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营销,你懂了吗?

来源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li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如何定义社群
  社群是营销行为中一个经常被误解的概念。一群人聚在一起,只能说是一个社区,假如他们不往来、不互动,相互没有产生任何影响的话,这群聚在一起的人,并不能说是社群。所以,假如企业或者品牌,在社交媒体上开设账号,但是这些人却互不往来的话,纵使有成千上万的粉丝,这个账号也不能算一个社群。简单粗暴地说,社群就是三个“一”和两个“体”。
  1. 一群人、一条心、一件事。有些社群的目的单一、明确,也有一些社群,会员不多,但深耕运作,也创造了商业奇迹。当然,我们也会发现,身边90%以上的所谓社群,不管线上线下,都经历了一个快速建立、快速死亡的过程。为什么呢?社群内的人是不是一条心,是不是同做一件事是关键。很多因为活动而临时建立起来的群,往往徒圈一群人,活动过后,没有共同的“心”和“事”了。
  2. 一群人组成的精神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中国人民大学的包政老师曾说:“营销的本质不仅仅是为了实现交易或者实现商品的价值,而是要奠定持续交易的基础,持续深化供应者与需求者一体化的关系。”正如我们身边很多微商群,赚钱的时候都聚在一起,一旦赚不到钱也就散了,打造精神联合体也是很必要的,这也是品牌建立社群时应该着重考虑的。
  二、营销困境的破局出路:社群营销
  1.社群营销一般的模式:IP+社群+平台。我们用社群做社群教育、社群电商、社群众筹、社群旅游、社群金融、社群招商、社群投资,其实这些都是社群的一种商业应用,也都逃不过一种模式:IP+社群+平台。
  比如黑马会是围绕创业来的,邀请来了牛文文、熊晓鸽、徐小平、周鸿祎等在创投圈内知名的个人品牌;哈雷俱乐部,也是基于哈雷摩托车这个产品;苹果粉丝会基于iPhone 这个手机产品。总之,第一个阶段都有“产品”,不管是一个操作系统还是一部手机,是智能硬件还是家居软件,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动物,都是能占据消费者心智的独特存在。
  如何通過产品到“社群”呢?每个产品都为小米聚集了大量的粉丝,每次的名人讲课都为黑马会引来了无数创业者,苹果每一次推出新款手机都会带来全世界的狂欢。一群人,一条心,一件事,这就是社群。在社群里,这么多的粉丝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
  接着,企业把粉丝的需求提炼出来,并通过投资、并购、合作的方式与其他企业共同来满足这些需求,进而就到了平台化发展阶段。
  “IP+社群+平台”的模式,对于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或是新生小企业破局是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还是那句话,从产品思维跳出来,进入用户思维,从偏向做增量用户转为做存量用户,从做大转为先做深、做强,再裂变做大。
  2.做好社群,就是培养了一大批品牌倡导者。其实,任何一个想在社交媒体上跟消费者建立联系的品牌,首先要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建设社群”。建设社群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是需要时间去沉淀的,一个庞大而且忠诚的社群,当然可以产生强大的传播力量,但是这里也涉及很多“为什么”:
  用户为什么要转发有关品牌的内容?用户为什么要持续不断地关注品牌?用户为什么要自发地为品牌传播内容?
  我们先来看一些事实:在微博上,可口可乐的粉丝大概是40万,而并不是一般人想象的几百万上千万。连可口可乐这样的一个几乎全球都认识而且熟悉的品牌的自媒体都只有不到40万粉丝,其他名不见经传的品牌凭什么说要有100 万粉丝?
  苹果没有主动去建设社群,但是它的社群之大,堪称世界第一。我想说明的是,品牌要在社交媒体上建设社群,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社群,不是建设出来的,是因为品牌有它的魅力,值得大家去关注,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一个品牌,假如只是发一些跟品牌毫无关系的内容,完全不能触动粉丝的情感,不能给粉丝什么价值,粉丝为什么要持续关注它们呢?一个品牌,假如不懂得主动发现粉丝,跟他们互动,这些粉丝怎么会懂得关注和喜欢这些品牌?
