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姜立夫(1890~1978),17岁入杭州府中学堂(杭州中学前身)学习,三年后考取庚款留学生,1911年9月入美国加州大学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后,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毕业后留校当助教,1919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担任南开大学教授,独立创办算学系,兼系主任.头三年,系内只有他一位教师,其后十多年中,系内最多也就两三人,他既要教理科各系微积分,还要上分析、代数、几何三个方面八门主要专业课和选修课.为此,他的学生陈省身把南开算学系戏称为“一人系”.
姜立夫学成回国时,中国现代数学基础极为薄弱,高校开设的数学课程很不完备,而且质量也难以保证,至于科研,则还没有人在国内外作出创造性的成果.显然,把现代数学扎根于中国,首先要有一批经过严格训练、能掌握现代数学的人才.姜立夫就是始终不懈地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事业的中心环节的.姜立夫这个“一人系”培养出了刘晋年、江泽涵、申又枨、吴大任、孙本旺等国内一流的数学家,特别是陈省身,后来成为国际数学大师.1924年,刘晋年作为南开大学算学系第一个毕业生留校当助教;1925年,我国著名数学史家钱宝琮教授来校任教.至此,姜立夫一个人办系的局面才有所改观,但主要的数学课还是由他担任.1925年,姜立夫到厦门大学任教一年.这年,刘晋年去哈佛大学读研究生,同年江泽涵、申又枨则在南开算学系毕业,姜立夫把申留在南开接替刘晋年的工作,而把江带到厦大.1927年,姜立夫回到南开,江泽涵考取清华公费留美,继刘晋年之后,也到哈佛大学读研究生.在姜立夫的关心下,他的长子姜伯驹跟随江泽涵研究拓扑学,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是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陈省身数学奖”获得者,饮誉国际数学界.近几年来,姜伯驹院士对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十分关心,发表了许多重要的意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姜立夫不仅重视把他的学生送出国学习,还注意“请进来”的工作.根据他的建议,北京大学聘请了国际知名的W·拉施克、奥斯古德等数学家来华讲学.他还重视引进国外教材,鼓励他的学生陈省身、吴大任从事翻译工作.解放后,他还亲自翻译了苏联和法国的数学教材,这些教材对我国传播现代数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姜立夫还重视资料的建设,亲自为南开大学选购数学书刊.南开大学图书馆里有当年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期刊,还有名贵的绝版书.1932年,德国汉堡大学的E·施佩纳教授参观南开藏书时惊喜不已.抗战期间,这批图书部分经河内运到昆明,对西南联大的教学和科研起了巨大的作用.姜立夫在厦门大学、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工作时,都十分重视搜集数学期刊,始终不懈.“文革”期间,各校外文期刊被大量削减,他挺身而出,坚持美国《数学评论》不能削减:“停订《数学评论》,就等于砍掉数学系!”在他的坚持下,这份杂志成为中山大学完整无缺保存下来的刊物之一.
姜立夫是一位爱国的数学家,他对人说:“我是用美国退还的一部分庚子赔款去留学的.那当然不是美国的钱,也不是清政府的钱,而是我国人民辛勤劳动积累起来的钱.知恩图报,我应该为人民做一点好事,……愿把我的一生献给祖国的数学事业.”他创办岭南大学数学系时又说:“美国人在中国办教会大学,不肯办数学系,这是因为他们存心不要我们搞基础学科,我决心在教会学校里办起一个数学系来.”1947年,我国成立数学研究所,姜立夫被任命为所长.1948年后,研究所被迫迁往台湾,姜立夫和家人也随之到了台北.到台后,他深感自己事业不在台湾而在大陆.1949年夏,江泽涵由欧返国,曾一度飞往台湾与姜相会.江泽涵见姜晚间紧闭门窗,偷偷收听北京广播,足见其身居台湾,但心在大陆.这年9月,国民党政府迁至广州,姜便以“汇报工作”为名,只身到达广州,随即称病,电告台北家属来广州照料,于是全家在广州迎接解放.
姜立夫禀性谦虚敦厚,胸怀坦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早年他从国外学成回国,虽成才成名,但为人朴实无华,“不坐轿子,自己扛行李”.当有人恭维他学识渊博时,他回答说:“数学好比是一棵大树,我只是大树上面的一片树叶.”1933年,他鼓励吴大任报名应考庚款留学生,为了避嫌,他辞去了当年的命题工作,表现了正直无私的品德.尤其值得称颂的是,他毫无门户之见.如他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先后聘请的8位兼职研究员中,就有留学美、英、日、德、法之别,这显示了他兼容并包的雅量.苏步青曾一再谈起,他在日本帝国大学当研究生时,发表过几篇论文,姜看了,先后向厦门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推荐苏为教授,其实那时姜并不认识苏.姜立夫这种大公无私、荐举人才的精神,对团结数学工作者曾起过巨大作用.
