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口的不断膨胀和物质消耗的急剧上升,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凸显。在由联合国组织编写的《全球环境了望》中,一千多名科学家共同提出:30年后,地球上70%的自然环境将遭严重破坏,大量物种灭绝,一半以上的国家严重缺水。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也指出,多达30%的全球物种在未来50年将面临灭绝威胁。
状况堪忧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仙李白为后人描画了一幅人猿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而今天,伴随着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的大面积消失,想要再听到美妙的猿声已经成为一种奢求。
人与猿猴同属“灵长目”,非人灵长类与人类在生理上十分接近,其遗传物质的75%—98.5%与人类具有同源性,是人类最亲近的朋友。但随着人类数量的增加,非人灵长类动物在急剧地减少。
目前,世界现存灵长类动物共计240余种,已经有114种处于濒危状态,其中64种极度濒危。其濒危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使它们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
据国际保护动物协会最新调查,灵长类动物虽存在于92个国家,却有 2/3生活在巴西、马达加斯加、印尼和刚果等4个国家中。专家指出,濒危物种丰富的国家绝大多数是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人们为商业利益而侵占灵长类动物的栖息地是灵长类动物濒临灭绝的重要原因。
刚刚过去的2004年,是我国传统的甲申猴年。就在这一年,世界最大的自然保护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SC)公布了最新修订的《受胁物种红色名录》。
该《名录》表明,人类的近亲猿猴生存状况堪忧!
最新“红色名录”对全球非人灵长类共计185种(约占全部种类的60%,而实际受到威胁的种类更多)进行了评估,指出极危级(CR)20种、濒危级(EN) 47种、易危级(VU)47种、低危/依赖保护(LR/cd)级3种、近危级(NT)或低危/接近受胁(LR/nt)级46种、数据缺乏(DD)级22种。
这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各种类人猿、叶猴、疣猴、狒狒、猕猴、蜘蛛猴、吼猴、卷尾猴、眼镜猴、懒猴、狐猴等等,每一个猿猴类群都有种类极度濒危,有的种类数量不足百只,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
中国共有22种灵长类动物,占世界总资源的近1/10。其中白头叶猴、台湾猴、藏酋猴和3种金丝猴为我国所特有。
专家认为,我国拥有的非人灵长类中,其中1种可能已经绝迹,属于 IUCN“红色名录”濒危级4种、易危级7种、低危/依赖保护级1种、低危/ 接近受胁级2种、数据缺乏级2种。濒危级是滇金丝猴、黔金丝猴、黑长臂猿、白眉长臂猿;易危级是倭蜂猴、北豚尾猴、熊猴、川金丝猴等;低危级是猕猴、藏猕猴、白掌长臂猿;数据缺乏级是蜂猴、白颊长臂猿。
白臀叶猴曾被认为分布于我国的海南岛,但是只有一张来历不明的皮张标本,所以这个物种是否分布在海南岛,或者早已灭绝并不清楚。
我们如今在动物园看到的,不过是从小圈养在铁笼里的没有灵性的猴子,听到的,只是它们在争夺食物时为了讨好人类才发出的嘶鸣。那种野性的、自豪的精神,那份以自然为家的开阔和自在,已经消失殆尽。
据介绍,中国现有的猿猴种类数量不足百只,若干年后很可能只有在教科书里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
以我们熟悉的长臂猿为例,长臂猿是中国仅有的现生类人猿,与猩猩、大猩猩、黑猩猩一起被称为四大类人猿,是仅次于人类的高级灵长类动物。它们在身体构造上有许多方面和人类极为相似,对研究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有重要作用。而中国现有的4种长臂猿已全部退缩到云南、海南境内散落而有限的保留地,海南特有的黑冠长臂猿仅剩下13只。
专家预言,如果它们当中不能形成新的家族群,现存的家族群在10— 20年后将自然死亡。
诸多物种可能在我们还没有见到它们的时候就已经灭绝了。
灵长类成为面临生存威胁最严重的哺乳动物类群之一。
守护天使
