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出真实,绘出精彩,传达真情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xi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中学作文;写作方法;写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8-0063-02
  
  对于可爱的自然,我们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花草树木,憨态可掬、习性各异的飞禽走兽,风光秀丽、四季各异的山川河流都可以在我们笔下流淌成感人的文字。一次户外的旅行或野营,一次对植物的仔细观察,一次对大自然的亲身体验,都能凝聚成我们对大自然深深的爱。
  要想写好描摹自然景物类文章,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目的明确,有的放矢
  
  王国维先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是情语。”自然景物一经摄入笔端,加以形象逼真地描绘,就必然传递出某种趣味与精神,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着写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再者,我们写作此类文章的目的并不是单纯描写自然景物或叙写自己的游玩经历,更多的落脚点是抒情,是“以我眼看世界”的情感体验;是从一次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获得的某种心理美感、人生的哲理;或者引发对人生的某种思考,并把这种感受或思考的“妙处”形之于笔端“与君说”。因此所有的这类描写和叙述都一定要为抒情服务,为抒情提供最好的空间和条件。在具体写作中,就要求我们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用心灵去感受自然景物,用适合的内容安排结构、组织语言,或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最终使自然景物和我们的主观情感达到水乳交融、和谐统一的最高艺术境界。比如同样是要描写秋天的落叶,如果要表现韶华已逝的感伤,则可以写枝叶从枝头凋落,在秋风中起舞,感叹生命的渺小与脆弱;如果要表现奉献,则可以写树叶从嫩叶、绿叶最终变成飘落枝头的黄叶,为大树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最终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回报大地的养育之恩。如朱自清的《春》中对花的描写,既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又描绘盛开的野花:“野花遍地是:咋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由于情感的倾注,这些小野花儿都仿佛变成了富有感情的活灵活现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二、抓住特征,言之有物
  
  在描写景物时,要对景物进行细致的多角度观察,善于抓住自然景物的特点,把它逼真地写出来。写时要注意四点:一是要注意自然景物的地理特点。同样是山,桂林的神奇,江南的清秀。同样是雪,北方的晶莹如霜,南方的柔和滋润。二是要抓住季节的特点和变化。有些景物在特定的季节里才显示出它的特点。如,济南冬景秀,香山秋色美,海滨夏夜好。甚至一个季节也有区别,早春寒意料峭,仲春万紫千红,暮春花谢叶密,要在景物描写中,让人们体味出季节的特征来。三是要注意写出时间变化的特点。晨昏,夕照,午日,夜色,光影的变幻,会给景色涂抹上不同的色彩,天未必都是蓝的,山未必都是青的,水未必都是绿的。四是要注意写出气候变化的特点,风霜雨雪都会让景物显现出不同的形态、色状。
  
