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自海上来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mo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近代起,上海的绘画艺术就高举起“海派”艺术大旗,曾经占据过半壁江山,更是涌现了一大批诸如任伯年、吴昌硕、张大千、吴湖帆、林风眠、谢稚柳、唐云、程十发等几代艺术大家,独领风骚。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依旧是全国美术的重镇,各地的画家以来到上海办画展为荣。同样地,“海派”艺术家群体一旦有了新作,往往借着上海这方宝地,一举打响全国的牌子。毋庸置疑,无论是中国画、油画还是普及性极高的连环画、版画,上海无疑是出作品、出大家的福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前辈大师陆续凋零,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流动变化,海派绘画艺术,辉煌不再,亟待全新的提高与发展,不仅要在艺术上承接起大师们传下的衣钵,更要在全国的市场上打开局面,扩大影响。而近年来,无论是中华艺术宫的改造落成,还是海派画家陆续晋京办展取得成功,乃至在梳理城市美术文脉方面,上海的美术界,都做出了许多努力与探索。
  这其中,由上海书画院主办的“海上风”系列展览,无疑是较为夺人眼球的一项,尽管举办至今只有两届,然而在学术性、前瞻性与艺术性上,上海书画院都大胆地进行着自己的尝试与努力。
  包容性办展
  主持人:今天的研讨,我们主要是围绕第二届“海上风”展览来进行一些探讨和研究。我想无外乎这样几个主题,一个就是从“海上风”这个展览来看上海书画院未来的架构与定位,第二个就是对于当代海派绘画艺术的一些现状的评析、梳理,第三点则是对于青年艺术家的群体性研究,从艺术院校的教学、创作到参与展览,甚至走向市场的一些体会。
  乐震文:这个“海上风”的画展,其实是在文联的要求下,作为我们上海书画院的一项品牌活动举办的。我们书画院经过这两三年的实践和探讨,觉得其实海派艺术在中国有很重要的地位。海派艺术这个概念如果说得狭隘一点,就是上海画家的作品,说得广义一点,其实海派真的是一个包容性的画派,它没有具体的固定的风格。因此我们书画院就一直在考虑能不能把这个包容性体现在我们的展览作品当中。
  这次举办的是第二届,从去年12月底到今年1月初,我们故意把它安排成一个跨年度的展览。回想我们办第一届“海上风”展览,那个时候我刚来书画院没多久,办展览的经验也比较缺乏,就动员了一批力量,参展的作者大概有三百名左右,可是结果展示出来却不是我希望的、要求的东西。因此我们把第二届“海上风”展览做得比较细致,比较用心。首先我们不让人家来提名,我觉得我们书画院应该要有这样的能力去对上海的一些画家进行提名,其实这个“海上风”展是一个提名展,整个展览从操办开始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包容和宽泛的心态。我们上海书画院院长是陈佩秋先生,她很主张绘画的经典性和绘画逻辑思维的表达,以及绘画的艺术性表达。她一直告诉我们说,画跟艺术是两回事情,并不是每张画都能称作艺术。因此,经典性我们是一定要传承下来的。
  其次是我刚刚说的包容性。上海的包容性,内里辐射全国,外面辐射海外,并不是狭隘意义上的几个人的关系,其实是风格流派的关系。所以我提出几种想法,一个就是东西南北风都要包容,我最怕一个城市的展览只是一个流派的展览,这不能展现我们城市的风貌。那么我们就故意找一些在当今上海,甚至在全国有影响的艺术家。另外还关注美术学院那一块,我称它是艺术学院吹来的新风,让这些学院的硕士生参与我们的展览,目的就是想让我们的“海上风”能够后继有人。我在艺术院校工作过,深知学校和社会其实是脱节的,学校老师的教育和社会是两回事情,那么我们这个平台就是让学校的、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能够在没有毕业前知道社会上整个艺术界是怎么回事情,要让他们也能参与这个画展。这也就是这次展览的整体构想和布局。
