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核心素养,让我们的思维从单一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中解放出来,开始关注课堂背后的“学生”,聚焦学生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学生立场,让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真正的在课堂上发生。本文通过分析核心素养下体育课堂与传统体育课堂的区别,阐述现阶段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并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生根课堂提出“两点一念”教学观,旨在丰富对体育课教学的理解。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课堂;两点一念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进一步丰富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识,指明了新形势下体育教学的新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27号文对确立体育学科素养提供了明确政策导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育学科的独特性对该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维度确定提出了明确要求。如何把控新时代下的体育教学,是我们每个体育教师应该深思的問题。
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下体育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
传统的体育课堂,以学习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为主要内容,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为最终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有三大参考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青苔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主要是强调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知道科学的锻炼知识与方法,为终身体育打基础;过程与方法主要体现在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表现出的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体育课中的团队协作,重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是对三个领域的集中整合,核心素养下的体育课堂注重学生通过体育课堂的学习形成最基础、最根本的学科素养,在课堂学习和课堂实践中养成具有学科特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1]。运动能力,不仅仅包括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加强调了掌握技能的运用,让学生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提高运动认知的同时,向自主运动的方向迈进;健康行为主要是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和谐,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课内外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逐步形成锻炼好习惯,学会健康管理,通过体育学习,提升学生的适应自然环境以及人与人交往的能力,提升其交流、合作意识;体育品德主要指通过体育与健康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信心、顽强的意志力以及进取精神,提升学生在学练过程中的规则意识以及诚信、公平意识,培养学生互相尊重、文明礼貌、正确的价值观等。体育课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下体育课重视培养“人”,是学科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对新时期体育教学提出明确的方向引领,明确要关注学科背后的“人”,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2]。
纵观两种教学理念,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学更加注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将教学目的更加细化,强调培养最终目标就是健康行为、运动能力、体育道德;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下体育课堂重视技能运用,而非简单的掌握技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下的体育课堂要求在发展学生体能的基础上,能够强化技能运用,从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二、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学生喜欢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课”这一现状值得我们反思传统体育课的弊端以及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让学生全面发展,是强化其运动能力,让学生学会运动,而非简单教授一个技术动作,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旨在改变单调的、乏味的教学现状,强调让学生掌握运动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技能运用,例如,一节排球课,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技术动作之后,要结合教学比赛,让学生学以致用,既提高了学生练习兴趣,又能提升学生运动能力。
2.1 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能充分体现体育学科对培养“人”的核心素养的不可替代性,另外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是为了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问题,突出培养学生个人修养、社会关爱、行为品德,更加注重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创新应用,是真真正正为了学生的综合发展考虑。
2.2 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强化身体素质的需求
中国健康体育模式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行为、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对与运动能力的提升主要包括技能运用和体能发展,提倡进行结构化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结构化的运动知识与技能,重视技能的运用;一堂课45分钟的体育课,至少有30分钟是让学生持续活动的,要求课的运动密度达到75%,这样的运动量对于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有质的提升。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锻炼,使其在运动中培养出的运动能力、体育精神以及体育品格伴随其成长,这就是培养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核心素养对教学的启示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注重学生喜爱,能够学以致用的内容,教学反思要求“教——学”的转化,课堂氛围强调平等、尊重、和谐的积极向上,教学方法上能够循序渐进、层次分明注重技能运用与体能的发展,学习过程中强调过程性评价,点破到位、及时准确。
3.1 注重课堂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
核心素养下体育教学相比较于传统体育课堂,注重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学生运动能力涵盖了基本的运动的认知以及技能的运用体能的发展,教学时应综合考虑学生发展,提倡让学生学习一项运动,而非单个的技术动作。注重基本运动项目知识如运动起源、相关赛事、比赛规则等以及技术学习后的应用,从而形成运动技能,并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3]。
3.2 注重课堂运动负荷的安排
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一定的运动负荷是基本保障,也是衡量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参考[5]。中国健康体育模式提出每堂课要让学生动的时间保持在30分钟左右,让课的运动密度达到75%左右,这对于提升学生技术学习、技能提升以及身体素质的提高提出了负荷参考,所以体育课上要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合理安排好运动负荷。 3.3 注重学生课堂体能的发展
核心素养下体育教学要求每节课预留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体能强化练习,要求教学时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手段进行体能练习,遵循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力量等身体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全面出击,体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四、核心素养生根——课堂教学