  三、手法多样,形式不拘
  
  一篇好的写景文章追求的是舒卷自如、具有“自然之节奏”的行文结构,并在多种手法的运用中充满灵动的色彩。具体的写作方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结构精妙,井然有序。
  文章的结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思维的条理性,一个是篇章组织的技巧。前者指把应表达的内容按照一定的线索和顺序划出层次,并且有秩序地加以排列和组合;后者则更多地体现在各层次段落间的衔接、过渡与照应等技巧上。在具体写作中应根据表达需要既把握整体,又兼顾局部,精心布局,合理安排结构。这样才会把景色描绘得有条不紊,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使文章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如朱自清的《春》,先总写春天,继而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联结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主旨。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从我们走进一个景观开始,眼前的所见一定庞杂繁多,但没有必要把眼前的一切全记下来。这就要求我们会突出重点。所谓突出重点,就是对能体现特征(独特性)的或对表现文章主题有重要作用的事物详写,其他的则一笔带过,或者干脆省略不写。如写华山要突出其险峻,写黄山要突出其奇秀,写张家界天子山风光则要突出其神奇与变化多姿,写人民大会堂要突出其宏伟等。怎样详写重点景物呢?我们应该对景物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并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把景物描摹得美不胜收。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疏密有致。
  3.开放五官,“多觉”描写。
  烹调讲究“色、香、味”,让人看到色彩的美丽,闻到气味的芳香,品尝到味道的鲜美,给人“多觉”的享受。作文如果能恰到好处的采用“多觉”描写,让人读你的文章能从中目睹其情景,耳闻其声音,鼻嗅其气味,口尝其滋味,身触其物,这无疑能为文增添魅力。“‘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也成天嘹亮地响着。”(朱自清的《春》)我们仿佛触到了春风的“抚摸”,嗅到了“泥土气息”、“草味”、“花香”;听到了鸟声的“清脆”与“宛转”,笛声的“嘹亮”。……仿佛自己已置身于清丽明朗的春天之中了,这就是“多觉”描写的魅力。
  必须指出的是:这样的描写是基于作者对生活的全方位的投入与感知的产物;在具体写作中应以文章内容的需要为前提,千万不可为“多觉”而“多觉”,根据具体情况也可写“四觉”或“三觉”,甚至“两觉”。
  4.动静相映,相得益彰。
  写景时,除了描绘出景物的形、色、声、光、味等特征外,还要把景物的动态、静态方面的特色刻画出来。只有动静结合才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景物中,例如江河湖海、日月星辰、风霜雨雪、花草树木、禽兽鱼虫等等,必须有静有动,即使是同一事物,但由于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变化无穷的。因此,只有按照一定顺序,将静观和动观结合起来写,笔下的景物才能栩栩如生,读者才能收到如临其境之感。
  5.虚实结合,亦真亦幻。
  “虚写”指在写作中把所要展示的旨意、境遇等蕴含在间接的描绘或叙说之中,它的最大特点是想象性,要展示的内容是间接的。“实写”,又叫做明写,指在写作中创造具有可观可感的直觉形象、场景,它的最大特点是直观性。所谓虚实相生,即指写作者在积极的感觉与联想的基础上,既写实景,又写虚景,借虚衬实,以实托虚,虚实相映成趣,亦真亦幻,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从而“造福”全篇。
  例一: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老舍《济南的春天》)
  例二: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朱自清《春》)
  上面两段中作者或由白色草色相间的美景,联想到春天来临后满山的花草,或由春花的色之艳、味之甜,联想到秋实的量之丰。眼内是实,心中是虚,实虚结合(由冬到春或由花而实的由此及彼的延伸),开拓出了诱人的雪后胜景或丰收宏图,从而反衬了冬的魅力或春的生机。
  6.词藻鲜活,语句生动。
  语言大师老舍说得好:“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怎样好呢?”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其语言必须具有隽永的意境美,生动的情趣美和诗意的哲理美。那么,作文语言如何有超凡脱俗的美呢?我认为以下四点很关键:(1)用雅词,鲜活传神。尽量选用含义具体并富有形象感的词语,尽量选用新鲜活泼、准确洗炼的词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朱自清《春》)其中,“钻”字用得何等传神;“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又是何等简洁而富有质感地写出了初春草的特点。(2)要造佳句,灵活多变。现代汉语句式丰富多彩;短句明快有力,长句缜密细致;整句对称和谐,散句灵活自然。活用句式能使文章语言丰富多样,增强感染力。(3)巧用修辞,激活思维。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景物描写,往往离不开修辞。我们可以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将景物的形状描写得美不胜收、熠熠生辉;也可以用气势宏伟的排比句,将景物的美丽状写得栩栩如生、具体可感;还可以用拟人句,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传神。(4)巧引名句,增色添香。名句名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写作中如果能善引妙摘名言名句,抢占语言艺术的制高点,既暗合文章的内在旨趣,又浸透浓郁的书卷气息,可使文章增色,语言添彩。一篇题为《漓江游》的文章便用这种方法让文字变得美不胜收:“人说漓江之奇,奇在山光水色相映生辉。那两岸美丽的山峰倒影于恬静的江面,远远地望着荡过的游船渔舟,柔澜微起,倒影依依,不仅使人想起清人袁枚的诗句:‘江到兴安水最清,簇簇青山水中生。分明看到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船只过处,搅动水中黄布飘飘柔柔,令人心醉神怡。”