  具体到选择画家上,我们上海书画院的很多画师给我们提意见,“我是上海书画院的画师,为什么不能参加‘海上风’的画展?”我就告诉他,我们有一个团队在上海精选一些有艺术造诣和有影响力的人员参加,目的就是通过上海书画院把上海的整体实力打造出来。我们就是用我们的力量把上海画得非常好的优秀画家集中推出,让他们有一个参与的平台。因为很多画家跟我说,“你们上海画展,如果要打造品牌,就要杜绝不是太好的作品进入,坚决不能因为人情而让缺乏艺术水准的作品参加,这样才能把品牌打造得好”。
  吴林田:我要说说这次展览的背景,我们为什么搞这个展览,它的学术背景,它的土壤产生的原因在哪里,我们要分析一下。
  “海派”在民国的时候不是半壁江山,是“大壁江山”,90%的江山。以前的老先生就曾经说过:“上海是个大码头,哪怕北京再牛的画家也要在上海这个大码头走一走。”实际这个“大码头”是个通俗的说法,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海派绘画的影响力几乎能够在民国前后代表整个中国的中国画创作的最高水平。
  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这个三十年,当代艺术因为有资本的介入,做了一些非常有质量的展览,所以现在我们听到的所谓天价画家,基本都是当代绘画范畴产生的。我们不要说海派绘画,就是这个中国画的现状,实际也是令人担忧的。大学院校出来的人对笔墨根本就不懂,乐院长在大学里本来是学院派的,他最清楚,70后、80后、90后基本上对笔墨的感情已經没有了,对中国画的责任感也完全迷失了。实际上这是很不容乐观的现象。
  具体到这次“海上风”的展览,“海上风”是什么呢?是近十多年来,比较强调海派概念的一个对当代海派实力派画家的集中展示。它的可贵的地方就是刚刚乐院长说的非常多元,确实有那种包容的气度在里面。包容性,这个和海派艺术的内在精髓是一致的。
  全国性的“海派艺术”
  主持人:陈九老师是朱屺瞻艺术馆的艺术总监,多年来不仅自己实践新水墨,画得一手精彩的戏曲人物,同时也积极推动多次当代水墨艺术的联展,更是跨地域、跨领域,在全国范围内选择精彩的水墨画艺术家,不分南北,无论老幼,举办了多次具有影响力的展览。这与本次“海上风”包容性的艺术追求,无疑有异曲同工之处。   陈九:我觉得“海上风”这个名字起得好,它其实是海上画派、海上画家的艺术特点。其实大家对海派有很多评价,各不相同,包括现在很多京派的画家质疑我们现在的海派。
  吴林田:对对,上次谢春彦画展研讨会,好多人都在,来自北京的崔如琢当场就不客气地说上海现在的艺术是“垃圾”,我马上就提出反对意见:“崔先生你对上海文化了解多少?”崔如琢听了很不高兴,但之后上海艺术家发言,居然都绕开了这个话题,都不说句公道话。我觉得,在任何场合都要维护上海画坛的形象。
  陈九:正如吴林田说的那样,我们始终希望上海有能够牵头的、具有学术机构权威性的组织来召集大家,或者把大家团结在它的周围,扎扎实实把学术的东西做好,否则的话难免还是要被别人质疑的。确实来说,一个艺术团体如果没有一批很好的艺术家聚集在那里,那你对于一个地区的文化也起不了很大作用。所以我看了这次的“海上风”,觉得从它的操作上来看,有可取之处,它也不是一下子做得很大,或者表面文章做得很多,它是慢慢地先操作起来,渐入佳境。我希望它是一个当代海派艺术梳理的开始,或者说上海一个重要的品牌性美术展览的开端。
  从参展艺术家来看,的确它的容量似乎包容了各种年龄段、各种风格。这也体现了海派的精神,特别是一批年轻人的作品参与其中。很少有人把眼光注重在年轻人身上,特别是古老的中国画,论资排辈,甚至年轻人有些创新的作品还会遭遇质疑。
