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高校学评教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基础上,存在许多问题。新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学生主体性、发展性、全面性和易评性原则,在发展性评价视域下,通过引入课程评价等新增环节,实现学评教指标体系质的转变。
【关键词】学评教;学生为中心;评教指标体系
学评教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满足自身需要,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作出判断的过程,是高校评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进教师教学工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所实施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大部分指标的制定都受到“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在学评教中的主体地位一直被边缘化。指标体系的人性化、具体化及可操作性是影响学生评教客观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依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评教指标体系是走出当前学评教困境的必由之路。
一、以教师为中心的学评教指标体系存在问题
当前,国内诸多高校学评教指标体系的制定在思维上依然囿于“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评为目的”的传统教育理念, 很少主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设计各项指标;在产生方式上通常由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指标体系与教学实践脱节的现象较为普遍;指标内容通常包括“教师教学安排合理、教学方法恰当、语言简练”等,此类指标体系是将学生当作评价教师的“专家”去审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运用“教”的术语而不是“学”的术语提问是为了获取教师的教学状态,而不是为了直接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 从学评教指标体系上看,目前的学评教评价指标大都围绕着教师的“教”而设置,而非以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为中心( 二) 从评教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方面看,开展学评教时,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保证;( 三) 从评教结果的反馈和使用上看,学评教的结果往往与聘任、提拔及奖励等人事政策挂钩,成为职称晋升、项目申报、评奖评优的门槛。
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评教指标体系
学评教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构建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学评教指标体系应遵循四个基本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为了确保学生在学评教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评教指标体系应从学生的视角和切身感受出发进行设置, 激发学生评教过程的主人翁意识,从而调动参与学评教的积极主动性。二是发展性原则。发展性视域下的评价才是科学的评价。学评教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具有拓展性、前瞻性,以学生的学习发展成效作为衡量指标体系科学与否的重要标准。三是全面性原则。为了确保评价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传统的只对教师进行单一评价的模式上加入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尤为重要。四是易评性原则。实践证明,简洁明了的指标体系是学生乐于评价的重要前提,只有保证指标体系的易评性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一) 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目标,优化评教指标体系。设计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学评教指标体系,应侧重于评价教师角色、教学资源与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学目标达成度等情况,将关注点落在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为避免评价题目设置过于专业化,对指标内涵应以一种学生易于理解、易于评判的方式描述出来。在一级指标下,我们列出一些二级指标,这些指标有些可以适用于各种课程评价,是通用的; 有些指标或许并不适用于某些课程,比如“强调知识和现实的关系”对一些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就不太适用,可将这些指标视作学评教中的“选做题目”,作为评价时参考项目,这样既避免评教标准的一刀切现象,也便于如实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
(二)增加课程评价,建立全面反映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长期以来,对学评教的理解一直局限化、狭隘化。评价的对象被单一的认为是评价教师,而非课程。以“课程之父”泰勒为代表的“大课程小教学”教学理论支持者认为,教学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课程本身,教学只是课程的实施与设计。因此对教学的评价离不开对课程的评价,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单一的教师评价中将很多诸如教材选用、课程学习资源、课程组教学内容安排等原本属于课程范畴的问题都归咎于教师不仅有失公允, 而且难以全面反映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因此,加入针对课程的评价,所得到的反馈方式更为全面,反馈体系更健全。
(三) 合理利用评教结果,改进教学,让学生受益。学评教的结果,不仅要反馈给教师,作为他们改进教学的依据,“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评价是一种为决策者提供信息的过程”。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有多种角度、多种指标,学评教虽然也是对教师的评价,但是学评教的真正目标并不是为了对教师进行竞争性排名,而是帮助教师改进其教学,让学生真正受益。同时,也有必要将评教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教师的评教数据,将之作为选课的依据。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评价并非有去无回,而是得到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教师将据此改善教学,自己将会是这种改善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朱新秤,潘东明.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与督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21.
[2]陈玉琨,赵永年.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01.