一种叫白头叶猴的灵长类动物世代生活在中国西南边陲的石山地区,它们美丽、珍贵而奇异。它们是世界上惟一一种被中国人发现并命名的灵长类动物。
历史上,白头叶猴是一个极强盛的物种,它们的活动区域曾经覆盖中国的整个西南地区,但在最近的 100 年中,它们的活动范围急剧缩小,如今已完全退缩到广西左江流域一片不足 70 平方公里的石峰之中,总数仅600只,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苦苦挣扎。为保护这些绝壁精灵,一位学者付出了大量心血,他就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潘文石,我国获得世界动物保护最高奖“保罗·格蒂奖”(Paul Getty)和福特汽车(Ford)环保奖的第一人。
1937年出生于一个家境优越的泰国华人家庭的潘文石,本可过着富庶的归侨生活,但却毫不犹豫地将一生奉献给了充满挑战和困难的野生动物研究事业。在潘文石看来,白头叶猴所面临的生存考验远比大熊猫严峻。 2001年,潘文石获得福特汽车环保奖及10万元奖金,他毫不犹豫地把奖金用于向基地的农民推广沼气池,“要让乡亲们把树林子留给白头叶猴。”2004 年,潘文石筹划多年的崇左生态公园开始兴建,人与白头叶猴终于能够和谐共处。在保护区,白头叶猴的数量第一次出现了增长。
与白头叶猴相比,海南长臂猿就没这么幸运。世界上仅生存于中国海南省的海南长臂猿,其生存环境本已十分恶劣,近年来又进一步恶化。解放初期,海南长臂猿尚有2000来只,到80年代,已减少到几十只,而现在仅有15只左右,已经濒临种族灭绝的命运。这一情况引起全国150多名专家的极度担忧。有关人士强调:“假如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工作得不到及时和实际的重视,它将毁灭于我们这一代人手中。那不仅是海南省的重大损失,也是 我国自然资源及科学研究的一大损失。”
红毛猩猩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树栖哺乳动物。和喜欢群居的黑猩猩不同的是,它们通常在热带雨林的树冠上过着独居生活。
如今,红毛猩猩的野生栖息地仅限于婆罗洲属于印尼的岛屿和苏门答腊岛上。由于森林遭到砍伐,小红毛猩猩又被疯狂偷猎,所以目前红毛猩猩的数量只有1.2万到1.5万只左右,并且正以每年大约1000只的速度急剧减少。由于红毛猩猩是繁殖最慢的灵长类动物,雌性红毛猩猩每7—8年才会产下一胎,所以,数目锐减对于红毛猩猩而言,简直是灭顶之灾。
泰国首都曼谷的萨法利世界动物园由于野生动物种类众多,很有名气。但这里并不是动物们真正的天堂。为招徕游客,该动物园不久前推出了一项很不寻常的比赛——猩猩拳击赛。驯兽员将濒危物种红毛猩猩打扮成泰国拳手的模样,让它们在露天拳击擂台上互相厮杀和进行拳击比赛来吸引、娱乐观众。尽管在动物保护组织的抗议下,泰国方面对这一不人道的挣钱方式坚决下了禁令,但是英国的动物保护学家担忧地透露说,也许禁令还是来迟了,根据有关调查,该动物园可能已经有40多只猩猩死亡。
在众多灵长类动物中,从基因结构上看,黑猩猩(chimpanzee)与人类只有约1%的差别。我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甚至比起与黑猩猩同是生活在非洲的大猩猩(gorilla)还要接近。已故人类学家Louis Leakey认为,若我们还想一窥原始人是怎样生活演变至我们这个模样的话,那就非得从近亲黑猩猩作研究不可。不幸的是,非洲的黑猩猩数目在不断递减,它们从100年前的200万只,急速跌至现在的15万只。当中原因不外乎人口膨胀、栖息地被破坏被侵占,又或被盗猎被当作“野味”吃掉。
简·古道尔(Jane Goodall)是世界知名的黑猩猩研究权威。她1934年生于英国,4岁开始已对动物充满热情。1957年,因缘际遇于肯雅认识了世界知名的人类学家Lou is Leakey,自此便与猩猩结下不解之缘。1960年,时年26岁的古道尔一头扎进非洲丛林,每天睡在野外帐篷中,日晒雨淋,遇豹狮猛兽,遭昆虫咬噬,与大猩猩共同生活了近半个世纪,成为猩猩的守护天使。1977年,她创办了Jane Goodall Institute,在世界各地推展关注和保护地球生态的工作。古道尔因在黑猩猩的研究方面作出良多贡献而多次获奖,2002年被委任为联合国和平使者。
继古道尔考察成功之后,相继有两位女生态学家黛安·福西(Dian Fossey)对非洲大猩猩群的考察和蓓鲁特·高尔迪卡(Birute Galdikas)对印尼猩猩群的考察。前者后来为保护大猩猩不被偷猎,被当地偷猎者残忍杀害。
古道尔博士曾说:“惟有了解,才有关心;惟有关心,才会行动;当我们行动,它们才会有希望。”
从现在开始,是我们带着爱去了解它们,并为之付诸行动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