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1762390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课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于2008年正式提出的。他认为微课是运用建构主义教育方法与理念构建而成,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国内黎加厚教授将微课定义为:一种以阐释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为目的的、以微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能帮助教师配合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微课作为生动形象、短小精悍的教学资源,能够化静态的教材为动态的教学内容,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能够涵盖跨越时空的大容量信息,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呈现,对科学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旨在针对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立足课堂实践,阐述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明确微课的选择标准,选择微课应用模式,并利用课堂观察、进阶练习等方法评价微课应用效果。
  一、立足教学实践,明确微课选择标准
  微课一般针对某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或易错点进行研发,突出“短”、“小”、“精”、“活”等特点。一个有价值的微课,绝不仅限于微视频如此简单,它的基本资源构成应该包括一个精彩的教学或学习视频,以及与微课教学视频(知识点)相配套的、密切相关的教与学辅助资源,如微教案(或微学案)、微课件(或微学件)、微练习(或微思考)、微学习任务单等。
  依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思维活跃、持久性差的认知特点,立足小学科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依托于微课资源库,课题组成员及带教青年教师的自制微课,应遵循如下微课选择标准:
  (一)选题设计。体现《课标》精神,选题简明,针对某个具体知识点。设计合理,能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
  (二)教学内容。科学正确,内容严谨,不出现任何科学性错误。逻辑清晰,内容的组织与编排,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
  (三)作品规范。结构完整,技术规范。
  (四)制作效果。形式新颖,精彩有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目标达成,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五)配套的教与学辅助资源。如微教案(或微学案)、微课件(或微学件)、微练习(或微思考)、微学习任务单等。
  二、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微课应用模式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以学生能够感知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中一些比较直观,学生有兴趣参与学习的重要内容为载体,涵盖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结合不同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的需要,将微课应用模式分为三类:“讲授示范-动手操作型”、“任务驱动-协作学习型”、“翻转课堂”。
  (一)“讲授示范-动手操作型”微课应用模式
  主要针对技能操作型知识。微课视频可以将教材中的实验步骤细化,为学生呈现实验操作标准,规范学生的操作方式,培养学生严格的求知态度,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降低实验操作难度,排除与目标任务关系不大的影响因素,指向更有效的科学探究。
  例如《我们来抽丝》一课中,学会抽丝是本课的重难点。抽丝是脱离绝大多数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高技巧性活动。因此,应用微课分步骤直观解析抽丝的过程及注意事项,突破教学重难点。又如《行星运行周期》一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知道行星运转周期与距离太阳远近的关系。但模拟行星运转的器材组装细节繁复,计时方法及实验数据的记录对于六年级的学生仍较难掌控。“讲授示范-动手操作型”微课的应用则能够直观呈现器材组装及计时方法,降低实验难度。
  (二)“任务驱动-协作学习型”微课模式
  主要针对科学探究型任务。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突出创设学习环境。微课利用生动的微视频,结合任务单,明确科学探究的任务、器材及要求,有助于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例如《物体的形状改变后》一课中,利用微视频展示器材(弹簧、刻度纸、钩码、铁架台)、工具(铅笔、直尺),已知的刻度(0.1N、0.4N),明确需完成的任务(通过动手实验标出0.2N和0.3N的刻度,发现规律,完成任务单),学生目标明确,让探究活动更有效。《认识液体》一课中,利用微课将水、牛奶、油和蜂蜜等不同液体拟人化,让学生当裁判,在猜想的基础上,探究同体积不同液体的重量,及不同液体的流速,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三)“翻转课堂”微课模式
  主要针对时空或抽象型知识。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实际情况,如何不同于大家熟知的可汗学院,或者现在流行的慕课自主学习。针对科学课程软硬件实际情况,由于没有足够的信息化学习设备,不能有课外作业。我们能够探索的是如何在常规的课堂时间里,借助学习任务单,挖掘学生的元认知,再通过微课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在有限的课堂时空里了解无限的宇宙时空,培养自主获取有效知识的能力。
