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伟大诗人艾青在其作品《诗论》中揭示“诗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的元素。”而201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儿童诗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与地位。
在上学前,孩子对语言的理解与学习是模仿性的,无概念性的,而进入了低年段,是儿童真正开始系统学习语言文字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是模糊的,趋于自然的。而诗歌是最能够贴近儿童心声,启迪儿童语言智慧的媒介。
一、 以读为基础,积累素材,掌握方法
模仿是儿童能力获得的重要途径,而大量的阅读是儿童获取写作素材与意象的重要方式。低年段孩子的语言表达在成人看来幼稚可笑,但仔细品味,又富有童真与诗趣。而童诗的语言与儿童语言有许多共通之处,儿童读起来觉得生动有趣,且在不知不觉间积累了语言素材。所以,我在校本课程的探索中,以读作为儿童诗歌写作的基础,展开了大量的不同题材的诗歌阅读,让孩子体会如何用童趣而诗意的语言描摹日常生活常接触的事物。且一节课的诗歌阅读,应该使用同类型、同主题诗歌。类型混乱的诗歌阅读,会使当节课目标主题不明确。而一节课或相近的教学时段阅读同类型诗歌,能够帮助学生尽可能掌握对同类型事物的诗意描绘方法。
与此同时,童诗阅读,不是一个单纯的儿童自我阅读过程。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应在其中起到指引作用。所以在课程中,我常设置一些简单激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思考。
例如在《春天的手》这一首小诗的教学中,“春天的手抚摸着大地,大地一片新绿。”一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与对比来进行进一步引导。
问题1:“春天真的有手吗?如果没有的话,请你猜猜,这里说的春天的手是什么?”
问题2: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①春风吹来,小草绿了。
②春天的手抚摸着大地,大地一片新绿。
通过一系列对比、暗示的引导,学生就能够逐渐理解拟人手法的含义,并且对拟人手法的运用产生极大的兴趣。此后,教师再给出大量同类型的季节诗歌让学生进行阅读,内化这一方法。
二、以写为手段,即学即用,内化方法
通过读与分析,在学生内心其实已经产生了他们对诗歌的独特见解,也就是学生已经形成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会有一个外化的需求。低年段的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运用口头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且口语表达更是进行写话写作构思的重要途径,在轻松的口语氛围里,孩子们畅所欲言,常有思维火花的迸现。
例如:一节课,我们就“如果你能变,你要变成什么”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学生的答案包含老师、警察、小动物、小植物、铅笔、飞机、火车,更有甚者想要变成阳光、空气、地球、宇宙。给予每一个想法以最大的肯定后,深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深层次原因,找到想法的原因,诗歌也就自然而然的浮现出来。
鉴于低年段儿童对诗歌创作概念不清,我给他们搭建了一个写诗的阶梯,给出“如果我是”這一提示语来引导学生写作,学生们迸现的灵感在极短时间内就外化为一首首天真烂漫的小诗。
通过读写结合的手段,学生将自己纯真的想法层层提炼,融汇诗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已经能够很自如地创作自己的作品了。
三、 以导为方法,迁移写话,提升水平
迁移作用,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而这种迁移作用,同时也存在于诗歌创作与写话教学中。王崧舟老师就曾提出过“诗意语文”的概念,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而诗意语文就是在强调语文不能一味倾向工具性而忽略人文性。如果能把诗意的语言更多汇入日常的语文教学、写话教学中,学生的语言想必会富有诗意、生动活泼。
我在诗歌课上进行了大胆尝试,我给出一幅“月亮在窗口”的图片,在进行与诗歌相似的引导后,我要求学生把我们平时写诗用的意象、手法化用在写话当中,我收到的习作不再是刻板枯燥的语言了,一篇篇习作有了诗歌的韵味以及童真有趣的语言。
通过对优秀童诗的欣赏与理解及创作教学,儿童的想象能力能够得到充分锻炼,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语感,从中迁移学生的表达与写作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写话水平也得到提升。
