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胃穿孔14例诊治体会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l1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总结新生儿胃穿孔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提高患儿的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14例新生儿胃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新生儿胃穿孔患儿,存活9例,2例术后死于严重感染性、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因手术探查后家长放弃治疗死亡。结论:新生儿胃穿孔起病突然、进展快、病情危重、死亡率较高,尽早诊断、积极手术干预及合理的术后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关键词】胃穿孔;手术;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107-2306(2020)04-018-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gastric perforation in neonates, and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infant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4 neonates with gastric perforation from June 2010 to August 2019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of the 14 cases with gastric perforation, 9 survived, 2 died of severe infectious and multiple organ failure, and 3 died of parents' abandonment of treatment after exploration. Conclusion: the early diagnosis, active surgical intervention and reasonable postoperative treatment are the key to improve the prognosis.
  [Key words] gastric perforation; operation; newborn
  新生儿胃穿孔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疾病。由于发病急,且病情极为凶险,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国外文献报告统计,新生儿胃穿孔死亡率高达45%-60%[1]。随着医学发展,特别是早期诊断、手术治疗、重症监护及肠外营养支持的发展,新生儿胃穿孔治愈率有所提高。本文总结分析我院治疗的14例新生儿胃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6月至2019 年8月本院新生儿科共收治14例新生儿胃穿孔病例,男10例,女4例。足月儿5 例,早产儿9例;平均发病年龄4.6 d(1.6.~7.2 d),平均体重(2435 ± 560 g)。 临床表现:14例患儿穿孔发生前无明显临床症状,出生后有正常胎便排出史,部分病例可表现呕吐、拒奶、烦躁哭闹、精神萎靡。其中腹胀14例,呕吐6例,拒奶4例,烦躁哭闹4例。穿孔后因大量气体进入腹腔,出现气促、呼吸困难及发绀。体格检查:反应差,面色苍白,四肢冰冷,末稍青紫,心音弱且心率快,腹部膨隆,腹壁皮肤水肿发亮、腹壁静脉显露,肠鸣音消失。14例术前拍胸腹立位X线片均显示:两膈下大量游离性气体,胃泡影消失。
  1.2治疗方法  手术是挽救患儿生命的唯一方法,诊断成立需立即行手术治疗。发现大量气腹时可在剑突下方注射器穿刺排气,减轻对膈肌的压迫。积极做好术前准备,留置胃管、尽快完善相关检查,积极抗感染、抗休克、尽快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改善呼吸循环、纠正酸碱失衡。手术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取上腹正中切口,吸引器清除腹腔积液、胃内容物,再探查穿孔部位及有无其他胃肠道畸形。无论穿孔大小,均采取缝合修补术。切除穿孔边缘坏死组织至正常胃壁组织,将完整正常胃壁组织全层缝合修补,再做浆肌层包埋缝合,并将大网膜覆盖吻合口并固定,检查无吻合口漏后用温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腹腔,留置腹腔引流管,关闭腹腔。术后继续禁食,持续胃肠减压、加强抗感染、补液、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待病情好转胃肠道功能逐渐恢复后,有排大便者,可拔除胃管,少量试喂糖水逐渐过渡到正常喂养。
  2 结果
  本组14例新生儿胃穿孔,穿孔位于胃大弯处12例,胃小弯处2例;胃前壁穿孔10例,后壁穿孔4例;穿孔范围1cmx1 cm一6 cm×7 cm,胃穿孔合并肠旋转不良1例。3例因手术探查后家长放弃治疗死亡, 2例术后死于严重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存活9例,出院后随访期间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生长发育基本正常。