  例如《地球的形状》一课中,选取的微课以北宋苏轼的《题西林壁》为导入,告诉学生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认识地球的形状也是一样的道理。接着以时间为主线,以科技发展为辅线,分享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短短的几分钟微视频,配合微课任务单,带领学生梳理并认识了地球的形状,高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当然,微课应用模式并不是绝对单一的。在课堂实践中应注重交叉渗透,灵活应用。例如《认识液体》一课中,在认识“不同液体的流动速度不同”环节中,运用微课将水、牛奶、油和蜂蜜拟人化,让学生再来裁判谁跑得快、怎么比赛、比赛注意事项等,呈现为“任务驱动-协作学习型”微课应用模式;同时用微视频将实验操作中的难点:滴管的使用、使用量的界定等演示出来,呈现为“讲授示范-动手操作型”微课应用模式。应用有法,而无定法。
  三、借助教学反馈,评价微课应用效果
  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作为评测微课实践的效果指标,具体分解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要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对知识点的理解及应用。“过程与方法目标” 要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见解是否准确、严密,有否思辨性、独创性,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清晰,笔记是否工整、有否将文字与图表结合,等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要观察学生在教师讲课时,回应是否主动,参与实验是否积极,精神是否饱满等。可以利用课堂观察量表及进阶练习等,分析微课应用效果。
  (一)课堂观察量表
  课堂观察是一种教育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方法是指研究者(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如观察表),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进行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教学研究方法,主要用于“诊断”课堂教学。立足课堂实践,设计课堂观察量表(如表1),从几个不同维度检验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二)微课进阶练习
  立足小学科学课堂实践,为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可利用软件在微视频中插入测试题(选择题、简答题、判斷题),只有完成相应的测试,视频才能接下去播放,以此实现微课学习的点断式、分层式推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穿插测试题的微课视频要求有网络的支持,在制作中亦存在困难。一般可利用纸质进阶练习,或借助学生已有的《科学探究手册》实现知识的检验。
  【作者单位:厦门市滨北小学 福建】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日益成为关注焦点,GDP、CPI、工资收入等统计数据不但是党政领导决策的依据,也引起老百姓的关心,成为茶余饭后谈资。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全球经济之
近年,地震所造成的破坏暴露了现有建筑结构面对强烈的地面移动时存在的脆弱性。针对这种状况,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正在对形状记忆合金材料进行分析,了解它们用于抗地震
近日,大渡口区统计局发文与全区工业、建筑、房地产、商贸、金融等重点企业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并要求各街镇参照建立辖区企业定期联系制度。重点企业联系制度,旨在加强与基层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其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其本质特征是科学思维的形成,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反映了学生智慧生长和能力提升的过程。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事实上是小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过程。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渗透,注重科学过程和方法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文将不同模量弹性理论和塑性理论应用于静压桩沉桩后周围土体弹塑性区发展规律的分析,分析表明,土体拉,压模量的差异性对应力,位移及塑性区发展有较大影响。
采用卧式搅拌釜真空脱气法,对氯丁胶乳中残留单体的脱除新工艺进行了实验室规模的研究。在剖析胶乳脱气传质机理的基础上,得到了胶乳脱气过程的传质动力学数学模型。获得能在
近日,重庆调查总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征求各区县国家调查队队长、总队各部门负责人意见基础上,提出了2009年全市调查系统五大工作重点。
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教学的一大难题。為了解决这个难题,不少语文教师都在艰难地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那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  一、课堂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  严谨注入灌输方式的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教师的提问在实际操作时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盯住几个尖子生。应该利用问题的系统性,由简到繁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标志着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这既是教学手段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教育学科相互结合的结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增大教学容量,突出教学重点,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农村学生接触的东西少,知识面窄,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让他们透彻
为提高统计数据的社会公信度,降低社会公众对统计数据的质疑,今年以来,巫溪县统计局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开展统计数据公信力建设,努力维护政府统计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