  另外我有一些建议,从我们整个上海地区来讲,上海书画院作为文联下属的一个重要平台,如何团结上海的一批艺术家,而不是圈子艺术家,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因为在这个时代,其实形势是不等人的,艺术家的发展,由于资本的介入以后,发展很快,又越来越多元,但是它同时又有很多被资本操作以后的异化。你如何保持艺术的纯洁性,我讲的就是指学术性、原创性,关键是能代表我们这个民族艺术的国际性,对于这一点,也就是精神上的坚守是比较难的。所以我希望我们以文联为背景的这样一个艺术机构能够通过它的学术品牌展览,团结一批优秀艺术家,而且和这个时代是同步的,它能随时展示最新的艺术成果。我希望它是每年大家都期盼展示自己艺术的一个节日,也是一次水平的检阅,更是成果的展示。
  就以艺术作品本身的质量来衡定。现在的艺术圈没有公平性可言,来一个有钱的,他马上把你很拙劣的画包装得很厉害,气势很大,压过一切。这样很可怕,我希望“海上风”为海派绘画带来清新的东西,学术的东西。能够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
  另外,就是希望在这么一个学术高地里,能把上海的体制外的一些有意义的小型展览品牌,或者有一些艺术民间团体团结在书画院的周围。因为我觉得它完全有这个能耐,也有这个责任。
  乐震文:我去年去过一次山东,其实山东对上海也蛮关注的,山东的一些美术馆,包括山东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还有一些画廊的老板,都很期望我们上海美术界能去办展览。我一到山东,他们就跟我说,为什么上海人都不出来?因为历史的原因,山东只知道上海有谢稚柳、陈佩秋,因为谢稚柳、陈佩秋在山东有很要好的朋友,以前他们经常去,包括谢稚柳的很多图章都是山东的一个篆刻家帮他刻的,他们一提到谢稚柳、陈佩秋都知道,但上海其他画家他们都不知道。所以他们跟我提出上海书画院2013年能不能赴山东办一个展览,甚至他们建议说选人不要多,十几个人就够,每个人作品最好选四五件,这样的话你就能展示上海国画界的整体实力,山东方面就慢慢会知道海派是怎么回事情了。我想就从山东做起,因为山东在全国辐射力很大,全国画家到山东去办展的很多,山东画家到北京去发展的也很多。那么我倒蛮有信心,就是书画院以后“海上风”到山东也去吹一下,这倒蛮有意思的。
  第一,就是要走出去,第二要加强学术性,搞懂真正的学术是什么,第三就是要保持艺术的纯洁性,这是我一直在想的几件事情。当然,这三点其实很难很难,要所有的画家、艺术家的共同支持,如果大家不支持,我们也很难做到。什么叫支持?就是把自己最好的作品拿给我们展览,这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关注青年群体
  主持人:在本次“海上风”展览中,来自各大艺术院校的青年学生都有不少作品参展,而在匿名选拔的过程中,华东师范大学陈心懋教授的学生,录取的比例最大,作品最多。这看似巧合,實际与陈教授多年来在艺术院校推广当代水墨的工作密不可分。
  陈心懋:这次“海上风”非常有新意的是有很多高校的学生作品入选,这是乐院长一个蛮新的思路。这些作品经过选择,经过认真的筹备,我觉得是有质量的。
  至于我的期望,跟刚才陈九先生讲的有相似之处。我们长期在上海,水墨画界也好,高校里任教也好,就觉得上海画派的雄风不再。现在的不少中青年画家,或者丢弃了传统,或者对中国画的理解恐怕还深入得不够。因此导致全国美术界对上海的看法恐怕是非常参差不齐的,所以崔如琢当面说上海的不好。在很多人眼里,上海的艺术家在上海本地是条龙,到外地就变条虫。不能怪外地艺术家,他们骂上海美术界是不全面的,是不了解实情。
  所以乐院长关于走出去的观点,我觉得非常好,很及时,就上海目前美术界比较散漫的这个情况,我们怎么把它团结起来,做精,做大,做到全国去。这个工作陈九做了这么多年,我觉得很好,通过他的平台,上海的很多优秀的水墨画家和全国的水墨画家都聚到了一起。但是就像陈九所讲的,他们是虹口一个地方,非常希望能有市级的一个平台。那么这种情况也是我们上海很多艺术类高校所面临的。就上海来说,一个上海中国画院,一个上海书画院,是市一级的专业性的机构和平台,应该团结起高校、区级美术馆等一起,来把上海的水墨画做大做强做精,而且要做到全国去。
  主持人:本次展览所推出的青年艺术家群体的作品,是如何选择的,两位院长各自有着怎样的印象与看法?
