗篇,当中所指其主峰黄岗山,该山峰属于土、金相间,堪舆学上属于极尊金星。可见山形也可能是多种组合,吉凶也可能因时转变,五种山形以“五行相生”的次序排列展开,那就是俗称的“行龙”,这表明山形变化丰富,同时也
期刊
距离石鼓村不远的仙境村,陈添贵守在他的柴烧窑旁,目不转睛地盯着墙上的温度计,窑顶上方摆着三四个熏黑的杯子,“那是点火烧窑的时候用来拜窑神的,我们不用具体的神像,就是清酒几杯,买一些水果来敬拜天地,就算是过了仪式了。”他好不容易抽了空对我解释道。此时上下火膛的温度依然维持着不小的温差,他想了想,转身挑了几支松木材扔进火膛,此时火焰似乎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这证明燃烧很充分,火焰乱窜就说明木材烧得不均匀
期刊
潮汕是移民之地,从文化到饮食,无不受到各方影响。闽南元素之于它,是生长的沃土,海洋元素之于它,是成长的养分,各种元素在这片“省尾国角”里冲突、交融、发力,塑造出了今日潮汕。而在潮汕这个典型的人情社会里,人们守着无形的规矩,守着自己的世界。当面临新的发展契机时,他们步调缓慢,但是一些新鲜的力量正在这片土地攒动着,尝试发声。  潮汕文化?潮州文化?还是潮人文化?  提到“潮汕”,眼前浮现的是热腾的牛肉
期刊
开放还是保守?这是一个摆在潮汕人面前的问题。凭借沿海的地理优势、对外贸易与交流的频繁,历史上的潮汕是个包容开放的区域,无时不接受着各种新鲜观念与事物的冲击,即便在当代,在商业、互联网、社会创新、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里常有潮汕人身影。但与之相悖的是,留在潮汕本土的人似乎还走在老路上。走在潮州的大街小巷,依然充斥着“潮州三宝”的古旧招牌,汕头看似光鲜的摩天大楼里,常有一种上世纪九十年代港片里才有的潮湿的
期刊
晚上8点,从渡轮上下来,不由得紧紧裹住了衣领,小岛上的风吹得人脸疼,行人匆匆地涌入,很快地四散开去,隐没在忽明忽暗的路灯下。  码头旁的空地上,响着欢快的广场舞曲,曲子被风裹着,人影模糊的女人们在顶着风跳舞,并不太在意路人不时的注目。她们可能不知道,如果有人对鼓浪屿过去的雅致生活太过执着,那么此刻她们跳着的每一步,都将踩在一颗颗敏感的心上。在专题讨论的过程中,曾有厦门本地的同事欣喜地提出了一个观察
期刊
依山而居的人奉行的生活哲学即:山给予什么,我就接受什么。他们去发现、运用或理解山所蕴藏的丰富物产,将其转变为一种生計、生意和生活;因为人的介入,山在原本的野性之外,也被赋予了些许人文的气息。更重要的是,与群山朝夕相伴,人们也会去思索,如何定义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才能真正形成和谐的相处之道?
期刊
桐木野味  上世纪60、70年代,在桐木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之前,这里的人已经在大自然的指导下,习得一手烹饪野味的好手艺。但凡年纪大一些的桐木人,都还记得时节与野味的对应关系。  每年刚开春时,惊蛰的一声春雷会惊醒山上的中华大蟾蜍,惊恐之下,它们两两抱团滚下山,成为桐木春天的第一道美味。桐木人一般只食用蟾蜍的四肢和腹背,如果发现腹中有卵,还会将它们扔回水里。此外,不同部位又有各自的烹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