参考资料
1.吴大任等.中国现代数学家传(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2.吴文俊主编.世界著名数学家传记(下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
姜立夫学成回国时,中国现代数学基础极为薄弱,高校开设的数学课程很不完备,而且质量也难以保证,至于科研,则还没有人在国内外作出创造性的成果.显然,把现代数学扎根于中国,首先要有一批经过严格训练、能掌握现代数学的人才.姜立夫就是始终不懈地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事业的中心环节的.姜立夫这个“一人系”培养出了刘晋年、江泽涵、申又枨、吴大任、孙本旺等国内一流的数学家,特别是陈省身,后来成为国际数学大师.1924年,刘晋年作为南开大学算学系第一个毕业生留校当助教;1925年,我国著名数学史家钱宝琮教授来校任教.至此,姜立夫一个人办系的局面才有所改观,但主要的数学课还是由他担任.1925年,姜立夫到厦门大学任教一年.这年,刘晋年去哈佛大学读研究生,同年江泽涵、申又枨则在南开算学系毕业,姜立夫把申留在南开接替刘晋年的工作,而把江带到厦大.1927年,姜立夫回到南开,江泽涵考取清华公费留美,继刘晋年之后,也到哈佛大学读研究生.在姜立夫的关心下,他的长子姜伯驹跟随江泽涵研究拓扑学,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是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陈省身数学奖”获得者,饮誉国际数学界.近几年来,姜伯驹院士对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十分关心,发表了许多重要的意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姜立夫不仅重视把他的学生送出国学习,还注意“请进来”的工作.根据他的建议,北京大学聘请了国际知名的W·拉施克、奥斯古德等数学家来华讲学.他还重视引进国外教材,鼓励他的学生陈省身、吴大任从事翻译工作.解放后,他还亲自翻译了苏联和法国的数学教材,这些教材对我国传播现代数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姜立夫还重视资料的建设,亲自为南开大学选购数学书刊.南开大学图书馆里有当年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期刊,还有名贵的绝版书.1932年,德国汉堡大学的E·施佩纳教授参观南开藏书时惊喜不已.抗战期间,这批图书部分经河内运到昆明,对西南联大的教学和科研起了巨大的作用.姜立夫在厦门大学、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工作时,都十分重视搜集数学期刊,始终不懈.“文革”期间,各校外文期刊被大量削减,他挺身而出,坚持美国《数学评论》不能削减:“停订《数学评论》,就等于砍掉数学系!”在他的坚持下,这份杂志成为中山大学完整无缺保存下来的刊物之一.
姜立夫是一位爱国的数学家,他对人说:“我是用美国退还的一部分庚子赔款去留学的.那当然不是美国的钱,也不是清政府的钱,而是我国人民辛勤劳动积累起来的钱.知恩图报,我应该为人民做一点好事,……愿把我的一生献给祖国的数学事业.”他创办岭南大学数学系时又说:“美国人在中国办教会大学,不肯办数学系,这是因为他们存心不要我们搞基础学科,我决心在教会学校里办起一个数学系来.”1947年,我国成立数学研究所,姜立夫被任命为所长.1948年后,研究所被迫迁往台湾,姜立夫和家人也随之到了台北.到台后,他深感自己事业不在台湾而在大陆.1949年夏,江泽涵由欧返国,曾一度飞往台湾与姜相会.江泽涵见姜晚间紧闭门窗,偷偷收听北京广播,足见其身居台湾,但心在大陆.这年9月,国民党政府迁至广州,姜便以“汇报工作”为名,只身到达广州,随即称病,电告台北家属来广州照料,于是全家在广州迎接解放.
姜立夫禀性谦虚敦厚,胸怀坦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早年他从国外学成回国,虽成才成名,但为人朴实无华,“不坐轿子,自己扛行李”.当有人恭维他学识渊博时,他回答说:“数学好比是一棵大树,我只是大树上面的一片树叶.”1933年,他鼓励吴大任报名应考庚款留学生,为了避嫌,他辞去了当年的命题工作,表现了正直无私的品德.尤其值得称颂的是,他毫无门户之见.如他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先后聘请的8位兼职研究员中,就有留学美、英、日、德、法之别,这显示了他兼容并包的雅量.苏步青曾一再谈起,他在日本帝国大学当研究生时,发表过几篇论文,姜看了,先后向厦门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推荐苏为教授,其实那时姜并不认识苏.姜立夫这种大公无私、荐举人才的精神,对团结数学工作者曾起过巨大作用.
参考资料
1.吴大任等.中国现代数学家传(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2.吴文俊主编.世界著名数学家传记(下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