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奎清真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in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黑龙江的回族被称为回回。有人认为回回是侮辱性语言,实际并非如此。从来源上说,黑龙江的回民属于客籍居民。然而,300多年间繁衍生息,叶落生根,己然成为土著民族之一,其中,王、杨、韩、马成为回族大姓。西清的《黑龙江外记》、徐宗亮的《黑龙江述略》、张国淦的《黑龙江志略》、张伯英编纂的《黑龙江志稿》均认同此说。回族人在齐齐哈尔苦心经营,形成一个极为特别的社会群体,创造了特有的清真文化。考证回民定居嫩水崖岸的历史不难发现,这个民族有着坚韧的生命力。
  卜奎回民
  在齐齐哈尔回族中,流传着康熙十五年(1676),山东、河北一带的40余户近400名“格底木派”回族穆斯林来到齐齐哈尔一带开荒种地,聚集定居的传说。其根据是伪满时期的《齐齐哈尔清真义地迁移始末记》以及齐齐哈尔回族某家家谱。还有一个说法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为筹备雅克萨战争,部分回族作为参战人员被编入黑龙江清军战斗序列。战争结束后,“济南王、夏两姓回族留居齐齐哈尔,被编入齐齐哈尔水师营”。然而,这些说法在史志档案中并不见记载。
  康熙三十年(1691)齐齐哈尔建城,陆续有从事牛马贩运、清真饮食业的回民进入城内,逐渐围绕清真寺形成西站聚落。传说有北京饭馆20多名回民移居齐齐哈尔从事餐饮业。
  乾嘉年间,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的回、东乡、维吾尔族不断掀起反抗清廷的斗争,但均以失败告终,部分被俘者被流放。如,乾隆二十五年(1760)九月,呼伦贝尔连年干旱,兵丁生计萧条。在黑龙江将军要求下,清廷将原准备流放到肃州的新疆塔里雅沁100名穆斯林壮丁连同家属共计200余人发往呼伦贝尔,指导当地鄂温克人引水灌溉、挖沟种田。在途经齐齐哈尔时,百余名家属留在了齐齐哈尔。乾隆二十八年(1763),塔里雅沁穆斯林被赦归,部分人选择留在齐齐哈尔城。乾隆三十二年(1767),参加甘肃马得鳌领导的反清起义失败回民百余人被流放齐齐哈尔。乾隆四十二年(1777),甘肃河州王伏林发动的以2000名回族为主的反清起义失败,其中被抓获的520人被清廷发配到黑龙江,一部分给齐齐哈尔的达斡尔、鄂温克披甲为奴。
  乾隆中叶,伊斯兰“哲赫忍耶”派作为新教兴起,遭到旧派和清廷的联手打压。乾隆四十六年(1781),伊斯兰新教“哲赫忍耶”派一部青海苏四十三领导的回民起义失败,其中的12户被发遣齐齐哈尔地区;乾隆五十四年(1789)六月,此派青海西宁马有成等24名信教回民连同家属因回族民众起义牵连被流放齐齐哈尔。乾隆五十九年(1794)七月,马恒、马源等10名回民因“纠众诵经”被清廷从陕甘发往齐齐哈尔。
  嘉庆二十二年(1817),甘肃兰州地方将“哲赫忍耶”派第三任教主马达天流放齐齐哈尔,中途病逝于吉林船厂(今吉林市东)。随同而来的信教回民将其埋葬后,继续北行,永久定居齐齐哈尔。至今,仍有回族同胞前往拜祭。同治十年(1871),甘肃回族马化龙领导的反清起义失败,其家属20余户被发遣至齐齐哈尔地区。道光七年(1827),新疆喀什噶尔等地40余名穆斯林,因起事相应张格尔暴乱而被流放黑龙江,其中的古努巴里等4人留在齐齐哈尔,后裔申报为回族。
  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之难,黑龙江两岸大批难民南逃,其中的陈、张、朱、王、李、金姓19户回族人逃至齐齐哈尔,生产生活一度由居住在齐齐哈尔的200余户回族人接济。
  随着清廷封禁政策的解除和齐齐哈尔的发展,谋生或经商等来齐齐哈尔的回民逐年增多。光绪三十三年(1907),齐齐哈尔有回民9292人,其中妇女3166人。至宣统元年(1909),齐齐哈尔回民过万。
  清代,齐齐哈尔大部分回民属于流人,陆续发配而来,繁衍生息,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从事着饭店、屠宰、贩运、皮革、摊贩、农业等职业。其中的为奴者,听任索伦、达斡尔披甲差遣。市区回民围绕清真寺而居,逐渐形成聚落,形成了朱家胡同、米家胡同、屠兽胡同、清真寺胡同等与回族姓氏、产业、和社会生活相关的地名。尽管如此,齐齐哈尔的回族与其他民族不同,他们相对自成体系,较大程度保持了穆斯林的传统,成为齐齐哈尔多民族城市居民重要组成部分。
  古寺源流
  在今天的齐齐哈尔市内,最为古老的文保建筑当属卜奎清真寺。这座建筑是回族人智慧的结晶,值得书写,源流也值得考据。
  在回族民间,流传着“凡有回民处所,亦各有礼拜寺”的说法。在齐齐哈尔民间,则盛传“先有水师营,后有清真寺”之说,证明回民与水师营移驻齐齐哈尔有关。“先有清真寺,后有卜奎城”是后人演绎的,并非真正的历史。
