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施压

来源 :中国企业文化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a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4月23日,注定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有特殊位置——从当天起,汇丰、花旗、渣打、东亚等四家在华转制外资法人银行,获准向本地居民提供全面人民币服务。这意味着,从实务操作层面上,内地银行业至此完全开放——由此管窥,作为经济制高点的金融业,将逐渐彻底融入全球化的竞争中。
  所谓开放是双向的,这意味着中资商业银行也有了更多向外拓展机会,但相对“机遇”而言,“挑战”和“风险”是当前主要问题。“狼”真的来了
  从中国加入WTO的第一天起、甚至在更早些时候,针对外资银行的落地就有“狼来了”的惊呼,但慢慢地,人们发现似乎没那么恐怖。简单从数字看,似乎也是这样:5年前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时候,其市场份额占银行业资产份额8%;如今,这个数字也仅微增至8.19%。外资银行似乎不是“狼”,是这样吗?对此,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有很客观的分析。他认为,从表面看,外资银行从资产份额上并没有很大长进,但事实上,外资银行成长得很快——之所以其资产份额不动,是因为国内银行有每年百分之十几的增长率,这个份额基本保持在一个相对水平;如今,已占有中国外汇贷款市场份额的20%,占有国际贸易结算市场的25%、且开始进入零售,而且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有了很好的了解。朱民预测说,未来5年至10年里,外资银行定会在中国市场激烈竞争。
  朱民表示,此前是两个市场各自的竞争,即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和中国银行之间的竞争;而开放后则是全部打开——今后的两三年,竞争将首先从几家大的银行开始,中外资银行业务领域将慢慢重叠。
  据记者观察:与此前一直标榜定位“高端客户”不同,几家获准开业的外资法人银行近来口风都有变化,不仅不言“高端”,而且也不愿被贴上“高端”标签。不难看出,外资银行进军中国银行业市场,并不满足于价值链条的某一段、而是零售业务领域的全方位。 一旦面对面展开直接竞争,外资银行的“狼”性就暴露无遗了。
  
  核心优势?文化优势!
  
  在直接竞争中,外资银行的优势不容忽视。但文化优势是最重要的本质内容。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所长詹向阳在接受《中国企业文化评论》记者采访时表示,从2002年开始,他们一直在对外资银行进入后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他们通过研究后认为外资银行的优势主要有三点:第一,外资银行在中国渡过了前些年的艰难期,完成了从分业向混业经营的转变,竞争实力大为增强:第二,外资银行的市场化程度更高,而中资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原来的行政色彩严重,市场化才刚刚开始,外资银行在资产证券化、银团贷款、中间业务方面以及产品营销、定价和规避银行风险等方面有优势,中资银行在这些业务领域的探索才刚刚开始;第三,中资银行70%到80%的收入来自利差收入,利率市场的波动对中资银行的影响很大,而外资银行的收入已经多元化了,对利差收入的依赖相对较小。
  或许2004年10月份的一份报告,更能说明外资银行的优势。这份《北京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调研报告》由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撰写,根据外部环境、经营状况、业务拓展能力等五大类指标做出排名。在这份报告列出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中,综合竞争力排名的前12位没有一家中资银行,渣打银行北京分行居第一。在中资银行中排名最靠前的是第13位的招商银行北京分行,然后是排在20位的民生银行北京管理部。排行榜的后13位全部被中资银行包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更是排名垫底。
  业内人士认为,在这些显性优势背后并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文化优势;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集中体现在文化之间的竞争。
  以有140年历史的汇丰银行为例。对于其取得经营成功和持续发展的原因,业内人士认为:完善,系统、务实并适时调整的企业文化,是其发展成为国际先进银行控股集团、并至今仍然持续发展的支撑。汇丰开宗明义提出,追求的最主要目标是为股东创造满意的资本回报,同时兼顾到客户,员工和社会公众的利益;更重要的,汇丰推崇和遵循的各项经营理念,均在银行经营和员工行为中得到落实。
  就汇丰企业文化的完善性而言,其包括对待客户、员工、社会等多部分。其中,在对待客户上提倡和标榜“卓越和完整的客户服务”;在对待员工上,制定奖罚分明的员工激励约束机制,并有系列理念支撑和制度保障;在对待社会上,倡导重视环境保护的理念,并多方设法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在对待社区上,遵循服务所在社区的观念、确保其75%的捐款用于支持银行所在社区的慈善事业,教育和公益等活动。汇丰还很重视跨文化整合——1999年,汇丰控股集团确定了以“HSBC”作为集团唯一的全球统一品牌名称,同时确定了集团“全球金融、地方智慧”的全球战略定位,即既是全球化的跨国银行控股集团,又是融合所在地特色的地方银行。
  