作为语文老师,要做到的就是帮助学生积极转化,通过诗歌学习,迁移写话水平,让诗意语言伴随每个孩子的写话与表达。
责任编辑李少杰
在上学前,孩子对语言的理解与学习是模仿性的,无概念性的,而进入了低年段,是儿童真正开始系统学习语言文字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是模糊的,趋于自然的。而诗歌是最能够贴近儿童心声,启迪儿童语言智慧的媒介。
一、 以读为基础,积累素材,掌握方法
模仿是儿童能力获得的重要途径,而大量的阅读是儿童获取写作素材与意象的重要方式。低年段孩子的语言表达在成人看来幼稚可笑,但仔细品味,又富有童真与诗趣。而童诗的语言与儿童语言有许多共通之处,儿童读起来觉得生动有趣,且在不知不觉间积累了语言素材。所以,我在校本课程的探索中,以读作为儿童诗歌写作的基础,展开了大量的不同题材的诗歌阅读,让孩子体会如何用童趣而诗意的语言描摹日常生活常接触的事物。且一节课的诗歌阅读,应该使用同类型、同主题诗歌。类型混乱的诗歌阅读,会使当节课目标主题不明确。而一节课或相近的教学时段阅读同类型诗歌,能够帮助学生尽可能掌握对同类型事物的诗意描绘方法。
与此同时,童诗阅读,不是一个单纯的儿童自我阅读过程。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应在其中起到指引作用。所以在课程中,我常设置一些简单激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思考。
例如在《春天的手》这一首小诗的教学中,“春天的手抚摸着大地,大地一片新绿。”一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与对比来进行进一步引导。
问题1:“春天真的有手吗?如果没有的话,请你猜猜,这里说的春天的手是什么?”
问题2: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①春风吹来,小草绿了。
②春天的手抚摸着大地,大地一片新绿。
通过一系列对比、暗示的引导,学生就能够逐渐理解拟人手法的含义,并且对拟人手法的运用产生极大的兴趣。此后,教师再给出大量同类型的季节诗歌让学生进行阅读,内化这一方法。
二、以写为手段,即学即用,内化方法
通过读与分析,在学生内心其实已经产生了他们对诗歌的独特见解,也就是学生已经形成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会有一个外化的需求。低年段的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运用口头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且口语表达更是进行写话写作构思的重要途径,在轻松的口语氛围里,孩子们畅所欲言,常有思维火花的迸现。
例如:一节课,我们就“如果你能变,你要变成什么”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学生的答案包含老师、警察、小动物、小植物、铅笔、飞机、火车,更有甚者想要变成阳光、空气、地球、宇宙。给予每一个想法以最大的肯定后,深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深层次原因,找到想法的原因,诗歌也就自然而然的浮现出来。
鉴于低年段儿童对诗歌创作概念不清,我给他们搭建了一个写诗的阶梯,给出“如果我是”這一提示语来引导学生写作,学生们迸现的灵感在极短时间内就外化为一首首天真烂漫的小诗。
通过读写结合的手段,学生将自己纯真的想法层层提炼,融汇诗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已经能够很自如地创作自己的作品了。
三、 以导为方法,迁移写话,提升水平
迁移作用,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而这种迁移作用,同时也存在于诗歌创作与写话教学中。王崧舟老师就曾提出过“诗意语文”的概念,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而诗意语文就是在强调语文不能一味倾向工具性而忽略人文性。如果能把诗意的语言更多汇入日常的语文教学、写话教学中,学生的语言想必会富有诗意、生动活泼。
我在诗歌课上进行了大胆尝试,我给出一幅“月亮在窗口”的图片,在进行与诗歌相似的引导后,我要求学生把我们平时写诗用的意象、手法化用在写话当中,我收到的习作不再是刻板枯燥的语言了,一篇篇习作有了诗歌的韵味以及童真有趣的语言。
通过对优秀童诗的欣赏与理解及创作教学,儿童的想象能力能够得到充分锻炼,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语感,从中迁移学生的表达与写作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写话水平也得到提升。
作为语文老师,要做到的就是帮助学生积极转化,通过诗歌学习,迁移写话水平,让诗意语言伴随每个孩子的写话与表达。
责任编辑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