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的“家”文化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iwe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名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礼仪之邦,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之中,家文化一直以其特有的寓意潜移默化的存在于中华儿女的心中,也成为了文人骚客们笔下的常见之物。与此同时,家文化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家文化”开始走向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关键词:家文化;诗歌;小说;企业文化
  一、“家文化”的起源
  “家”最初的意思是指“家族”。是以一个姓氏为依据而进行的划分;关于“家”的解释,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中,在甲骨文中,“家”是一个会意字。具体而言,“家”是由“宀”和“豕”构成的,其中,“宀”指的是“居室”,而“豕”则指的是“猪”,也简而言之,养猪的房子就是家;尔后,在春秋战国时期,“家文化”也是渗透在人们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儒家学者孟子在《离娄上》中写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所提到的“孝”便是“家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接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家的意义就被进一步的扩大了。国家、家国等意思开始发展起来,相比于“家”最初的含义,“家”的意义从空间上得到了空前的扩大。
  二、古诗中的家文化
  古诗中的家文化主要包括:父母对孩子的恩情、孩子对父母的孝顺、兄弟姊妹之间的同甘共苦、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暗恋时的丝丝心动以及对远方的人儿相见不能见的思念等诸多的内容。
  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一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将“家文化中父母对孩子的无私付出描绘的淋漓尽致,同样在这一首千古传诵的名诗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也将孩子对父母之爱的感恩毫无保留的表现了出来,这一句像是作者自己内心的反思,又像是对万千游子的一种质问。孩子和父母是组成“家”这个整体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而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也就成了“家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苏”和“三曹”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家族文人代表,在他们的诗歌中也可以看到“家文化”的影子。苏轼在其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由于政治原因,所以,即使是月圆时刻,苏轼也不能和日夜思念的弟弟苏辙见面,所以,他只有借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希望远方的弟弟能抬头和自己共赏一轮明月,在苍茫的宇宙间找到一丝心灵的安慰。
  关于“家文化”中的爱情,不得不提的就是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在以《无题》为代表的一系列诗歌中,表现出一种扑朔迷离而又精致婉转的感情,容易被人视为丰富的爱情体验的表达。“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将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的默契感描绘的非常到位;“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将相见却不能见,又没办法控制内心思念的矛盾心态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一种直情的告白,是一种对美好爱情的期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和自己朝思暮想的那个人携手畅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将自己对对方的思念比喻成春蚕和蜡炬,哪怕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会停止。
  三、小说中的“家文化”
  小说中的“家文化”可以说是诗歌中的“家文化”的升级版,是融会了所有“家文化”内涵的一个聚合体。也正是这一些元素的完美组合才使得小说有了人情味儿,有了能够带给读者共鸣的地方。
  (一)巴金与《家》
  巴金,原名李蕘棠,是20世纪中国文坛的重要代表人物。擅长将国之大事投影在家之一叶上。无论是《激流三部曲》还是《爱情三部曲》都将“家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激流三部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步作品《家》,无论小说的题目、场景还是情节的发展,都离不开高家这一实在的历史背景。打一个形象的比喻,高家就像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高老太爷是森林之王,以觉新为代表的惟命是从的后代们只能是温顺的小绵羊,在高老太爷掌控的世界里就连呼吸都会变得格外沉重,而觉慧则是具有反抗精神的小老虎,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向一个身份地位都很卑微的丫环示爱,这本身就是一种反抗,所以,无论成功与否,至少在这个家中有人在反抗,除此之外,在封建神鬼之术道之的年代当众揭发捉鬼师的鬼把戏、帮助觉明的逃婚等诸多的时间都无一例外的体现出了觉慧思想的超前性和理智性。巴金先生在《家》的结局中写到,代表落后思想的高老太爷在后代们争家产的氛围中被活活气死,而代表先进思想观点的觉慧则果断的摆脱了“家”的束缚,也就是封建思想的束缚,投入到了革命的洪流当中去。