  乐震文:当初我想弄点学生作品进来,希望展览有点意想不到的效果出来。结果学生作品陆续来了,有几张我看了很扫兴,当然也看到一些我很振奋的作品,随后就在这些作品中挑选出优秀的,独特的,风格多样的参展。没想到这个事情引起几个学校的很大的反响,有的老师就觉得哎呀你们挑选的画不行,怎么可以挑选这样的画?后来我不得不改成三大艺术院校推荐,这样一来画院的责任好轻一点。但这也说明教学里面发生一个什么事情呢,就是老师的观点可能会影响到学生。我觉得完全不应该这样,因为他们考上研究生本来就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导师只是在笔墨上引导一下然后在理念上引导一下。我不会把我的画风我的想法要求学生也这样做。所以我很崇尚江寒汀,他教出来的学生,一人一个样,乔木、钱行健、蕉雨、陈世中……每个人画的都不一样的。   基于这样的考虑,那么其實这一届里面的学生作品中有很多我还不是很想看到的,今天我说老实话。所以我希望第三届“海上风”画展时展出的学生作品,像刘海粟一样做做“艺术叛徒”没什么不好。
  丁一鸣:我觉得三大艺术院校各自的学生作品已经形成一种现象了,而且,这一现象过了若干年很有可能就会影响到整个上海画坛,所以现在对于这群年轻人的关注,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就叫先锋性,就是你在很早以前就强调一种人家未知的理念,由于你敏锐,你发现了,它可能以后就是一个蔚为风尚的一个艺术。
  乐震文:而且我觉得艺术是表现给后代看的,不是表现给我们父辈看的,如果用这种观点去想我们的艺术发展就对了。就像我们陈佩秋老师说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问题在里面,都有它的欣赏习惯在里面。
  丁一鸣:我们要研究的,不仅仅是青年艺术群体,不仅是给他们展示自我艺术的平台,更是对于群体性的推动、研究,以此来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心理活动,了解他们创作的背景,以及这群人的精神风貌。从现在开始,如果说能够一直延续下去的话,绝对有好处。
  海派绘画的未来
  主持人:年轻艺术家的培养与引导,是每一个艺术门类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尽管时代发展变得越来越多元,物质条件也越来越丰富,年轻人的视野、思想与角度,都与前辈有着巨大的差异,但这并不妨碍海派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在日趋个性化的今天,每一条不同的道路,最终走出的,都可能是明天的希望。
  郑中荣:作为学生我感觉到,这样一个新的时代的艺术氛围,对艺术创作者是有一个比较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在这个展览里,既有古典的也有一些中西融合的元素,我觉得也是当下我们学术界想要看到的一个局面。我觉得海派绘画不仅仅是民国时期这样一个占全国很大部分比例的书画派别。同时,在上海这个国际性都市背景下,当代海派更多体现都市文化的特征,甚至成为一种都市文化现象。所以我就在想一个问题,怎么样去把上海这个国际性跟中国画的传统性两者更好地融合。另外,海派书画作为都市文化的产物,它应该怎样在更大众的层面上让人接受并喜爱。
  徐旭峰:其实,对于青年艺术家来说,现在会碰到这样的现象,就是近期网络会有一些网上征集艺术院校学生的作品然后进行拍卖。这其实最考验一个学生的心态。我画画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其他的,据我了解,他们都把自己的作品传到网上以很便宜的价格卖出去。借助于网络,现在成为一个主流,以打造学院青年艺术家为旗号做这样一件事情,其实是纯商业性质,非常可怕。有很多学生他没拿捏好的话就会产生迷茫,尤其像现在的杭州、北京、四川这种现象特别多,上海还好。特别严重的像四川美院油画系、国画系,他们学生对整个艺术品市场非常非常了解,而对于自身艺术的发展,他们很茫然。就是说,他们会觉得我创作这张画要卖多少钱,完全是以这种心态来画画。市场上什么风格的画好卖他们就画怎样的画,这样一来还怎么可能画好?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就是说我们院校学生以及我们年轻人怎么去平衡好这个艺术与市场的关系。