[3]张家琼,朱德全.发展性评价视域下“以学评教”的标准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61-164.
【关键词】学评教;学生为中心;评教指标体系
学评教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满足自身需要,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作出判断的过程,是高校评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进教师教学工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所实施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大部分指标的制定都受到“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在学评教中的主体地位一直被边缘化。指标体系的人性化、具体化及可操作性是影响学生评教客观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依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评教指标体系是走出当前学评教困境的必由之路。
一、以教师为中心的学评教指标体系存在问题
当前,国内诸多高校学评教指标体系的制定在思维上依然囿于“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评为目的”的传统教育理念, 很少主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设计各项指标;在产生方式上通常由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指标体系与教学实践脱节的现象较为普遍;指标内容通常包括“教师教学安排合理、教学方法恰当、语言简练”等,此类指标体系是将学生当作评价教师的“专家”去审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运用“教”的术语而不是“学”的术语提问是为了获取教师的教学状态,而不是为了直接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 从学评教指标体系上看,目前的学评教评价指标大都围绕着教师的“教”而设置,而非以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为中心( 二) 从评教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方面看,开展学评教时,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保证;( 三) 从评教结果的反馈和使用上看,学评教的结果往往与聘任、提拔及奖励等人事政策挂钩,成为职称晋升、项目申报、评奖评优的门槛。
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评教指标体系
学评教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构建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学评教指标体系应遵循四个基本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为了确保学生在学评教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评教指标体系应从学生的视角和切身感受出发进行设置, 激发学生评教过程的主人翁意识,从而调动参与学评教的积极主动性。二是发展性原则。发展性视域下的评价才是科学的评价。学评教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具有拓展性、前瞻性,以学生的学习发展成效作为衡量指标体系科学与否的重要标准。三是全面性原则。为了确保评价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传统的只对教师进行单一评价的模式上加入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尤为重要。四是易评性原则。实践证明,简洁明了的指标体系是学生乐于评价的重要前提,只有保证指标体系的易评性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一) 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目标,优化评教指标体系。设计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学评教指标体系,应侧重于评价教师角色、教学资源与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学目标达成度等情况,将关注点落在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为避免评价题目设置过于专业化,对指标内涵应以一种学生易于理解、易于评判的方式描述出来。在一级指标下,我们列出一些二级指标,这些指标有些可以适用于各种课程评价,是通用的; 有些指标或许并不适用于某些课程,比如“强调知识和现实的关系”对一些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就不太适用,可将这些指标视作学评教中的“选做题目”,作为评价时参考项目,这样既避免评教标准的一刀切现象,也便于如实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
(二)增加课程评价,建立全面反映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长期以来,对学评教的理解一直局限化、狭隘化。评价的对象被单一的认为是评价教师,而非课程。以“课程之父”泰勒为代表的“大课程小教学”教学理论支持者认为,教学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课程本身,教学只是课程的实施与设计。因此对教学的评价离不开对课程的评价,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单一的教师评价中将很多诸如教材选用、课程学习资源、课程组教学内容安排等原本属于课程范畴的问题都归咎于教师不仅有失公允, 而且难以全面反映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因此,加入针对课程的评价,所得到的反馈方式更为全面,反馈体系更健全。
(三) 合理利用评教结果,改进教学,让学生受益。学评教的结果,不仅要反馈给教师,作为他们改进教学的依据,“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评价是一种为决策者提供信息的过程”。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有多种角度、多种指标,学评教虽然也是对教师的评价,但是学评教的真正目标并不是为了对教师进行竞争性排名,而是帮助教师改进其教学,让学生真正受益。同时,也有必要将评教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教师的评教数据,将之作为选课的依据。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评价并非有去无回,而是得到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教师将据此改善教学,自己将会是这种改善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朱新秤,潘东明.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与督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21.
[2]陈玉琨,赵永年.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01.
[3]张家琼,朱德全.发展性评价视域下“以学评教”的标准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