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中学英语教学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fu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使用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新教材的过程中,许多中学教师遇到一些问题,如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关键因素是什么,如何克服听说与读写脱节的问题,等等。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能从理论上和实践方面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语言的关系
  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不同侧重,实际上是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语言本质观。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知识性系统,那么掌握语言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等)则成了外语教学的最高目标;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交际系统,那么在教学中则会注意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前一种知识性系统语言观左右了我国中学外语教学许多年,它的影响渗透到了语言教育的许多方面,其影响是深远的。聋哑脖和高分低能症均是这种语言教学观的产物。尽管一些学校经过努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然而毕竟是曲高和寡,影响不大。再者由于测试的反拔作用,外语教学仍旧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操练上。后一种语言教学观在教学实践中因许多教师不了解语言知识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虽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但是效果并不太理想。如果辩证地来看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关系,它们实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语言知识是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个基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就难以实现。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之上的。然而知识不等于能力。那种认为掌握了语言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语言的观点是错误的。
  二、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关键因素——教师
  如果从事物发生发展的内部规律看,从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有一个中间媒介,即语言形成自动化习惯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但是,促使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它的外部因素在起作用。在这里,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知识向能力能否成功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强调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并不与当前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相悖。“以学生为中心”论其实质就是要教师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学识水平、动机、兴趣,以便能因材施教。目前,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外语教师尤甚。这主要体现在:①职业道德不够高;②外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不够熟练;③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
  英语教师如果具备了良好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且教育理論知识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那么促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运用能力转化,亦将不是什么难事了。教师一口流利得体的英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听到的都是英语,按克拉申的观点,只有大量可理解输入才能导致大量的输出。学生只有英语听多了,他才能开口说。教师通过运用“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原则(由章兼中教授提出),能极大程度地加快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进程。传统的教学存在几个主要弊端,一个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语言信息量少。要克服这一点,教师就应增大信息量,多让学生接触一些外语材料。一年级的学生可多听一些生动有趣的小短文,二年级学生可多读一些简易有趣的初级读物,并逐步提高听读外语材料的质量。第二个弊端是学生外语实践的量少和面窄。如果能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能动性,主动参与课堂中各项实践活动,就能改变这种消极被动的局面,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操练的机会。第三个弊端是学习和操作的节奏缓慢。快节奏要求教师的教学节奏明快。练习转换,环节交替紧凑,语速正常。学生操练外语的频率要高,速度要快。教师的提问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学生的回答节奏加快。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富有紧凑感,从而克服从前那种上课懒懒散散,智力活动松弛的现象。由此可见,外语教师的素质高低,是决定外语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也是能否有效促成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如何克服听说读写脱节的问题
  有人形象化地把听说读写脱节的现象称之为“文盲英语”,听说能力似乎尚可,然一旦动手就错误百出,患了一种“半身不遂”病。就是这种所谓“还可以”的听说能力也是一派虚假的繁荣。究其原因,其一是基础知识未过关;其二是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各环节侧重不一,很多因时间分配不够而忽略了读写这一环节,时间一久,也就自然形成了几种技能的相互脱节。
  听说读写几种技能本是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由于相互之间的脱节,从而导致了作用于彼此之间的能量浪费。那种以整体结构发生作用的能量往往大于个体相加的和的能量。要想使学生的四种技能发挥最大的整体效应,使学生的知识向运用能力转化,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做到语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有机统一。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既是教学的目的,同时又是教学的手段。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必须通过四种技能得以实现。
  2.深刻理解和领会外语教学原则。这些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管小道理的大道理。只有明悟这些大道理,才有可能使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高屋建瓴,站在宏观的角度来俯视教学中的问题。
  3.增加阅读和写的量。教师可适当的增加抄写、听写和一定量的语法练习,以解决文字读写能力差的问题。
其他文献
新课程教学改革时至今日,一部分教师仍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教学中还难以摆脱原来的思维框架,课堂上仍是只求答案的统一、标准。此外,一些教师则大刀阔斧,大胆出击,大搞文体拓展。一篇课文仅用十几分钟时间解决,接下来更多的时间用来联想、情感体验、个人评价。一堂课下来倒是轰轰烈烈,只是究竟给了学生什么,听者一头雾水。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应引导得法  首先
期刊
笔者发现,学生一坐到电脑前,精神就陡然清爽起来,无论在网上做什么事情,似乎都成了一种享受。笔者也深知,写作是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瓶颈,故每天都在思考着怎样增进作文教学实效。网络的普及,为笔者苦苦的思考缓了急。笔者琢磨,利用网络让学生走进作文,让“淮北之枳”变成“淮南之橘”,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笔者形成了“网络助跑五步走”的套路,现作如下分析:
期刊
现阶段的中学生,除了上课迫不得已去学习文言文外,其他时间是很少去读。虽然有极少的一部分学生也喜欢读文言文,但由于缺少氛围,也由于其他各科的学习压力,从而影响了他们读的数量和质量。  针对文言文的这一现象,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教师应调动所有积极因素,采用多种途径,让学生喜欢文言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笔者就近几年文言文教学作了一些有益尝试,请各位大方之家斧正。 
期刊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关于“知识与能力”是这样规定的:“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目前我们徐州地区中考历史的考试形式则明确规定:闭卷,笔试。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时候,对于一些重
期刊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新课改实施以来,情境被引入到数学教学中,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取得了良
期刊
【摘要】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是学业、事业、人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学习事半功倍。新学期伊始,正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好时机,培养英语学习习惯,应从课内,课外以及朗读,书写几方面着手。  【关键词】英语学习习惯;兴趣;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朗读;开口说英语;参加;规律;书写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而习惯有好坏之分。不良的
期刊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
期刊
传统的集体教学活动,因其过于强调课程内容的预先规定性和计划性,在教学中,教师以自身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维,使教学变的机械,沉闷和程式化。作为教师的我多想让“孩子的心不再是真理的仓库”,那么在以预设为主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怎样使预设的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经验与生活?怎样把握好教师预设内容与学生生成之间的关系?  案例:在初二物理“蒸发”一节内容只有几行字,内容很少,而且删去了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教学内
期刊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以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学生能否理解学习内容,主要取决于主体能否在新的学习内容与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因此,选择恰当的学习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境,已成了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花很大的時间和精力去创设情境,而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
期刊
一、案例背景  在教学中普遍认为,知识的负迁移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负面作用,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想到如何避免学生在这方面犯错误,从而千方百计对这一知识点进行强调,但事实证明尽管我们在这方面花了很多力气,但学生的错误仍是“屡禁不止”,很是头痛,然而,错误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恰当的用学生的这种负迁移,非但不会出现上述的情况,学生还会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节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