  史志资料中,一直流传着康熙二十三年(1684)回族在卜奎村附近建立清真寺,初始只有几间草房,嘉庆年间在原有草房基础上整修大殿,几经修缮,终成规模的记载。这些说法,源于《齐齐哈尔清真义地迁移始末记》。
  卜奎清真寺东寺建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这是伪满时期日本人武田裕在《齐齐哈尔的现势》(齐齐哈尔日本商工会议所发行,181页,1937)所述。这是目前所见唯一直接断定清真寺建寺年代的研究性史料,其根据不清楚,但时间与黑龙江将军携水师营移驻齐齐哈尔的康熙三十八年(1699)相吻合。史志资料最早记载清真寺的是《黑龙江外记》,“西南礼拜寺,回人所建”,“不在僧刹之列”。
  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哲赫忍耶派伊斯兰教徒被发配到齐齐哈尔后,一度在东寺过宗教生活。但因教派不同,宗教仪式有一定区别,最终于咸丰二年(1852)兴建西寺,初建时仅为四间草房。清真寺保存着一块咸丰十年(1860)匾額,记载了咸丰二年(1852)至咸丰九年(1859)维修清真寺时捐款者的名字和钱数。光绪二十年(1894)翻建。经过多年不断增修和扩建,东寺、西寺建筑遂日臻完善。
  光绪十九年(1893),阿城清真寺沙泰衡担任教长后主持卜奎清真寺扩建工程,首事马万良,乡老郭振兴、韩来有参与其中。在此次维修扩建工程中,窑殿之上加一个两米多高的镀金宝顶。据说是回民捐银400两,由马万良从张家口附近一个喇嘛庙买来的。还说修缮工程得到左宝贵资助。坊间传说,因清真寺窑殿宝顶高过毗邻的依克明安八贝子公馆,因此宝顶直到辛亥革命后才得以安装。   1924年(民国十三年),齐齐哈尔清真女寺建成,回族女穆斯林有了专属的做“五时礼”场所。
  1943年(伪满康德十年),传说日本人以“金属献纳”的名义,曾经打过清真寺铜质宝顶的注意,要拆下来制造炮弹,但遭到回族民众抵制。1945年苏联红军进入齐齐哈尔之际,士兵用轮盘枪射下13个弹孔。
  1958年,东、西寺,女寺被合并,统称齐齐哈尔清真寺,西寺和女寺宗教活动停止,所有宗教活动统一在东寺举行。“文革”期间,红卫兵进驻清真寺,宗教活动停止。“破四旧”过程中,红卫兵曾经要砸掉窑殿宝顶,最终被说服,保护下来。寺内光绪御赐“急公好义”匾额、杭州将军恭镗“独操国诹”匾及寺藏阿拉伯文、波斯文及伊斯兰经典遭毁坏。清真寺一度被6个非宗教团体占用。如,西寺有专门卖猪饲料的第九粮店;东寺有铆焊厂,铁匠炉设在东寺窑殿砖塔内。同时还有贝雕厂、做骨灰盒的新风工艺厂,布鞋厂,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居民住户,成了一个大杂院,民族信仰遭到践踏。
  至1980年9月,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拨专款予以重修,拨100,000元维修经费,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1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式命名“卜奎清真寺”。以其历史的悠久和建筑的精美被载入1981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2006年又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客观的说,齐齐哈尔清真寺是建立较早的宗教场所,但不会早于齐齐哈尔建城时间,这并不埋没或否定回族在齐齐哈尔的历史地位以及在齐齐哈尔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
  古建精品
  卜奎清真寺是一所完全中式的砖木结构古典寺庙,清代建筑风格。东寺大殿374平方米,西寺大殿173平方米,两殿可容纳450位左右的穆斯林朝拜。两寺相连,占地共4312平方米,建筑面积1966平方米。
  主体建筑由礼拜殿、窑殿、拱廊组成。东寺大殿正门东向,大殿前的拱廊(抱厦)为卷棚歇山式砖木结构建筑,6根朱红大柱支撑起枋下数重斗拱和飞檐彩椽。大殿正门之上悬挂匾额数块。大殿内,西北角放置木台,是礼拜时的宣讲台。
  拱廊连接由两个硬山式建筑组合的大殿主体。南北两山各开圆形明窗,窗的砖质遮阳由精美的砖雕斗拱承托,两旁饰以非常灵动精美的砖雕流苏。大殿两山盘墀,各面砖雕,极尽华美之能事。盘头上为雕花方砖,下为宫灯、再下是灯笼框。墀头四周饰浮雕花砖,有莲花、几案,游龙,刀工细腻,意蕴浓厚。
  窑殿卜奎清真寺建筑的精华。此处窑与。遥”通,可称为遥望之殿,表达卜奎伊斯兰教众的虔诚。窑殿为出檐的方形阁楼式三层建筑。一层为基础,厚重朴实。二层通体砖雕,柱形、齿形、圆形、回文形图案砖雕上面刻着阿拉伯文的伊斯兰圣主名字和圣形。东面正中砖雕匾额刻金色“天方捷境”大字。三层翘角飞檐,四脊攒尖,塔顶铜制,高近两米,最大直径为近一米的鎏金宝刹熠熠生辉。座底为仰莲,刹身形似葫芦,顶镶一尺二寸新月,朝向圣城麦加。据说文革期间窑殿砖塔曾经被改做铁匠炉,柱子被烧坏,致使窑殿砖塔向西北倾斜约十度,成为齐齐哈尔唯一一座斜塔。