4.1教学出发点
(1)教学生发展所必备的
核心素养下体育教学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根据学科特点,结合身体发展的规律,在不同的学段教学有所不同,小学段应注重兴趣的培养;中学段注重技能运用与体能发展;高中学段应注重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
(2)教學生能学会的
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喜爱,能够学以致用的内容。课前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了解,了解学生现阶段认知水平、身体发育特点,从而更准确的进行课堂设计,将技术动作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更能接受,在技术学习后要强化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习得效率,培养学生的成功感。
(3)教学生容易感兴趣的
强调首先营造一个平等、和谐、乐观向上的课堂氛围。在此基础上教学生容易感兴趣的,对体育教师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明确各运动项目对于学生各方面发展的效用,设计教学时让学生的学习从发现开始,教师通过设计更多样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备选,从而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4.2教学关键点
(1)实效教学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重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应适时进行学习效果的检验,充分在思想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时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学有所用,提高课上成就感。
(2)拓展教学
课堂上的教学应该有拓展延伸,应充分集合当下学段学习的科目,更多的体现在体育课教学上,培养学生运用技能,将在校所学知识发挥到课堂上。
(3)结构化教学
打破单技术教学的瓶颈,主张以活动和比赛形式为主的教学。举例来说,篮球教学中,考虑到篮球比赛所必须的运球、传球、突破、投篮等技术动作,所以在设置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单元计划的设定,要有党员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格式为**项目单元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课……,体现教学内容的结构性和系统性。目的在于让同学们通过学习,掌握篮球运动这项技能,能达到自己组织比赛,主动参与的学练,最终学会一项运动。
4.3教学理念
(1)注重培养运动意识,让学生“懂”运动
教学方式要求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真正做到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时让学生从发现开始,通过引导学习,小组探究、思考再实践的思路进行,注重运动意识的培养。
(2)提升运动能力,让学生“会”运动、“爱”运动
运动能力包括了运动知识水平、运用技能能力、体能水平,体育教学中要注重体育与健康的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能了解学习内容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如足球运动中的裁判规则,足球比赛仪式、足球重大赛事等,丰富学生相关知识;注重运用技术的能力的培养,学完技术后要有相应的技能应用环节衔接;体能发展可结合技能运用来进行,比如组织教学比赛,让学生在强化技能运用的同时,发展体能。
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不只是体育与健康两者素养的简单叠加,而是包含着健康行为、运动能力、体育品德三大维度的完整体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的学习和课内外的有效衔接性练习习得的,掌握并运用的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所需和必备的品格、运动能力、健康行为。
参考文献:
[1]季浏.学科核心素养下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大会主题报告摘登[J].体育教学,2018,38(01)
[2]董翠香.基于教学研讨课例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解读[J].体育教学,2018,38(01):20-21.
[3]谢建华.中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探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3(02):58.
[4]邵伟德,邹旭铝,俞富根,周晓明.体育课堂教学运动负荷安排的科学性与例析[J].中国学校体育,2010(09):24-26.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课堂;两点一念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进一步丰富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识,指明了新形势下体育教学的新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27号文对确立体育学科素养提供了明确政策导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育学科的独特性对该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维度确定提出了明确要求。如何把控新时代下的体育教学,是我们每个体育教师应该深思的問题。
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下体育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
传统的体育课堂,以学习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为主要内容,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为最终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有三大参考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青苔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主要是强调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知道科学的锻炼知识与方法,为终身体育打基础;过程与方法主要体现在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表现出的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体育课中的团队协作,重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是对三个领域的集中整合,核心素养下的体育课堂注重学生通过体育课堂的学习形成最基础、最根本的学科素养,在课堂学习和课堂实践中养成具有学科特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1]。运动能力,不仅仅包括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加强调了掌握技能的运用,让学生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提高运动认知的同时,向自主运动的方向迈进;健康行为主要是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和谐,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课内外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逐步形成锻炼好习惯,学会健康管理,通过体育学习,提升学生的适应自然环境以及人与人交往的能力,提升其交流、合作意识;体育品德主要指通过体育与健康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信心、顽强的意志力以及进取精神,提升学生在学练过程中的规则意识以及诚信、公平意识,培养学生互相尊重、文明礼貌、正确的价值观等。体育课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下体育课重视培养“人”,是学科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对新时期体育教学提出明确的方向引领,明确要关注学科背后的“人”,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2]。
