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青山半掌湖

来源 :东方艺术·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中良兄相识四年有余,属共事在先、神交在后的那类朋友。起初只知其为人开阔、广结善缘、才情甚高,时间既久,方知中良兄是位离家远行、赴京从艺的逐梦人。经久观之,始觉其凡事不惊,幽默外现,内心温平,顿生万千感触:其一,凡从艺之人,首先需要“精诚之心”,《庄子·渔夫》中有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中良兄恰是个骨子里很真的那类艺术家,画风疏朗有致、收放自在,笔下物象自觉地传达出主体的精神气韵,在不经意间打动众人;其二,有感于其年近不惑,依旧敢于舍弃职业画家优越安然的生活,直奔艺术理想之所在的果敢勇气。中良兄在进修艺事期间,担任《中国书画》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一职,尽责之余,对共事者如我,多有体恤照顾,至今犹念。
  王朝闻先生说得好:“不学一艺莫谈艺”。一切艺术理论都不是空中楼阁,只有艺术行为的实践者才最具有言说实在的根柢。在《中国书画》工作之时,每每称谓,中良兄总以编辑自称,隐却其作为画家的真实;每每论及艺事之道,也多显谦逊之态;谈笑风生、不拘小节的中良兄,对待出版物细节种种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令人敬畏有加。唯有熟识之人方知,工作之余的他闲来手不释卷,精研古书、悉心创作,非得沐浴更衣、焚香净手,听琴品茗,方对得住“艺术”这等高雅事:不由得让人神追北宋文人士大夫阶层之于高尚人格理想的倾慕与向往,以及之于文化艺术、日常生活的高雅品位与审美情趣的重视与追逐。
  中良兄平日承担着与艺术推广相关的事务工作,得闲方铺纸研墨,会友谈心,聊以怡情遣兴。两者看似相互勾连却被中良兄划分得泾渭分明—这是我尤为欣赏的创作状态。中国画史中记载的卓有成就的艺术家,绝大多数都注重自身艺术修养的积累与沉淀,此“修养”是综合体:既包含人品的清正与否,也包含文化理想的认知高低、艺术传统的吸纳程度,以及生活阅历的深浅等等。生活本身是艺术的最大宝藏,可以丰富艺术家的表现语言,可以饱满艺术的内在精神,甚至带来某种不可想象的生命力、创造力。某种程度上,艺术家会在自身领域之外的相关领域中汲取到助推自身的精神力量,获得另一种眼光,甚至另一种思考世界的方式。中良兄知晓这一点,并且将这两种状态恰到好处地适度相隔:工作状态和创作状态注定是难以交织的,所以他极大程度地在两者之间构筑起纯粹的形式以相隔,就像两个彼此遥望的世界。
  北宋画家郭若虚有云:“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观中良兄画作如见其人,这与“文如其人”、“见信如面”异曲同工。中良兄小品堪称精妙,犹如速写般,生动传神。在纷纭现世,用此种方式完成情感的自觉生发:静夜之时,展一方旧纸,现笔底万千。且不论,一舟几人,问鹤者谁。凭高山流水,知己于心,足矣。“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庄子曰:“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石涛有云:“笔动为阳,墨静为阴,笔与墨会,是谓氤氲。”在中良兄的纸上天地中,分明感到其笔墨富有灵性的一呼一吸,可传达的书卷气、高尚品格,以及其背后深藏的文化精神。
  愿中良兄艺术之心不变,艺术常变常新。
其他文献
1982年出生于江苏无锡,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   2004年进修于澳洲GRIFFITH UNIVERSITY。  2007 年进修于英国SOUTHAMPRON UNIVERSITY。    展览    2009年,参加《中国书画》“中国当下最值得媒体关注的十位青年画家展”。  2010年,参加北京时代美术馆举办“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青年艺术精英奖获奖作品展”;  6月,于日本EPSON北京华贸画廊
期刊
我用“返璞归真”这一具有中国传统美学意味的范畴,作为解读朱进艺术的关键词,目的还是为了揭示朱进艺术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如果我们考虑到,朱进艺术的“返璞归真”之路,是在中国90年代中期以来的特定历史进程中展开这一事实,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他的艺术也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进程中获得意义和价值的。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说,正是在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变革带来的急剧变化,使一切都成为了工具理性,让人们忘记了生存的目的和意