  以上只是写作摹写自然景物类散文基本的门径方略。在具体写作中应据具体情况“量体”“裁衣”,合理运用,切不可生搬硬套,机械运用。
  【责任编辑 牛宾国】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科融合教学可以从知识融合和思维融合两个维度切入。通过对《数形结合思维的应用》教学片段的分析,探索思维融合下的学科融合教学这一培养学生跨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从而为深化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积累教学经验。  关键词:学科融合教学、思维融合、数形结合思维、跨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20/23-0104-05  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
摘 要: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不必一定要等到了那个规定的时间段到来再开始。教育要趁早、教育要随机、教育不能等、教育不能靠。对家里的孩子要结合日常生活随时随地进行知识与品行的教育、引导。在 “对”的时间,拿出“对”的知识,进行“对”的传递,肯定会产生“对”的结果。机缘巧合,关键在“合”上。  关键词:教育;随机;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
摘 要: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如果忽视学生经历初中学习和生活实践已对某些物理概念有所认识和体验而采用“注入式”进行教学,往往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新概念,还会引起新旧认知冲突而使概念混乱。概念转变的教学理论,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经验,理论引发认知冲突并解决矛盾,使学生能真正认同和理解新概念的有效教学理论。同时,由于很多重要物理概念的建构是逐步进行的,概念转变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
说到剑齿虎,你一定会想到它那长长的像剑一样的犬齿。几百万年前,在遥远的南美洲大陆上,也有一种动物长着和剑齿虎类似的犬齿,它就是袋剑齿虎。  不仅仅是犬齿,袋剑齿虎的整个身体都长得很像剑齿虎。难道它们有啥亲戚关系?当然不是。它们只是因为生存环境或生活方式相似,而朝着同一个方向进化,所以长得比较像。而袋剑齿虎真正的亲戚是袋鼠、考拉等有袋类哺乳动物。  体型  袋剑齿虎身长2米左右,大小和一头美洲豹差不
最古老的物种之一  犀牛作为现存的最古老的物种之一,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超过五千万年。目前,世界上仅存5种犀牛,它们分别分布在亚洲和非洲。  不太白的白犀牛  在非洲,有2个犀牛种类——黑犀牛和白犀牛。但它们都是名不副实的家伙。因为黑犀牛并不黑,而白犀牛也并不白。你能分辨出下面谁是白犀牛,谁是黑犀牛吗?  既然与体色无关,那它们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白犀牛的名字来自于荷兰语“weit”,意思为“
毛泽东说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在中国大地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产生以后,对包括人民的教育事业在内的科学探索就从没有中断过。  1921年7月,在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其中对“以提高工人的觉悟”为“基本方针”的“工人学校”作了专项规定。1922年7月
摘 要:教案的编写应以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为依据,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具体规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学科追随者,使全体学生都能受到关注、得到发展。  关键词:优质;教学;契合;跃动
一串葡萄、一朵花、一枚硬币、一节旧电池……多么普通的物品啊。可是,如果将这些小东西和富有想象力的简笔画结合起来,会是什么样的呢?我想,应该会非常可爱。  厄瓜多尔的插画家Javier非常善于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和简单的绘画相结合,他时不时会把自己的作品放在网上,和广大网友交流。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一下这些有趣的创意画吧。
摘 要: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化学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化学教师应该承担起化学科学普及和促进化学科学发展的重任。  关键词:化学教育;学科发展;责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61-03    2011是国际化学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把化学年
摘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概念既是生物学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又是学生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和标志。通过生物课堂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建构重要概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重要概念,并理解、运用重要概念解决问题。  关键词:课堂实验教学;生物学;重要概念  美国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帮助学生有效地习得概念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生物学概念是初中生物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