  3.社群营销的实现路径。一是在产品、服务、定价、销售渠道、推广等各个营销层面上,都能够引发用户产生UGC,让他们为品牌主动发声,而不是品牌自己勉为其难地想内容,然后还要找意见领袖帮忙传播。
  二是在社交网络上锁定关键词,主动搜寻用户。一个常见误区是:有粉丝主动跟品牌说话,品牌才去跟人家互动。品牌需要做的是去主动发现粉丝,让粉丝感到被关怀,他们才有可能会持续关注品牌。品牌要用心经营与粉丝的关系,不要幻想只靠发布常规内容,一周就能增加几十万粉丝,一周能增加1000名粉丝,已经相当不错了。
  三是吸引相关度高的人群成为品牌的粉丝,而不是单纯追求粉丝数量。那么,如果不建设社群,还需要做社会化营销吗?品牌需要在社交媒体上出现,是因为这是一个能主动聆听消费者声音的平台,可以了解他们的兴趣、搜集他们的意见,洞悉竞争对手的动向以及他们粉丝的兴趣和要求,还可以发现谁能够影响消费者的决定。品牌就算不建设账号,也可以利用员工的私人社交媒体账号为品牌发出声音,这就是很多品牌都在做的“社交网络大使计划”。
  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品牌爱面子,觉得“粉丝数量”这个显性的指标很重要,所以一开始就误入歧途了。那么爱面子,就去买粉丝吧!到头来,就是自己欺骗自己,一点儿实际意义都没有。
  做社会化营销之前,不如先想清楚为什么要做(企业的商业目标),再决定要不要做、怎样做、什么样的指标才合理。老想着粉丝数量,是品牌先天的缺陷,只能说明营销负责人员什么都不懂。
其他文献
20世纪初,中国实业救国思潮和社会性的抵货运动互相激荡,在辛亥革命后演化为国货运动。  一些民族企业家和知识界人士意识到“不振工艺,不精制造,而倡用土货以示抵制,此无价值之言也”。  知名画家傅抱石也作出过不失理性的评价:“吾人不从纯工艺教育之途,求其挽救之道,则将来前途,不堪设想……尚望国人速起抛弃旧法,根本加以改革,吾国工艺,固卓绝古今,复兴固易易也。”  这其中,有振工艺、精制造的方法论,也
期刊
“口红一哥”李佳琦何许人也?  今年三八节,李佳琦在淘宝大学达人学院直播教学卖口红,直播观看量 18.93万,成交23000 单,成交金额353万。  2018年“双11”,李佳琦跟马云PK直播卖口红,5分钟卖出15000支,秒杀马云的同时,记录至今无人能破。  2017年12月,李佳琦入驻抖音后,2个月抖音涨粉1300万,至今获赞5000多万。  可以说在卖口红这件事上,李佳琦实现了前无古人的成
期刊
从2016年开始很多人都将IP挂在嘴边,尤其是从事娛乐业、广告营销、品牌企业相关的人员,仿佛一夜间大家都在围绕IP转。不做IP营销企业好像就失去了一次竞争的机会,不提IP营销好像所有的广告公司都要失去很大一部分业务板块,不谈IP好像这些人都没有了与时俱进的谈资。但真正让大家解释什么是IP,又没有多少人能够解释清楚,说的人懵懵懂懂,听的人稀里糊涂,甚至不懂也不敢问什么是IP,生怕别人觉得自己落后,从
期刊
学小米  小米的营销总是被诟病,但若因此低估小米的未来则是危险的——有业内资深人士说:有关中国市场问题,道理上很多人都会想当然,但要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复杂性与真相,没有数年的实战经验和高屋建瓴的视角,是很难把握的。比如你只知道小米手机,岂不知小米对物联网(IOT)的布局,才真正体现了雷军的远见,而雷军的抱负显然不止于此。  小米生态链模式是小米决策层的独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这一模式还在演绎中,给我
期刊
什么是“国潮”?采访开始之前,我们反被大象安全套创始人赵川进行了调研。一行人中,年龄段为“70后”至“90后”,我们各执己解,却又相互认同。最终统一答案:年龄“稍长”的我们在老国货品牌的发展背景中共同成长,认为带有民族基因、民族记忆,有历史,有故事的厚重国产品牌,如回力、李宁、大白兔等带动的新一波潮流才叫“国潮”。  大象内部也进行过这个调研,这个团队构成更年轻,多数为Z世代,这一代人思想上更自由
期刊
全球化监测和数据分析公司尼尔森近日在第100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上发布的最新《尼尔森2018—2019酒类趋势研究报告》显示,92%的白酒消费人群在2018年购买白酒的实际花费维持或超出了前一年。与此同时,白酒市场呈现出一种理性消费趋势,消费者不再盲目地追求高端白酒,更契合大众消费者需求的价值型产品领涨市场。  “2018年中国经济运行平稳,国家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再显成效。尼尔森消
期刊
“听说你离职后还不到三个月,那个店就关门了,咋回事啊?”  听到这个问题,小胡有点不好意思,但也没有回避,于是开始讲起了他的经历。  他原本是一家知名连锁零售店的店长,业绩也不错,店里的营业额在当地都算靠前的,只是按照公司当时的政策,你做得再好也只能是店长,区域经理、分公司负责人等职位都是总公司从外部招聘,内部晋升空间十分有限。再加上新来的上级有些世故,不太按规则办事,两相看不顺眼,于是小胡提出了
期刊
先来提个老话题,我们为什么要上销售管理系统?  有些时候,很多企业会下意识地认为:A企业上了,B企业也上了,我们也要上系统才行。但客观上讲,我们看到上了系统的企业,会出现三种情况—上了有效果的,上与不上差不多的,上了彻底没效果就停了的。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1.很多人说,上了系统之后,老板就无所不能了,因为很多员工是不出工的,也有很多出工了但不出力的,所以想上系统看住,因为老板付了每天八小时
期刊
任何一种创业,什么是第一重要的?答案是:被需要!只有被需要、有需求,才谈得上组团队、做产品、增长、赚钱、扩大营收。如果不被需要、没有需求,其他一切所谓的重要因素都无从谈起。  但被需要又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我们想象中的用户需求,未必是实际的用户需求;二是我们想象中的解决方案,未必是实际有效的解决方案。  怎样找到准确的需求和准确的解决方案呢?我们先看看稍有不慎,企业可能会犯哪些错,又或遇到哪些坑。
期刊
马云认为:“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996,你什么时候996?”  对此言论,有网友称:“马老板自然是没错的,他谈论的是成功。普通人也没错,我们要的是生活。”那么,“996”到底源起何处呢?  “996”的文化根源  其一:传统文化影响。古有明训“勤能补拙”,认为更多的付出能够弥补主观能力上的欠缺,并能够提高效率。所以不少人相信这一条,为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