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宗山水画美的表现形式

来源 :美术文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pan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的美学表现形式较为丰富,其中绘画以直观震撼的视觉感受给人以丰富的美学体验.中国山水画于唐朝时期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创作风格,明代画家董其昌总结了唐朝至明朝山水画发展的脉络与主要特征,并依据内涵主旨、构图范式、技法运用、选用主体等,将山水画流派划分为南宗和北宗,认为注重自由写意的南宗具有更高的美学造诣和更好的发展前景.从美学表现来看,南宗山水画通过表象特征、立意特征和精神结构特征实现独特的美学表现,以山水景色勾勒美学意境,给人以丰富的鉴赏体验.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研究纪游图在明代的发展状况,梳理纪游图在美术史中的发展脉络.笔者以明代中期吴门画派中沈周、文徵明的纪游山水画为主要研究对象,发现山水纪游图在明代中期有一个短暂的兴盛时期.在沈、文的绘画中,文人画的审美与纪游图的写实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吴门后期,纪游图在精细的描绘中更加强调写实性,画中“图”的意味逐渐加强,最终走向衰败.
《登场了!洛阳》是一档全景式人文探索节目,探索并致敬了动人心炫的洛阳十三朝古都文化.节目共10期,于11月17日收官.节目开播以来,洛阳的旅游期望数据也随之攀升.本文以《登场了!洛阳》为例,分别从古文化“复活”视听化的宏观意义、古文化“复活”视听化的实践分析、古文化“复活”视听化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探讨古文化“复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傅抱石、徐悲鸿以及吴作人都是中国现代画艺术大师,他们的画作各有特色.傅抱石先生的山水画极具艺术震撼力;徐悲鸿先生描画的动物惟妙惟肖,形神兼备;吴作人先生的骆驼画则体现出他对自然的崇尚,直击人的心灵.笔者从三位优秀艺术大师的画作中选取部分精品进行赏析,希望能与志同道合之人共同探讨绘画的奥秘,共同欣赏这些画作之美.
本文从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出发,对美国当代艺术家亚力克斯·卡茨的艺术思想进行详细比对阐释,主要运用情境分析、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在论证中发现卡茨思想中的确存在相当多的萨特存在主义质素,包括最核心的观点──存在与自由、他人即地狱、世界荒诞虚无却充满希望.因此,笔者认为,卡茨的确是一位萨特存在主义者.研究卡茨与萨特二人的思想,对当今艺术家、学者意识与思想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在广电媒体由属地融合向跨区域融合发展的探索中,借助落实“总书记考察承德时讲话精神”契机,举办“追循总书记的足迹、踏寻承德绿色发展”京津冀三地三级广电融媒体协同宣传活动,打出一组跨区域媒体融合、协同传播的团体组合拳,成为2021年京津冀广电融媒体协同宣传影响广泛的大事记.
新闻敏感,是新闻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作为资源条件相对有限的地市台,要讲好新闻故事,不仅需要用新闻敏感去面对海量信息的冲击,发现新闻价值,还需要锤炼新闻“钝感”,保持定力,选取最佳的视角、时机与生产方式,实现新闻传播的优化与创新.本文以鞍山电视台的新闻综合节目《链接·鞍山新闻+》为例,从新闻的生产视角转换、生产方法转换和生产理念转换等方面,阐述“钝感”锤炼在新闻采制与传播中的作用与价值.
全媒体传播格局下,版权媒资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战略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其功效与收益最大化已成为新的发展目标.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建成智能媒资系统并投入使用,为集团以及市县融媒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让媒资焕发青春.本文阐述了智能媒资系统平台架构及功能特点,着重介绍门户首页、媒资入库、编目、检索、主题推荐、出库等多维度AI赋能实践应用,并提出媒资数智化管理优化思路,为广电业务生产及资源共享提供借鉴.
耙梳碑志及史传可知,初唐文人画家郎余令约生于公元610年前后,少时以博学知名,约635年左右举进士,约636年后任霍王李元轨府参军,649年后又任幽州录事参军,约660年左右到京畿任职,661-663年著有《冥报拾遗》二卷,675年以前又著成《孝子后传》三十卷,呈东宫孝敬皇帝李弘,679年前后任朝议郎、行洛州司功参军,不久迁朝散大夫、著作佐郎,欲著成《隋书》,未毕,卒于693年左右.他的绘画作品有《自古帝王图》和壁画《凤》,归于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或即《自古帝王图》的宋摹本.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由于媒介资源和内容生产权威性的绝对优势,加上充分利用全媒体传播,地方电视媒体尤其是湖北广电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得到极大提升.后疫情时代,媒体竞争将更多的在互联网领域展开,地方电视媒体仍会面临央视和新媒体的强力冲击,生存压力将进一步加大,需要不断完善传播方式,提升内容优势,拓展传播渠道,强化用户连接,来不断提升互联网传播“四力”.
以智慧教学平台“雨课堂”为依托,线上线下相结合,构建课前、课中、课后分段式、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课程成绩综合评价其实施效果.其目的是探索基于“雨课堂”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提高育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