  影响已经露头
  
  外资银行在中国十几年如一日地积蓄能量、等待机会,机会来了,他们自然不会错过。目前,外资银行在客户资源、人才等方面都在大举进攻。
  詹向阳介绍,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首先选择的都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这些城市都是中国金融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在签订加入WTO协定的时候,外资银行就已经圈定了这些地区。当这些外资银行在这些大城市站稳脚跟之后,就会想办法将中国金融资源优质部分抢走……
  去年年底,汇丰、渣打、花旗、东亚等外资银行在几天内就揽走了多名“百万豪客”。从这些高端客户的心理来看,也倾向于选择外资银行。
  今年4月份,由益普索(中国)与FT中文网联合发布的《中国商务人士金融调查报告》显示,没有任何损失的情况下,39%的商务人士会“移情别恋”、更换到另外一家银行,其中30%商务人士的“新欢”是外资银行、只有9%会换到另一家中资银行。
  外资银行对人才的争抢也非常积极。据詹向阳介绍,中资银行的外币人才,计算机人才甚至是高级管理人才都已经出现了流失。
  外资银行相对宽松的人文环境和激励机制,有利于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此外,外资银行普遍重视教育投入,培训体制较为健全、员工学习培训机会较多,再加上中资银行难以企及的高薪,对优秀人才确实构成了很强的吸引力。一些本土银行的具有一定经验或技术的员工经常能接到猎头公司打来的电话,劝说他们到外资银行任职。近日,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北京分行一位副行长在与记者闲聊时就提到,虽然他出于种种考虑并未接受猎头公司委托客户的邀请,“但多少还是有点动心”。
  最高调的说法,源自一位外资银行总裁在网上所发表的言论:“我们能够开多少家支行,取决于我们能招到多少支行行长。”这种说法虽然稍微有些夸张,但至少透露了外资银行的雄心。
  短兵交接,才刚刚开始。
其他文献
一般来讲,企业管理者的思想往往就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在一个强调以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中,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往往就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可以说,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到诸多作用——  方向作用。企业文化之所以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在于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对企业日常运行起到指引作用。企业文化是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相连的,强调以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要求企业文化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
期刊
一条河流的行程常常变幻不定,有时众多小河合而为一,融汇成主流;有时干流分支出众多涓涓细流,每一处都有各自的精彩。企业文化的形成也是如此,核心理念的提炼往往来源于实践中一点一滴的汇集,而后又辐射到每一个岗位中去。    孕育    谈到企业文化,也许人们会想到气势恢宏的语句,但最贴近人心最具有亲和力的却是那些平实的话语。  “老老实实,埋头苦干”。大庆油田公司第三采油厂用一句最朴素的语言诠释了企业文
期刊
中国长航的企业愿景:“世界内河第一,江海物流领先”  中国长航的核心价值理念:“诚信忠实、和谐关爱、严谨勤俭、创新一流”  中国长航的企业精神:“求新求进、唯实唯优”  中国长航的发展理念:“有市场、有效益、有条件、可持续发展”  中国长航的团队意识:“同舟共济”  中国长航的经营理念:“诚信、优质、共赢”  中国长航的管理理念:“持续改进,与世界一流对标”  中国长航的安全理念:“安全第一,预防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特邀主笔:仲志远 刘亮  统筹:杨光润  “培育合规文化: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应当而且必须成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表率,特别是企业负责人更应当率先垂范。要将企业依法经营、依法决策落实到企业的规章制度上,彻底扭转企业“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错误思想,努力营造现代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氛围。”  ——周渝波(国务院国资委政策法规局副局长)  一个企业兴衰与基业能否长青
期刊
社领导把“非常人物”栏目定位的是在企业界、社会界具有非常成就、非常地位、非常经历的人。记者却私下认为“非常人物”就是非常难以望其项背、非常难以接近、是记者们非常难以对付的人物。遍观中国的企业领袖和核心领导层,男人有柳传志,他会给你讲些生动的事例,甚至引你发笑,但永远不能低估他眉宇间自有的威严;女人有董明珠,她笑起来眼睛会变成一轮弯月,非常迷人,但却是公认的强势女人。当然,中国这么多企业,也不乏温和
期刊
编者按:本栏目主角都是管理人士,对于“管理如何才能行之有效,有的放失?”在这里,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把自己在管理中的智慧、感悟及经验表达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能够给广大读者以启发。    管理要重结果,过程次之    北京蓝海财富投资公司执行总裁  完善的公司制度、恪尽职守的管理过程固然好,但是一年下来如果公司的经营目标和效益达不到,就值得反思。公司的经营业务不一样,就决定公司的管理模式也
期刊
中国,作为东方文化发源地和鼎盛的现代文明古国,一直在深刻影响着全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如何挖掘东方文化精髓,构建全新中国文化精神,使中国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相荣共生,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梦想,于中国,于世界,于未来,都意义重大。  2007年1月17~19日在广州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企业文化国际论坛”,以“中国创造与企业家精神”这一话题作切入点,围绕“和谐世界与中国创造”,“企业家
期刊
我们,在路上  文/马健  整理好本期排行榜后,40本前十书籍里闪现出一个亮点——《在路上》(CCTV《赢在中国》首赛季12强创业启示录),能够排在中关村图书大厦6月排行榜第九名的位置,可见与笔者一样关注这本书和《赢在中国》这个栏目的大有人在。  “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这简单的一句口号,震撼了多少年轻人悸动的心,从王利芬开始主持第一期节目,这句口号,还有她睿智的笑容,牛根生、马云这样顶尖
期刊
编者按:   企业内刊作为企业文化的载体,一直鲜活地记载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每一步脚印。“内刊之道”栏目自开办以来,得到了众多企业文化工作者的大力支持。    在新的一年里,“内刊之道”栏目将设置“热点追踪”、“内刊展台”、“办刊心得”、“风向标”等板块。“热点追踪”围绕内刊行业,追踪热点、访谈人物;“内刊展台”在展示优秀企业内刊的同时,进一步整合我们已有的资源,按照行业归属分门别类、分批展示;“办刊
期刊
首批四家外资法人银行通关,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已从实务层面向外资全面开放。客观情势,倒逼中资银行的文化重塑提速——其前途,已超越行业属性、与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融为一体。  谁将在事实上成为这场大变革的旗手?将按照什么次序演进?最终,又将抵达何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