  主持人:虽然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文化艺术变得越来越丰富,然而,理论的高度,决定了将来能够走得多远,走得多好。对此,胡晓军老师身为文联研究室主任,必定有更深的体会。
  胡晓军:我是美术的门外汉,但是听了大家一些意见,我非常有感触。今天主要是通过“海上风”这个展览,探讨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海派,第二个是青年艺术家群体。说起海派,大家谈到的就是包罗万象,兼容并蓄,中西嫁接,古今交汇,像这样的内容固然是非常重要,是它的核心。但同时,无论是老海派还是我们今后要形成的新海派,它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它无论是“海”也好,是“风”也好,它都有一个中心,它有一个涌动和流动的趋向。中西交融、兼容并蓄和涌动、流动,两者是并在一起的。我们可以看到老海派领军人物带动了一种涌动和流动是如此的厉害,成就全国性的影响力,甚至影响到了海外,现在我们还没有形成这样的格局。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网络化、信息共享化和人才流动化等等,全国不要说大城市了,就是中小型城市也呈现出当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海派文化繁荣的景象,也就是说全国都在“海”了。我们上海已经没有这个优势了,新海派有更深层的改变就要靠当今的艺术家群体了。
  另外,我还有一个观点,任何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是不断发展的话,就都有过去时、现在进行时和未来时,那么我们现在在上海,显然对于旧海派的过去时传承比较多一些,其实这三者是互相包容的,不过是在呈现上面有所侧重而已,但是就现在“海上风”这个表现来看,我感觉乐院长其实是非常想在后两块,也就是现在进行时和未来时方面更有突破。
  所以说,发现、提携、培养、推介更多的中青年艺术家的研讨和交流,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及时总结他们的艺术思维,研讨他们的作品,这个可以起到引导创作潮流、积聚艺术新的能量、催生艺术名家、营造文化新的海派氛围的作用。而且这个作用比团结老艺术家更好做,因为他们更需要平台。我认为丁院长说得非常对,就是通过鼓励年轻人的创新,强调他们的个性,让他们拿出作品来,主要的目的是研究他们的心态、思维,从中加以引导、扶持,从中再发现传承和创作之间的最佳点,然后再形成新的海派风格。
其他文献
又是一年迁徙季,随着节气的变换,寒露前后,大自然中的候鸟们,照例开始了它们漫长的越冬之旅。然而,自然法力和人为利益的交织纠葛,使它们的旅途变得异常凶险,生存环境也变得异常恶劣。  打鸟不是新闻  12分钟的视频《鸟之殇,千年鸟道上的大劫杀》,将目前我国野生动物被捕杀及贩卖的产业链刻画得淋漓尽致,镜头中哀鸿遍野的景象使人在揪心的同时,拷问自己的良心。诸如“一天打了三吨鸟”、“保证是天鹅肉”的场景,以
曾觉得子路死得很惨,被人剁成碎块,以至于夫子闻讯后,痛彻心扉,立马把肉酱倒掉,那时的肉,可是非常金贵的,普通百姓年过七十方能吃肉,相当于现在的虫草罢。  后来又觉得商鞅、项羽死得惨,都是被分尸的,好在读史的好处是你总能躲着,躲得远远地看,直到有一天躲不下去,发现身边就有惨死,而且近得伸手可及。  “五一”期间,老书记任光淼召集了原上海胜利水泥厂的老同事50余名,重返皖南。  懷旧的动因,说穿了,就
阿拉伯世界的觉醒,受沖击最大的,莫过于美国。    也许,对美国来说,这是自9·11以来,它面对的一幕最为重要的国际地缘政治震荡:从突尼斯引发、并在埃及达到高潮的阿拉伯反政府运动,今天正在席卷阿尔及利亚、利比亚、也门、巴林等中东、北非国家。长久酣睡中的阿拉伯世界,正突然间苏醒过来。美国被迫一个个抛弃其在这一地区的盟友,特别是其中分量最重的中东大国埃及。时光倒退一个月的话,谁能相信今天这一幕会上演?
