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基础研究新进展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bv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1993年以来国外有关缺血性脑血管病基础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包括凝血与纤溶、血液流变学、生化内分泌介质、一氧化氮及基因表达等。

其他文献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不仅作用于外周血管,而且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血压升高。脑内RAS的发现对于了解局部生成肽激素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概念。Ang Ⅱ不仅是一种循环激素,而且也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多肽在血压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认为Ang Ⅱ受体介导了Ang Ⅱ在脑内的信息传递。文章就脑内Ang Ⅱ受体亚型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脑缺血后学习和记忆障碍的病理生理基础研究目前是这一领域的热门课题,文章综合一些近年来的有关文献认为脑缺血后学习和记忆障碍与兴奋性氨基酸、神经递质或肽类等改变有关,它们通过c-fos基因族影响细胞信息传递,从而引起学习和记忆障碍。
文章综述了脑动静脉畸形(AVM)的病理、解剖、血流动力学特征、分级以及诊断和治疗进展状况。众多的治疗结果显示,脑AVM的显微外科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反常栓塞是缺血性卒中(IS)的病因之一。心脏成象技术的改进提高了卵圆孔未闭(PFO)的检出率。在探索原因不明IS的栓塞机制中PFO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章着重讨论了支持PFO是IS的一种新的危险因素的证据,以及PFO的诊断和可能的治疗。
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CCD)可发生在大脑皮层、基底节、丘脑和桥脑上段水平以上的病变,其发生的机率、持续时间长短及严重程度与病灶的部位、性质、大小和病程无关,但与部分患者的偏侧共济失调和持续性肌张力低下有关。CCD发生的机理可能与皮层-桥脑-小脑通路受损有关。
文章分析了影响脑动静脉畸形(AVM)治疗效果的因素,对手术切除、栓塞以及放射外科治疗AVM的特点和适应证的选择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手术、栓塞及放疗三种方法相互结合,是提高AVM治愈率且减少术后病残率和死亡率的最佳方案。
脑电地形图(BEAM)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脑电成像技术。文章简要回顾其发展历史,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它在临床、科研领域的价值以及最新研究动态。推测更为先进、完善的脑电成像装置的问世为期不远。
利用介入神经放射学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近年来发展迅速,使某些传统手术难以夹闭的动脉瘤获得了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文章就颅内动脉瘤介入神经放射治疗方法、适应证、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等方面作一综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病症。及时、正确地诊断和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少其对脑组织的进一步破坏。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文献,对其诊治进展予以介绍。
CT和磁共振成象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脑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水平,磁共振波谱(MRS)则是唯一可用来在体观察细胞代谢变化的非创伤性技术。文章综述脑缺血时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31p和1H磁共振波谱的特征表现,了解该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