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的“三弃”与“三有”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t3221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诗词是提高文学素养,陶冶精神情操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激发学习古代诗词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的要求。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词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课堂的教学方法比较呆板,课堂气氛沉沉。
  究其原因,长期以来,中学古诗词教学是以背诵默写为最终目的,默写也就成了检验古诗词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这样就进入了一个误区:相当一部分教师将其教学目标定位在识记和浅层的理解,忽略了思维因素、情感因素和审美因素,因而影响了古诗词教学的整体性。由此造成了教学方法的程式化,即方法陈旧、单一,总是用作者介绍、解题、释词、译句、分层、主题、艺术手法等,把诗歌分解得支离破碎,形成了一种惯性低效的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即程式化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诗歌本身的深层内涵和个性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剥夺了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知,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难能可贵的想象力。造成的结果是,一首诗四句话,学生背过就忘,默写错别字多,因此反复背默,反复出错,使本该愉快的古诗词教学变得苦不堪言,占用了学生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更不用谈有效学习了。
  语文特级教师彭世强提出,古诗词教学在追求“有声化、有情化、有效化”的过程中彰显人文教育的“无痕化”,这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这给古诗词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笔者在古诗词教学中,尝试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力图简化教学步骤,重视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一、弃有口无心的背诵为“有声化”教学,尝试吟诵,尽展古诗词的美感。
  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鲁迅先生曾说过,“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可见,强调有声化的诗词学习,能有效提升诗词艺术形象的外化表现力,增强诗词情感的外向辐射力,从而在阅读群体中,达到一种审美情感的相互撞击、审美感受的相互交流、审美感悟的互相启发。古诗词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特别适合诵读。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比如《蜀道难》中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诗人大胆奇特的想象……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慢慢感悟。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教学中,笔者就重点进行了朗诵训练,用男声突出狩猎场面的雄壮,如“千骑卷平冈”等;用女声表现词人渴望得到重用的心声,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弃浮光掠影的讲解为“有情化”教学。沉浸文本。追寻内在的情感。
  诗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这就决定了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必须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里,虽幽必显。”因此要使学生很好地体味诗人的情感,教师要做到以情拨情,应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课堂上找准情感基点,以情激情。同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结合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对古诗词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在鉴赏过程中要注重感受、品味、领悟、体验和思考。因此,古诗词教学的重点首先是读出诗人的情感,然后从古诗词本身出发,寻找诗人感情变化背后的人格理想与情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加深对作品的审美及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在教学杜甫的《月夜》时,可以启发学生:“你经历过离别吗?读这首诗,有没有想到自己的类似的情感经历?”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情感体验与诗歌结合起来。由此,在与文本的情感对话中,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读到了属于自己的感动,也读到了杜甫为人臣者的爱国之情和为人夫者的愧疚之意,从而真正理解了作品背后那个高尚而又孤独无助的灵魂,真正读懂了作品,也读懂了人生。
  三、弃一成不变的模式为“有效化”教学。调动手段,吸收原作精华。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并用有助于增进学习效果,消除学习活动中的疲劳。同样,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克服学生厌烦的情绪,提高学习效率。除了诵读、吟唱、巧设问题与文本进行情感对话等方法,针对不同的内容,笔者采取了一些看似与学习无关的方法,却达到了“功夫在诗外”的效果。比如,学习苏轼的《浣溪纱》(“蔌蔌衣巾落枣花”)时,让学生根据词的内容配上一幅插图,表现对这首词的理解。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时,让学生写一个短小的对话剧本,表现原词的内容。听到这样的作业要求,学生惊奇之余感到新鲜,在看似非语文的活动中有效地完成了古诗词的学习。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媒介。千百年来,古诗词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千古传承,滋润着国民的心田。诗歌是感情的种子,又是智慧的语言。相信我们的教师会引领学生在“黄河人海流”、“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文化熏陶感染的过程中,领略到古诗词无穷的魅力,为他们的生命着上民族的底色。
其他文献
评点,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种独特的现象。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脂砚斋等都以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独到的感悟和品评,在文学批评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名字。评点,不是长篇大论,而是有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中蒙东、中及西区强、弱沙尘暴年春季(3—5月)平均环流的特征和差异,讨论了过去50年3分区沙尘暴活动的变化。主要结论是:(1)根据诱发沙尘暴的诱生
这研究的目标从 brass-steel-brass 的表是为三明治的生产发现最佳条件合成的。在生产进程期间获得的试验性的数据被用来验证模拟程序,它被写建立在接口形态学和厚度减小数量
在在低碳的高张力 microalloyed 钢的影响热的地区的纹理粗糙的区域的微结构特征和谷物精炼用光显微镜学被调查,扫描电子显微镜学,和电子 backscattering 衍射。影响热的地区的
利用NCEP时间间隔为6 h的1°×1°的格点资料、常规探测资料和MM5V3.4版非静力中尺度模式对2003年7月29~30日高原东北部的区域性大到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和数值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1996年8月3-5日发生在河北和山西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研究,并对模拟结果用部分特殊观测资料进行了证实.天气形势的分析表明,
利用1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GPCP-1DD降水资料,依据频次分析,研究了季节尺度副热带高压(副高)中心内降水分布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副高中心内四季均存在降水,其中夏季副高中
文中回顾了近10a来吴国雄等在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气候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通过分析东西风交界面的演变证明,由于青藏高原的春季加热,亚洲季风区对流层低层冬季盛行偏东风转
胡礼湘先生在《语文月刊》2011年第11期发表《"身家"与"身价"》一文.认为见载于《杂文选刊》2011年9月上旬版《大学与大款》一文中以下四句话"1.再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好多位
期刊
三维雷电观测系统LMA(Lightning Mapping Array)是最近发展起来的基于GPS时钟同步的闪电VHF辐射源到达时间差(TOA)定位技术,能以很高的时间分辨率(50as)和空间定位精度(50—100m)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