  西寺的大殿建筑风格与东寺相仿。也有窑殿,为二层,塔顶砖雕的莲花座上镶有高一米锡质装饰。该物六棱形、中为半圆,下为碗状,最大直径半米。
  围绕两寺的附属建筑是门楼、对厅、教长室、讲经堂、沐浴室、殡葬室等。院内古树参天,夏天柳桃竟放,有着说不尽的景色。
  据史料记载,清代的清真寺是由首事、牌头管理的。1925(民国十四年)10月,在马如郲筹备下,齐齐哈尔回族共治会成立,在清真学校办公。因部分教众的不支持,该会没能发挥应有作用。1927年(民国十六年),于绍斋从长春回到齐齐哈尔,恢复了共治会。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5月,黑龙江省城清真董事会成立,董事长韩云沂,董事会顾问中有伪满协和会安排的人员。
  改革开放后,落实宗教政策,在白文达等11名市区回族穆斯林吁请下,1984年4月27日,齐齐哈尔市第一次伊斯兰教代表大会在清真寺召开,齐齐哈尔市伊斯兰教协会正式成立。
  民风民俗
  回族没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长期使用汉语言文字。但在学习伊斯兰教经典時,使用阿拉伯文、波斯文。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宗教道德影响其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他们重视为人师表,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孝敬父母,尊重老人和妇女,注重节俭,诚实不欺,公正廉洁及清洁卫生等礼仪道德,厌恶伊斯兰教所禁止的一切恶劣行径。
  回族的聚居地多自成一条街或村落,与其他民族杂居的村屯,回族也是聚居在一起。齐齐哈尔市区回族基本上围清真寺而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由于回族的生活习惯,在丧葬有速葬、薄葬、土葬的特点。丧葬有四道程序,即:洗亡人,穿“卡凡”(裹亡人的白布)、行站礼、殡埋。
  齐齐哈尔回族与汉族一样,过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仲秋节、元旦。节日期间不放爆竹烟花,不贴对联,福字,年画。回族不过小年。回族穆斯林主要过伊斯兰的三大节日,即“尔代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此三大节日既是宗教节日,又是回族的民族节日。
  回族具有独特的饮食结构决定了回族人口所从事的行业、职业特点及经济活动领域,因此构成了小商小贩和经营清真饮食业一大特色。清真食品洁净,鲜美可口,深受回族及各族消费者欢迎。在经营摊床上,挂有画着一个小壶的小木牌,称“汤瓶牌”,做为清真饮食的标志。
  回族在饮食上禁忌一些食物。在肉食上,回族人只食用反刍且蹄分两瓣、吃草的动物肉,禽类中只食吃粮食的鸡、鸭、鹅、野鸡、雁等肉,严禁食用猪肉。食牛、羊,仅限于肉、心、肝、肚。其余部位均不食用。水产品中只食用有鳞片的鱼类。回族人喜爱饮茶,主要饮花茶、绿茶、青茶,不饮红茶、茶砖等。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全球化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汉诗英译研究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其中汉诗英译过程中文化内涵的传递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选取纳兰容若《金缕曲﹡慰西溟》的两个英译本(翁显良译本、许渊冲译本),通过对比分析其在诗体要素即选词、解读空间方面的异同,探寻古典诗词英译中的文化内涵传递途径。  关键词:纳兰容若;诗词英译;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摘 要:小说在语体风格上表现出其与其它文学样式不同的特点,小说创作的成功与否和不同小说的各有特色都和语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而对于小说的语体的分析是小说鉴赏的重要步骤。本文将以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研究为例,对小说的语体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体;严歌苓;叙事时间;角度;修辞  作者简介:罗文娟(1989-),女,白族,云南省丽江市人,文学硕士,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
