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征已成历史,但长征精神万古长存,一直照耀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之上。历史承载着过去,蕴含着对于未来的启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习好、弘扬好、秉承好长征精神,在历史的积淀中去探寻和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革命军人的荣耀。
关键词:长征;精神;信念
一、红军长征经过。1934年10月,因王明“左”倾错误领导,中共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被迫从江西瑞金战略转移,开启长征之路。至11月15日先后突破了国民党军前三道封锁线。然而因博古、李德等领导人消极避战,使红军持续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直至12月1日红军通过浴血奋战,渡过湘江才完全突破敌人的封锁,但是中央红军人员死伤惨重,从8.6万余人减至3万余人。1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才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1935年1月,红军占领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领导,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制定了红军的后续的战略方针,在紧要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变被动为主动,出敌不意,南渡乌江,直逼贵阳;5月初,抢渡金沙江,完全摆脱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紧接着,中央红军通过大凉山、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会师后,确立了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红一、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队过草地北上,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及右路军南下。毛泽东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先期结束了长征。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历时1年,行军二万五千里,翻越十几座山脉,踏过上百条河流,纵穿11个省份,经历300余次战斗,最后仅余3万人,这是一条用鲜血和生命铺就而成的道路。
二、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是胜利的关键。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先辈们战胜困难险阻的根源,他们凭着这股信念不惧艰难、勇往无前。如在抢渡乌江天险、夺取腊子口等战役中屢立奇功的“虎胆英雄”毛振华,在被敌人视为固若金汤的天险大渡河防线上,撕开缺口的红1团2连连长熊尚林等17勇士,在飞夺泸定桥中冒着弹雨踏着铁索前进的红4团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他们用行动和生命告诉我们实现理想要付出代价,军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宁,要有不怕牺牲去战斗的英雄气概和虎胆血性,而支撑他们这样做的却是坚定革命信念。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子诚心是制胜的法宝。自古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红军打土豪、分土地,团结人民群众,而国民党则是欺压百姓、剥削农民。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战争,实际上也是“得道者”和“失道着”之间的博弈,结局早已经定下,红军和国民党的较量看出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军制胜的法宝,是我党我军的坚强后盾,党和群众始终是心连心、同呼吸的命运共同体,正是怀有对人民群众的赤子诚心,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国共产党才能一步步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信赖,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取得辉煌的成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我军始终立于不败的根基。
四、严实作风的纪律戒心时胜利的保证。在长征中,毛泽东提出三大纪律八项,要求红军一切行动听指挥,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面对群众要注意语气,买卖借赔、公物、庄稼等等都提出了要求,正是因为有了严明的纪律及严实的作风做,红军才能在长征途中始终做到令行禁止,步调统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这首七律言简意赅的总结了长征。邓小平之女毛毛问他当时长征时你干了哪些工作时,邓小平的回答是:“跟着走”。是啊,一句简简单单的跟着走,跟的是党的指挥,走的是党的道路,体现的是共产党人坚定的信念,笃定的信仰,完成的是一次气吞山河的人类壮举,史诗般的呈现到世人眼前。长征,一部凡人谱写的史诗,铸就了不朽的历史丰碑,锻造了铁骨铮铮的革命气概。
(火箭军士官学校)
关键词:长征;精神;信念
一、红军长征经过。1934年10月,因王明“左”倾错误领导,中共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被迫从江西瑞金战略转移,开启长征之路。至11月15日先后突破了国民党军前三道封锁线。然而因博古、李德等领导人消极避战,使红军持续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直至12月1日红军通过浴血奋战,渡过湘江才完全突破敌人的封锁,但是中央红军人员死伤惨重,从8.6万余人减至3万余人。1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才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1935年1月,红军占领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领导,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制定了红军的后续的战略方针,在紧要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变被动为主动,出敌不意,南渡乌江,直逼贵阳;5月初,抢渡金沙江,完全摆脱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紧接着,中央红军通过大凉山、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会师后,确立了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红一、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队过草地北上,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及右路军南下。毛泽东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先期结束了长征。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历时1年,行军二万五千里,翻越十几座山脉,踏过上百条河流,纵穿11个省份,经历300余次战斗,最后仅余3万人,这是一条用鲜血和生命铺就而成的道路。
二、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是胜利的关键。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先辈们战胜困难险阻的根源,他们凭着这股信念不惧艰难、勇往无前。如在抢渡乌江天险、夺取腊子口等战役中屢立奇功的“虎胆英雄”毛振华,在被敌人视为固若金汤的天险大渡河防线上,撕开缺口的红1团2连连长熊尚林等17勇士,在飞夺泸定桥中冒着弹雨踏着铁索前进的红4团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他们用行动和生命告诉我们实现理想要付出代价,军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宁,要有不怕牺牲去战斗的英雄气概和虎胆血性,而支撑他们这样做的却是坚定革命信念。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子诚心是制胜的法宝。自古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红军打土豪、分土地,团结人民群众,而国民党则是欺压百姓、剥削农民。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战争,实际上也是“得道者”和“失道着”之间的博弈,结局早已经定下,红军和国民党的较量看出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军制胜的法宝,是我党我军的坚强后盾,党和群众始终是心连心、同呼吸的命运共同体,正是怀有对人民群众的赤子诚心,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国共产党才能一步步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信赖,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取得辉煌的成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我军始终立于不败的根基。
四、严实作风的纪律戒心时胜利的保证。在长征中,毛泽东提出三大纪律八项,要求红军一切行动听指挥,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面对群众要注意语气,买卖借赔、公物、庄稼等等都提出了要求,正是因为有了严明的纪律及严实的作风做,红军才能在长征途中始终做到令行禁止,步调统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这首七律言简意赅的总结了长征。邓小平之女毛毛问他当时长征时你干了哪些工作时,邓小平的回答是:“跟着走”。是啊,一句简简单单的跟着走,跟的是党的指挥,走的是党的道路,体现的是共产党人坚定的信念,笃定的信仰,完成的是一次气吞山河的人类壮举,史诗般的呈现到世人眼前。长征,一部凡人谱写的史诗,铸就了不朽的历史丰碑,锻造了铁骨铮铮的革命气概。
(火箭军士官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