曾几何时,鲥鱼在经历了产量骤降之后销声匿迹。野生河豚鱼也曾一度“绝迹”,后经人工养殖放流,现虽得以恢复,但产量不可同日而语。   近日,《新民周刊》记者走访了江阴市申港镇创新村。在那里,有几片貌不惊人的水塘,却是长江刀鱼延续种群的希望之地。   “水塘”的主人名叫郑金良,是这江阴申港三鲜养殖基地的负责人。因为从上世纪90年代末便开始研究“长江三鲜”的人工养殖,他还被称为“拯救‘长江三鲜’第一人
当前中国正处在新型城市化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城市化进程非常快,另一方面,城市常住人口中有大约五分之一没有本地户籍。在上海,非本地户籍的常住人口大约占全市常住人口总量的四成,而在广东的一些城市,这个比例早就超过了一半。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而在作为人口流入地的大城市,却普遍存在对于外来人口“经济性接纳,社会性排斥”的态
如果我们在现场    一伙窃贼正将罪恶的双手伸向一名乘客的背包;  一名步履蹒跚的老人突然摔倒在路边,不能动弹;  一名行色匆匆的路人裤兜内突然掉下一个钱包:  如果我们在现场,该怎么办?  我们不得不承认,设置这些情景,连我们自己都遭遇尴尬,这是一个拷问内心深处的难堪,我们忽然发现,很久以前我们就已经丧失了挺身而出的勇气。  身边越来越多的人遭遇这样的纠结,一方面,我们强烈谴责种种不义、不法的行
4月4日,恰逢安倍晋三担任首相100天。这3個月来,安倍的民调数字一直维持在高位,其原因何在?  安倍再次当政后,他给人印象最深的行动就是“拼经济”。上任伊始,安倍即推行“安倍经济学”(Abenomics)。这个概念是安倍好友中川秀直的“发明”,具体说该概念有三个核心,安倍称之为“三支箭”,即“大胆的金融政策”、“机动的财政政策”以及“积极促进民间投资”。迄今为止,这三支箭中炒得最热的,还是“大胆
人民币与美元谁依赖谁?    对美元发出警告十分容易。但制定一种名副其实的替代方案则要困难得多。但这是中国必须完成的任务一这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最终也符合全球的利益。  在长期劫持过程中,人质与劫持者之间产生一种依赖关系,即“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在国际金融事务中,也有这种让人倒胃口的依赖关系。两位金融界人士戴维·马什和安迪·西蒙在英国《金融时报》上的文章说,全球最大债务人美国财政部与最大债权人中国
男孩邓肯跟着妈妈、继父和他女儿去海边度假,车上继父问他,邓肯,如果有十分,你给自己打几分?邓肯犹犹豫豫地说,六分。继父挑衅地说,我只给你打三分。内向男孩可怜的地方就是,明明心里想的是“你凭什么这样对我”或者“我不想搭理你这傻逼了”,嘴上却什么都说不出来。这样继父就愈加嚣张,说着更加过分的话,却仿佛是在施予同情和恩典。  内向者一直被人不自觉地忽略,甚至有些不受欢迎。女孩们喜欢的永远是那些在球场上出
煤老板邢利斌7000万嫁女事件引发舆论风波。为爱女婚事一掷千金本来只是一桩家务事,但却成为众矢之的,并被政府部门斥为有损地方形象,其背后折射出当下坊间对富人原罪的诸多质疑。究其根源,只有在一个资源配置合理、竞争环境公平的创富机制框架内,仇富心理才可能被勤勉创富的积极心态所取代,富人也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精英的代名词。   国人风俗历来重视婚丧嫁娶,然而,当一场婚宴与6辆法拉利、春晚明星捧场、耗资数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