  3 讨论
  新生儿胃穿孔是外科医生少见新生儿急腹症,其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对患儿危害极大,因此及时的诊断与处理对于改善愈后至关重要。自1941年国外学者Herbut首次发现先天性胃壁结构缺失可能会导致胃穿孔以来,国内学者外针对新生儿胃穿孔的病因学开展了多方面研究[2]。新生儿胃穿孔的原因尚不肯定,目前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3.4]:1.先天性胃壁肌层发育缺陷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来自中胚叶的胃环形肌形成最早,始于食管下端,同时向胃底和大弯部发展,至胚胎第9周,出现斜肌,最后形成纵肌。如果在某一阶段出现发育障碍就会导致胃壁肌层缺损。在胚胎晚期此肌发育较快,因此常于胃底近贲门处形成缺陷。临床上穿孔也多见于胃底近贲门处。2. 胃内压增高  由于血管异常致胃壁发育障碍。此类患儿生后进奶和吞咽气体,使胃迅速膨胀,胃内压增高,持续压迫胃壁,致使其菲薄处发生坏死穿孔;或由于呕吐造成胃内压突然明显增高而出现破裂。3.胃壁局部缺血   出生前或分娩过程中发生窒息、缺氧导致全身血液选择性再分配,使大脑和心脏等重要器官血液供应增加,而胃和肠的血液供应明显减少,胃因供血不足,出现坏死及穿孔。4、消化道溃疡及胃出血,新生儿对感染的抵抗能力差导致胃肠道的菌群过度繁殖产生胃炎,均可引起新生儿胃穿孔。6、不明原因的特发性胃穿孔。本组中有窒息病史5例。胃壁肌层缺损12例,2例穿孔胃壁不薄,血运可。1例合并肠旋转不良远端梗阻的胃穿孔。先天性胃壁肌层是新生儿自发性胃穿孔的主要原因。   新生儿胃穿孔常发生在生后1周内,多数在生后3~5 天。在穿孔发生前无明显临床症状,少数病例有呕吐和拒奶,腹部可见胃形。穿孔发生后,大量气体进入腹腔,压迫膈肌,,患儿出现气促、呼吸困难及发绀。同时由于毒素吸收,全身情况迅速恶化,出现面色苍白、体温不升、心率快、心音弱、四肢花斑等感染性休克表现。腹部高度膨隆,腹式呼吸迅速消失,肺肝界消失,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穿孔12小时左右腹壁可岀现紫红、发亮和水肿,腹壁静脉显露,肌紧张等腹膜炎表现,肠鸣音消失,腹腔穿刺可吸出气体或腹腔积液等。本组病例中初始临床表现为腹胀14例,呕吐6例,拒奶4例,烦躁哭闹4例。x线检查是新生儿胃穿孔有效检查手段,若新生儿出现疑似症状,需立即完善腹部平片检查,以明确诊断。腹部立位x线检查典型的影像学特征是巨大的气腹,腹腔内见液气平、胃泡消失。
  新生儿胃穿孔是外科急症,手术是唯一治疗方案,一旦明确诊断需采取急诊手术治疗。积极的术前准备是保证手术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满意的效果的重要措施。立即予禁食、胃肠减压。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扩容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纠正休克症状。
  因大量气腹对膈肌的压迫,使得患儿出现气促、呼吸困难,紧急腹腔穿刺排出腹腔气体,减轻腹胀、改善呼吸、減少毒素吸收。为了避免气体进入胃泡,禁止面罩通气持续正压通气呼吸支持,机械通气是缓解患儿呼吸困难有效的办法。术中彻底切除穿孔边缘坏死胃壁组织再全层缝合,注意浆肌层加固和网膜覆盖,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注意探查胃后壁及穿孔部位。用温盐水充分冲洗腹腔,减少毒素吸收,留置腹腔引流管。本组病例严格按上述方式完成修补,无吻合口瘘发生。文献报道合新生儿胃穿孔常并肠旋转不良[5],本组有1 例合并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同期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至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密切监护。注意保暖,加强抗感染 ,做好呼吸管理,保留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根据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缓慢开奶至正常。 本组14 例患儿,死亡5 例,死亡率33.7%,低于文献报道。与积极术前准备,及时手术、以及术后新生儿重症监护治疗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尽管新生儿胃穿孔的病因学与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是新生儿穿孔的主要病因,早诊断、积极术前准备、早手术和全面的术后监护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Kshirsagar AY,Vasisth GO,Ahire MD,et a1.Acute sponta—neous gastric perforation in neonates:a report of three cases[J].Afr JPaediatr Surg, 2011, 8(1) : 79— 81. DOI: 10. 4103/ 0189—6725.78935.
  2. Ohshiro K,Yamataka A,Kobayashi H,et a1.Idiopathic gas—tric perforation in neonates and abnormal distribution of intestinalpacemaker cells[J].J Pediatr Surg,2000,35(5):673—676.DOI:10.1053/jpsu.2000.5940.