期刊
对于今天一位中国书法的初学者来说,从楷书四家“欧颜柳赵”中的某一家入手,似乎已是人们的首选。在很多时候,“欧颜柳赵”这个概念也常常是人们初学楷书时遇到的第一个书法常识。“唐初的欧阳询,中唐的颜真卿,晚唐柳公权和元代的赵孟頫合称为楷书四大家。后人称他们的楷书为“欧体”、“颜体”、“柳体”、“赵体”,是大家临习的典范。”类似的介绍在20世纪末期的书法入门、书法基础知识、书法初步等人门读物中比比皆是。相
期刊
米芾无疑有一双锐利的眼睛,仅凭下面这段话就足以见出他精读书作的能力:  (苏舜元藏《兰亭》)毫发备尽,“少张”字世传众本皆不及,“长”字其中二笔相近.末后捺笔钩回,笔锋直至起笔处。“。怀”字内折笔、抹笔皆转侧,褊而见锋。“暂”字内“斤”字、“足”字转笔,贼毫随之,于斫笔處贼毫直出其中。世之摹本未有也,此定是冯承素、汤普彻、韩道政、赵模、诸葛贞之流拓赐王公者。  假如熟悉古代书画家、鉴藏家对作品的描
期刊
[主持人语]一直觉得当代书法研究中需要一个阵地,不仅展现书法史和书法理论研究的成就,也体现当代书法批评的进展。对于学院派的学者来说,面对当代书法现象的时候,亦能谈论一些入世之言,而且常常有独特的视角。想必读者也想读些这样的文字,就像读罢高头讲章,总想看看作者信笔写的“后记”一样。几次闲谈之后,“雅集”栏目的形态渐趋清晰。我们的设想是,或笔谈,或对话,针对书坛热点现象发表评论,自圆其说,对事不对人。
期刊
时间:2012年4月30日  地点:北京农业展览馆 “艺术北京”  主持人:顾铮  对话人:希拉·贝歇、曾力、刘铮  文字整合:秦霈、毛明超    编者按:  二○一二年四月,应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盛情邀请,德国摄影大师希拉·贝歇首次访问中国。通过电影放映、对话以及展示等系列活动,希拉·贝歇怀着极大的兴趣与中国摄影界交流,分享她的个人经验和艺术理念。  顾铮(以下简称“顾”):非常高
期刊
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中论:“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又有“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自然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强调审美创作中主体和客体相互渗透融合,画者不仅要把握客体“自性”,还要做到主观的“称性”。清沈宗骞说创作便是“人人日日在性情中周旋”;之前,东汉蔡邕在《笔论》中也曾提出“任情恣性”的说法,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有“达其性情”一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书画是吟咏性情,宜悦性情的一
期刊
如果说西方艺术的旨归是音乐的话,那么,在中国古典艺术的精神意趣中,诗无疑是其崇高的祈向。其实在悠久的中国诗教传统中,最早的诗也是用来吟唱的。这样说来,诗与音乐就其对生活的抽象本质而言,似乎就别无二致了。我们说,生命中美妙的幻想,正是艺术的宿命与本怀。于此可见,由来已久的中国文人画写意传统,也正是在此原点上生发出来。对诗意的憧憬,以及诗书画印的完美契合,构成了文人画自足的审美境界与形式美法则。这是至
期刊
中良比我小两岁,算同龄人。都画画,写字,算同道中人。只是他的路子更宽,山水、花鸟、写字、刻印、编书、交友,样样都很出色,一副很充实的样子。我在南方,他在北京,匆匆见过几次面,不算熟稔。每见其作,时时窥究,总会生出一些相惜的感受。  看中良的画,无论是巨崖松林还是秋水柳丝,无论是春兰细雨还是枯藤寒鸟,都能用他或简或繁的笔触,娓娓道来,如叙家常。什么题材都画,什么手法都用。很多时候我都搞不明白他的专攻
期刊
久知杨中良兄是以书法名之于艺坛的,多年前曾在国展上见到中良兄的书法,那略带二王体兼及米南宫的爽利劲健风格,早已给我留下殊深印象。刘熙载《书概·艺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初识中良兄尊容,是四年前一个寒风吹面的冬天,我陪一壶山人去白纸坊《中国书画》所在地谈他发专题一事,待事已定已近中午。公者兄遂留我们用餐,我等驱车前往一家颇具特色的清真涮羊肉店,冰天雪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