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新课标,新要求。新时代的数学教学活动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探究能力作为学生所具有的互助合作、自主探究、思维创新等三大能力之一,在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得来的知识理解才会更深刻,掌握才会更牢固。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对科学探究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认识
科学探究就是在探索科学问题、发现科学规律的的过程中经历的基本过程、采用的基本方法、在无数的这类活动中总结出的能够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手段。事实上这也是人们认识科学现象,解决各种问题,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能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中感悟到科学研究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学习数学就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从而提高探究能力。
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的去探索、研究,努力寻找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出各种问题和故事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有这样一题:有一天,一个醉汉拿着竹竿进屋,横拿竖拿都进不去,横着比门框宽4尺,竖着比门框高2尺,可急坏了醉汉,他该怎么办呢?学生争先发言:从房顶上扔进去! 截断后,拿进去! 将竹竿垂直门所在的平面就可以拿进去!(配合动作) 等等。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那我们来看看这个醉汉是用什么方法把竹竿拿进去的。就在醉汉不知道如何处理时,来了一秀才,他告诉醉汉;沿着门的两个对角斜着拿竹竿,这个醉汉一试,不多不少刚好进去,你知道竹竿有多长吗? 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使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特点和内容的编排,使用游戏、猜谜、讲故事、设置悬念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
三、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作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力求营造有利于学生进行上数学活动的氛围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思维、引导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自主探究为主线的。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构建意义的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做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说话很少,但是对学生探究的帮助却很大,也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应注意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课堂上老师不能以权威形象自居,要总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一位同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舒畅学习,才能敢想、敢问、敢做,从而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那些潜在的力求学好的内在动力实实在在的发挥出来。
四、诱导学生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大胆的提出问题。
深入的思索是由好的问题激发的,一个好的问题能使探索得以产生、维持和深入。古往今来成功的学者无一不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够主动地带着怀疑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发现问题,从而为科学的发现奠定基础。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产生问题,学生有问题,才能激发思索,解决问题,没有问题,无法进行问题解决,探究也无法得以体现与进行。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如对教材中的定理、证明题,教师不直截了当地给出结论让学生证明,而是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究和发现,利用认知冲突引发讨论,甚至争论。在讲解过程中设置误区引起学生的质疑等等。很多的探究学习的场景都在教师的充分预设下有效地开展的。这种预设往往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探究的引导上能精心设计,有效地促成学生在他们所熟悉的环境中去学习、建构。
五、教给方法,让学生会探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有助于获得学习的成功,增强自信和动力,从而更加自主地探究新知,教学永远是一个统一体,教法和学法是教学活动统一体的两个侧面。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给学生以方法示范,引导学生获得优秀的学习方法。
总之,在数学教学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寻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数学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为学生的终身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辉南县高集岗中学)
一、对科学探究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认识
科学探究就是在探索科学问题、发现科学规律的的过程中经历的基本过程、采用的基本方法、在无数的这类活动中总结出的能够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手段。事实上这也是人们认识科学现象,解决各种问题,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能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中感悟到科学研究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学习数学就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从而提高探究能力。
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的去探索、研究,努力寻找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出各种问题和故事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有这样一题:有一天,一个醉汉拿着竹竿进屋,横拿竖拿都进不去,横着比门框宽4尺,竖着比门框高2尺,可急坏了醉汉,他该怎么办呢?学生争先发言:从房顶上扔进去! 截断后,拿进去! 将竹竿垂直门所在的平面就可以拿进去!(配合动作) 等等。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那我们来看看这个醉汉是用什么方法把竹竿拿进去的。就在醉汉不知道如何处理时,来了一秀才,他告诉醉汉;沿着门的两个对角斜着拿竹竿,这个醉汉一试,不多不少刚好进去,你知道竹竿有多长吗? 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使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特点和内容的编排,使用游戏、猜谜、讲故事、设置悬念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
三、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作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力求营造有利于学生进行上数学活动的氛围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思维、引导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自主探究为主线的。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构建意义的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做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说话很少,但是对学生探究的帮助却很大,也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应注意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课堂上老师不能以权威形象自居,要总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一位同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舒畅学习,才能敢想、敢问、敢做,从而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那些潜在的力求学好的内在动力实实在在的发挥出来。
四、诱导学生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大胆的提出问题。
深入的思索是由好的问题激发的,一个好的问题能使探索得以产生、维持和深入。古往今来成功的学者无一不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够主动地带着怀疑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发现问题,从而为科学的发现奠定基础。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产生问题,学生有问题,才能激发思索,解决问题,没有问题,无法进行问题解决,探究也无法得以体现与进行。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如对教材中的定理、证明题,教师不直截了当地给出结论让学生证明,而是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究和发现,利用认知冲突引发讨论,甚至争论。在讲解过程中设置误区引起学生的质疑等等。很多的探究学习的场景都在教师的充分预设下有效地开展的。这种预设往往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探究的引导上能精心设计,有效地促成学生在他们所熟悉的环境中去学习、建构。
五、教给方法,让学生会探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有助于获得学习的成功,增强自信和动力,从而更加自主地探究新知,教学永远是一个统一体,教法和学法是教学活动统一体的两个侧面。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给学生以方法示范,引导学生获得优秀的学习方法。
总之,在数学教学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寻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数学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为学生的终身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辉南县高集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