  3. 12 J Terui K,1wai J,Yamada S,et a1.Efidogy of neonatal gastricperforation:a review of20 years’experience[J].PediatrSurgInt,2012,28(1):9-14.
  4. Lin CM,Lee HC,Kao HA,et a1.NeonmM gastric perforation:report0f 15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lJ J.Pediatr Neonmd,2008,49(3):65.70.
  5.胡博,叶祖萍,戴春娟,等.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诊疗分析.
  临床儿科杂志,2011,29:583-584.
  通信作者:胡小华,Email:zshuxh@126.com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模拟病人”在神经病学临床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临床医学本科五年制实习学生98名,按照班级不同分成观察组(n=49)与对照组(n=49),对照组采取传统神经病学临床实践教学,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人“模拟病人”教学,观察对比两组学生考核成绩及对教学方法的评价。结果:观察组基础理论知识考试成绩、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生认为教学
期刊
【摘要】目的 探究胸腰椎骨折患者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抽选38例2017年3月-2018年5月期间在本院进行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分为对照组(实施传统置钉法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和研究组(实施MSCT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分组对比患者置入螺钉总例数、置钉准确率、椎弓根内外皮质均穿透例数以及
期刊
【摘要】:目的 在保证手术安全及疗效的基础上比较剑突下切口及侧切口行胸腺瘤切除术治疗胸腺瘤的疼痛感及炎症反应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8月72例行胸腔镜胸腺瘤切除术的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剑突下切口)和对照组(侧切口)各36例。记录所有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住院时间及术后炎症指标数据。结果 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拔除时间及住院时间一致的情况下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实施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实验组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相比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组间比较,实验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P<0.05,具有差异统计意义,与此同时,实验组的总体治疗有效率相比对照组也更高,差异显著。结论:使用甘精胰岛素
期刊
[摘要月的探究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普通外科临床实习生带教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9.6~2019.12在本院普通外科进行实习的2015级临床专业的120名学生进纳入研究,按抽签法抽取60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带教,纳入对照组;另60名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带教,纳入研究组,观察实习生考核成绩。结果研究组临床技能操作、影像阅片、案例分析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教学满意率为96
期刊
【摘要】: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亲眼看到较大数量的患皮肤病症的病人,跑遍多家医院寻医问药求治,花费巨额,治疗无效,十分痛苦。在临床的实践中应用西医治疗无效的疑难病症应用中药却起到了奇特的疗效 ,从而决心应用祖国医学的伟大宝库中草药开始实施多功能草药。用浸液在病变局部浸浴的方法治疗多种皮肤病症起到了可喜的效果。该方法不用传统的口服、静脉、肌肉、皮内、皮下注射,病人易接受,临床治疗大量的病例治愈率达9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应用于藏族儿童和内地儿童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6月在林芝市人民医院拟行麻醉的腹部手术的60例患儿以及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拟行麻醉的腹部手术的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藏族儿童随机分为A组和B组,内地儿童随机分成C组和D组,每组30例。A、C组作为对照组用相同剂量的舒芬太尼进行镇痛,B、D组作为观察组,B组用剂量
期刊
[摘要]:临床本科实习阶段是一名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住院医师的重要学习阶段,同时也是衔接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习的关键阶段。骨科实习作为临床本科实习阶段重要的一部分,具有解剖复杂、动手机会少、带教老师带教经验不足等现实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相关问题,可能会导致学生毕业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骨科知识的学习效果。本研究从临床本科骨科实习现状出发,分析提出如何提高青年骨科医生带教素质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
期刊
[摘要]:惡性黑色素瘤(MalignantMelanoma,MM)的发病率低,但其生长迅速,易转移,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死亡率高。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MM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异常的研究的深人,MM的个体化靶向治疗(BRAF抑制剂、MEK抑制剂、KIT抑制剂及贝伐珠单抗)逐渐进人临床试验阶段,威罗菲尼、索拉菲尼、曲美替尼等已相继被FDA批准用于MM的治疗,但关于靶向药物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及耐药,与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梗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致病原因与临床防止方法。方法:选取某院自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患,其中男性病患40例,女性病患10例,年龄在38至75岁之间,平均(58.5±7.5)岁。患者心肌梗死部位情况:20例患者出现了右室以及下壁梗死,30例患者出现了前间壁以及前壁梗死。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在患者发病后的六个小时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