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小锋战“疫”漫画选登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wang1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如果雷锋还健在的话,按“男进女满”之俗,他今年该进80大寿了。不过,雷锋的人生却永远定格在22岁,勃发的青春气息,至今让人无法忘怀。雷锋人生的22个岁月,有18个是在湖南度过的,对这一段经历的挖掘、梳理、求证还不尽如人意,以致影响湖南经历在雷锋精神形成中地位的准确、客观评价。雷锋的湖南家乡人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翟元斌  雷锋杂志社雷锋文化研究院秘书长  冯 健  雷锋生前好友、湖南省总工会原副主
期刊
雷锋是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被誉为“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日记》表明,从1958年开始直至1962年8月因公牺牲,他一直如饥似渴地学习毛泽东著作和革命理论,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他在1961年4月写的一篇日记中,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学习毛泽东著作的极端重要性:“毛主席著作对我来说好比粮食和武器,好比汽车上的方向盘。人不吃饭不行,打仗没有武器不行,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干革命不
期刊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关心爱护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医务人员强调指出,医务人员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务必高度重视对他们的保护、关心、爱护,从各个方面提供支持保障,使他们始终保持强大战斗力、昂扬斗志、旺盛精力,持续健康投入战胜疫情斗争。  怎么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使这些战“疫”勇士冲锋在尊崇的目光里、战斗在温暖的阳光下?  战“疫”勇士在抗击疫情一线,人人都是雷锋,个个都是好兵。他们向武汉“逆行
期刊
“小伙子真不错,默默无闻照顾一位烈士的母亲20年,从来不对外透露,仅凭这一点就很让人感动。”不久前,笔者刚踏进烟台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政委唐云龙就迫不及待打开了话匣子。根植的承诺无声的誓言  “大孙子快过来,让奶奶瞧瞧瘦了没?”在江苏扬州江都区福利院,一位老奶奶紧紧拉着一名战士的手,仔细询问着。  老奶奶名叫滕斌,今年已83岁高龄。她的儿子陈刚,生前是驻山东淄博某部的一名通信兵,在一次边境作战中光
期刊
2月14日凌晨两点半,火神山医院感染六科一病区的护士张艺帆,已经坐在了开往医院的班车上。本来有些打瞌睡的她,接到一条微信后眼眶有些湿润:“小帆,奔赴前线,治病救人,是咱们身为军人的光荣使命。我为你骄傲,但是我真的挺想你……答应我保证安全。等你回来,咱们就结婚!”这是她同为军人的未婚夫陆翔宇发来的微信。  见到张艺帆时,她面部被护目镜勒出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防护隔离用品的使用、熟悉感染病房的进出流程
期刊
已经被事实证明的消息,当大陆遭受罕见的灾难时,香港的港独势力在西方的强力资金援助下,立即成立了针对大陆的新冠肺炎疫情“文宣组”,制造大量谣言,目标“谣翻中国”。当我们还毫无察觉的时候,就是这个“谣翻中国”的“文宣组”,已经把我们大陆人分为青年学生、大学教授、白领阶层、企业老板、乡村打工仔等类群,然后再根据不同群体制订相应的攻心谣言。日前,有关部门在网络公布的近200条被确认的谣言,主要来自这个“文
期刊
从天山脚下到江城武汉,经过4个多小时的飞行,运送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的军用运输机,于2月13日上午稳稳降落在天河机场。未作任何停留,49岁的维吾尔族军医阿依努尔和战友们背起行囊,向着抗击疫情一线一路疾进。  “我们维吾尔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中国是我们56个民族共同的家园。”外公去世前的嘱托,印刻在阿依努尔的脑海中。阿依努尔的外公乌拉太也夫曾任新疆军区副政委,这位维吾尔族将军,一生致力于民族
期刊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听着这熟悉的旋律,在第3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怎能不怀念那一位位教我知识、伴我成长、助我成功的恩师呢?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新学期伊始,在落叶归根的秋季,今天的我,将把老师们给予我的昨天,重新拾及,重温那一份份感动。微笑·动力  在我的印象中,老师总是面带微笑的。她们的笑,很温暖、很美丽
期刊
2020年1月13日,贵州女孩吴花燕因病离开人世。走的时候,24岁的她身高1.35米,体重只有43斤。  花季女孩的逝去令人惋惜,但围绕着这名女孩的一场“慈善风波”却更加值得深思。9958儿童紧急救助中心以吴花燕的名义发起筹款,但筹得的100万元善款只有2万元被用于女孩的治疗。一时众说纷纭,虽然救助中心坚称善款的使用,符合吴花燕及其家属的意向需求,但不透明不公开的运作流程,使得这场缺乏规范的慈善显
期刊
2月9日,两辆满载陇原艾叶的中国邮政抗疫物资运输车,从甘肃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定远镇出发,满载着甘肃人民的牵挂,驶往千里之外的武汉。  本次驰援武汉的特色中药材陇原艾叶,产于兰州榆中县最北部的黄蒿湾村万亩高原艾草产业园基地。该项目是兰州日报社驻黄蒿湾村帮扶工作队,于 2017 年完成万亩梯田改造后引进的扶贫产业,在榆中县政府和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兴起的新型产业、自主品牌。  “陇原艾”因地处寒旱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