  (二)余华与《活着》
  余华,一名优秀当代文学工作者。他的作品主要体现出了一家人“同甘共苦”的主题,他常常将一些非常态、非理性的血腥、暴力以及死亡等让人害怕甚至反感的东西毫无违和感的融入到给人幸福和快乐的家庭生活中去,《活着》无疑是最值得一提的这类作品的代表。
  在余华的《活着》中详细的记录了主人公福贵一家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故事,整篇小说都被一股死亡的气息笼罩着,让人喘不过气来。女儿先是因为高烧变成了聋哑人,后来又在难产中死亡,儿子为了给校长夫人输血而因失血过多去世,老婆因承受不住孩子们去世的消息也悲伤而死,接着孝顺的女婿和唯一的小孙子也在意外中丧生。老天爷对于这个家来说是非常的不公平的,但是正如中国有一句古话所说“患难见真情”,纵使死亡的气息笼罩着福贵一家,但是文章到处流露出的家人们之间在艰难困苦中的相互搀扶、相互支持却是非常能触动人的。在有庆死后,福贵为了不让家珍伤心自己一个人承受着丧子之痛,家珍为了不让福贵担心,明明知道有庆死了也装作不知道。家人就是这样,为了保护对方都会毫无怨言的选择一个人泪往心里流。如果说《活着》这本书从整体的情感基调上来说是一片沙漠的话,那么这些微不足道的感人的细节就一定是这片沙漠中的绿洲,为死亡的世界增添了几分生命的气息。
  四、“家文化”的发展
  王继华在其著作《家庭文化学》中将家庭文化主要分成了,父亲文化、母亲文化、夫妻文化、子女文化、家庭教育文化、家庭公约文化等多个方面。不难发现,从整体的范围上来说,最初的家文化还仅仅只是局限在一个家庭的内部。随着人们集聚生活形式的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融合性趋势的不断增强,“家文化”也开始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开始进入企业、单位,进入一切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群体生活中。“家文化”慢慢演变成了一种温馨、和谐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的良好环境的代名词。
  【参考文献】
  [1]王继华.家庭文化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3]巴金.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其他文献
我们常在镇虽然不大,之前却有着一道著名的菜——稻草狗肉。它之所以得名,听说是缘于郑板桥。这也不奇怪,人一成了名人,就算是死的,都会有一大堆人把死人当活人来供奉,这也难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层次的提高,在广告设计上注重以消费者意识为导向,在受众感受上注重以互动体验为目标已经成为了目前新媒体时代广告设计的
一刚子目测地上自己的影子,估计和本人一样高,不,一样长。影子总是扁扁的,有时躺在地上,有时站在墙上。影子是有心情的,有时欢悦,跳来跳去,但大多数时候它是郁闷的,像老乌鸦,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光头鲁串确实有所行动了,但我们只猜对一半。一个阴沉沉的黄昏,光头鲁串把我们召集到狮子山,对我们说,我们砍手党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今天杀到小龙坎去,杀他个片甲
期刊
目的:研究骨科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方法:选取我院80例(2016年5月17日到2016年11月17日期间)骨科老年患者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原则将其
目的:多糖是构成生命活动的四大基本物质之一,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本文对近年来多糖类药物在提取、分离纯化和药理作用等方进行了综述.为今后多糖类药物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
语言的听力理解能力对于人类的常交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语言说、读、等技能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听力活动可以说是语言、心理、听觉等综合作用的过程,遵循一定的心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更好的平衡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法结构形式的教学和语法内容意义的教学这一问题,作以简要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法结构;语言内容;平衡  一、汉语语法的结构形式与内容意义的定义  结构形式指的是构成某物的构造,它区别于物质的材料。汉语作为一门语言是有多种结构形式构成的,即为构成要素,主要有语音、词汇、语法。在每一构成要素中又分为其自身的结构形式,即为语音结构形式,
目的:比较研究右美托咪定、咪达唑仑对局部浸润麻醉下甲状腺手术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应用数字随机法,抽取本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收治的98例甲状腺手术中局部浸润麻醉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