纵观两种教学理念,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学更加注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将教学目的更加细化,强调培养最终目标就是健康行为、运动能力、体育道德;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下体育课堂重视技能运用,而非简单的掌握技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下的体育课堂要求在发展学生体能的基础上,能够强化技能运用,从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二、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学生喜欢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课”这一现状值得我们反思传统体育课的弊端以及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让学生全面发展,是强化其运动能力,让学生学会运动,而非简单教授一个技术动作,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旨在改变单调的、乏味的教学现状,强调让学生掌握运动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技能运用,例如,一节排球课,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技术动作之后,要结合教学比赛,让学生学以致用,既提高了学生练习兴趣,又能提升学生运动能力。
2.1 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能充分体现体育学科对培养“人”的核心素养的不可替代性,另外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是为了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问题,突出培养学生个人修养、社会关爱、行为品德,更加注重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创新应用,是真真正正为了学生的综合发展考虑。
2.2 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强化身体素质的需求
中国健康体育模式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行为、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对与运动能力的提升主要包括技能运用和体能发展,提倡进行结构化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结构化的运动知识与技能,重视技能的运用;一堂课45分钟的体育课,至少有30分钟是让学生持续活动的,要求课的运动密度达到75%,这样的运动量对于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有质的提升。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锻炼,使其在运动中培养出的运动能力、体育精神以及体育品格伴随其成长,这就是培养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核心素养对教学的启示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注重学生喜爱,能够学以致用的内容,教学反思要求“教——学”的转化,课堂氛围强调平等、尊重、和谐的积极向上,教学方法上能够循序渐进、层次分明注重技能运用与体能的发展,学习过程中强调过程性评价,点破到位、及时准确。
3.1 注重课堂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
核心素养下体育教学相比较于传统体育课堂,注重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学生运动能力涵盖了基本的运动的认知以及技能的运用体能的发展,教学时应综合考虑学生发展,提倡让学生学习一项运动,而非单个的技术动作。注重基本运动项目知识如运动起源、相关赛事、比赛规则等以及技术学习后的应用,从而形成运动技能,并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3]。
3.2 注重课堂运动负荷的安排
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一定的运动负荷是基本保障,也是衡量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参考[5]。中国健康体育模式提出每堂课要让学生动的时间保持在30分钟左右,让课的运动密度达到75%左右,这对于提升学生技术学习、技能提升以及身体素质的提高提出了负荷参考,所以体育课上要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合理安排好运动负荷。 3.3 注重学生课堂体能的发展
核心素养下体育教学要求每节课预留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体能强化练习,要求教学时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手段进行体能练习,遵循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力量等身体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全面出击,体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四、核心素养生根——课堂教学
4.1教学出发点
(1)教学生发展所必备的
核心素养下体育教学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根据学科特点,结合身体发展的规律,在不同的学段教学有所不同,小学段应注重兴趣的培养;中学段注重技能运用与体能发展;高中学段应注重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
(2)教學生能学会的
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喜爱,能够学以致用的内容。课前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了解,了解学生现阶段认知水平、身体发育特点,从而更准确的进行课堂设计,将技术动作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更能接受,在技术学习后要强化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习得效率,培养学生的成功感。
(3)教学生容易感兴趣的
强调首先营造一个平等、和谐、乐观向上的课堂氛围。在此基础上教学生容易感兴趣的,对体育教师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明确各运动项目对于学生各方面发展的效用,设计教学时让学生的学习从发现开始,教师通过设计更多样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备选,从而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4.2教学关键点
(1)实效教学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重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应适时进行学习效果的检验,充分在思想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时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学有所用,提高课上成就感。
(2)拓展教学
课堂上的教学应该有拓展延伸,应充分集合当下学段学习的科目,更多的体现在体育课教学上,培养学生运用技能,将在校所学知识发挥到课堂上。
(3)结构化教学
打破单技术教学的瓶颈,主张以活动和比赛形式为主的教学。举例来说,篮球教学中,考虑到篮球比赛所必须的运球、传球、突破、投篮等技术动作,所以在设置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单元计划的设定,要有党员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格式为**项目单元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课……,体现教学内容的结构性和系统性。目的在于让同学们通过学习,掌握篮球运动这项技能,能达到自己组织比赛,主动参与的学练,最终学会一项运动。
4.3教学理念
(1)注重培养运动意识,让学生“懂”运动
教学方式要求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真正做到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时让学生从发现开始,通过引导学习,小组探究、思考再实践的思路进行,注重运动意识的培养。
(2)提升运动能力,让学生“会”运动、“爱”运动
运动能力包括了运动知识水平、运用技能能力、体能水平,体育教学中要注重体育与健康的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能了解学习内容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如足球运动中的裁判规则,足球比赛仪式、足球重大赛事等,丰富学生相关知识;注重运用技术的能力的培养,学完技术后要有相应的技能应用环节衔接;体能发展可结合技能运用来进行,比如组织教学比赛,让学生在强化技能运用的同时,发展体能。
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不只是体育与健康两者素养的简单叠加,而是包含着健康行为、运动能力、体育品德三大维度的完整体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的学习和课内外的有效衔接性练习习得的,掌握并运用的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所需和必备的品格、运动能力、健康行为。
参考文献:
[1]季浏.学科核心素养下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大会主题报告摘登[J].体育教学,2018,38(01)
[2]董翠香.基于教学研讨课例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解读[J].体育教学,2018,38(01):20-21.
[3]谢建华.中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探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3(02):58.
[4]邵伟德,邹旭铝,俞富根,周晓明.体育课堂教学运动负荷安排的科学性与例析[J].中国学校体育,2010(09):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