作者简介:纪昕煜(1995.2-),男,汉,上海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01  曾有一首歌这样唱:“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三国演义之中,“诡诈”的形象似乎已经深入人心,可这本书的核心真的仅仅于此吗?真正能支撑人面对九死一生的困境且展现出慷慨血性的,绝不会是尔虞我诈,一本没有“魂”的书也不可能长久流传。
摘要:在被费孝通称作“乡土中国”的这一片大地上,鲁迅开乡土小说之先河,塑造了一批经典的文学形象,鲁迅之后,真正展现出迥异的乡土文学理想的,要数沈从文。沈从文的一个突出贡献在于他创造了如梦如幻的湘西世界,其笔下描绘出焕然一新的故土人物和风貌,山山水水清新纯美,人与人之間和谐融洽。湘西世界凝聚了沈从文的乡村理想,这是一个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鲁迅乡土世界的一处桃花源。鲁迅与沈从文建构了截然不同的乡土想象,
摘 要:明末清初的云间词派以陈子龙、李雯、宋征舆为领军人物,三人交往密切、活动频繁,并称“云间三子”。他们文气相合,诗文创作和文论思想交相呼应,曾不约而同地填词咏叹杨花。以三子具有代表性的杨花词为切入口,结合三子的身世选择分析杨花词在艺术、情感特质,可深入探寻三子的精神世界,追寻“云间三子”文以范古为美,情以独至为真的词学境界。  关键词:云间三子;杨花;身世之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
4月24日是齐齐哈尔市光复纪念日。70余年前的今天,齐齐哈尔上万市民涌上街头,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欢庆得之不易的胜利。  解放  在伪满齐齐哈爾邮电管理局当过司机的王福林还依稀记得,1945年8月中旬,日军及伪市政府官员在偷偷的清理物品、文件,不断用军车往城外拉东西。8月13日、14日,日军飞机抛下3枚炸弹先后落在今百花园、宝丰金店、二食堂(和平饭店)附近,造成市面极大恐慌。老百姓猜测:,小鬼子和
摘 要:鲁迅的《伤逝》和张爱玲的《第一炉香》都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从开始到异化和消失的故事。两者虽采用了不同的爱情叙事手法,但都运用了反神话化爱情的叙事逻辑,在对待新文化运动以来流行的爱情神话时流露出怀疑的情感色彩和剥离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爱情神话;第一炉香;伤逝  作者简介:张素素,女,汉族,湖南株洲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9级新闻传播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与传媒。  [中
摘 要:戏剧《优异女子》是卡里尔·丘吉尔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剧描写了男权制度下妇女的阶级地位。作者不断探索女性的地位,呼吁女性认识自我,力图找到解放女性的正确途径。该剧带有狂欢语言的色彩,狂欢理论是巴赫金的著名理论之一。本文试图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出发,通过分析文本话语中的狂欢特征和复调对话描写来解读《优异女子》,从而挖掘小说的内在意义。  关键词:狂欢理论;优异女子;女权主义;狂欢化特点;
摘 要:大雁塔和曲江作为唐代文人宴饮集会的重要场所,在此诞生了大量的唐诗,这些诗歌按照主题可分为游玩类诗歌、应制诗和科举仕途类诗歌等三类,通过研究这些诗歌,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唐代文人们独特的“青春”风貌和昂扬进取的精神。  关键词:大雁塔;曲江;青春;精神面貌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3-0-03  一、大雁塔、曲江简介  
无论检索网络学刊,还是查阅书籍文章,输入黑龙江官屯、官庄、官地之类的关键词,有关著作、论文实在少之又少。今天的学术界,与清代中后期移民招垦研究的火热相比,官屯研究明显冷清、滞后。实际上,清代黑龙江官屯与水师营、驿站性质是相同的,均隶属于黑龙江驻防八旗,大概相当于绿营兵身份吧。相较之下,水师营、驿站被学者关注的程度更高。如此状况,让我想到这样一个词一一寂寞官屯。  屯垦之初  黑龙江将军设立后,驻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