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部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以来,受诸多客观因素影响,农广校成人中专招生规模持续下滑,自2009年国家实施助学政策后,山东省农广校积极调研,于2010年春经省教育厅批准开展了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试点,并逐年扩大招生规模,3年共招生4927人,通过“校村结合、校社结合、校企结合”的送教下乡办学模式,开辟了一条针对职业农民开展学历教育的办学新路子,基本实现了全省农广校中专招生规模的逆势递增。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带来发展机遇
一是利好的政策决策,指明了农业职业教育的方向。2012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都首次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问题。最近山东省委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兴农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试点,尽快造就现代职业农民队伍;加大农村学生免学费实施力度,探索职业农民培养的新模式。这一系列针对农民职业教育的利好政策,为农广校生存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二是分析现代农民的职业分化,明确农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农广校与有围墙的学校在培养对象上经纬分明。有围墙的学校培养的对象是初中分流生,年龄多在19岁以下,而且绝大部分不愿意学农,毕业后也争相“跳出农门”。而农广校的培养对象是在岗农民或潜在的职业农民。最近10年,青年农民的职业产生重要分化,三分之一通过上学转变成城市人,三分之一留在家乡从事简单的农业劳动,另外三分之一漂流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成了“城漂”。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的加快,一批从事简单农业生产经营的中青年务农农民开始逐渐向掌握一定的生产资料,并从农业行业获取收益的“职业农民”过渡。还有一部分从城市返乡的农民,他们拥有资金优势和创业经验,能够长期生活在农村,准备进入现代农业领域,也要向“职业农民”过渡。这两类人将成为未来30年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实施者,农业现代化要依靠他们这些人来推动,但他们缺少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农广校正是要瞄准这两类潜在的“职业农民”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对象,来推动全省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是正确评估并充分利用农广校的办学优势。体系建设优势。长期以来省、市、县、班四级办学不但职责明确,配合默契,而且覆盖范围广,能直通田间农户,农民学习最为方便快捷;师资配备优势。农广校除专职教师外,还常年聘用相关行业众多授课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教育资源配置优势。农广校是农业部门的直属单位,与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有产业的新农村之间联系密切,对教学场所、教学设施、实训基地等教育资源配置相对简便有效;媒体资源优势。中央农广校在农业职业教育文字教材和电子教材的建设方面优势突出,内容实用,针对性强,为教学提供了有效保证;教学方式灵活的优势。农广校灵活运用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实训课堂等四大课堂,实现教学的高效、实用,并且可以合理避开农忙季节,有效解决产学矛盾。
二、探索创新,强化措施,努力办出特色和实效
(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教育模式
农广校举办全日制形式的中等职业教育在农广校的历史上意义非凡。山东省农广校坚持积极探索、稳步推进的原则,连续实施了三个步骤:第一,在一部分县校就农民教育培训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农民真实想法;第二,组织部分分校校长到兄弟省市考察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做法;第三,召开全省中职办学研讨会,设计适合全省特点的教育模式。经过论证,确立了以县级分校为办学主体,进村、进社、进涉农企业,以教学、实习和应用为主,实行半农半读的教育模式。
(二)实行严格的办学准入,合理确定招生规模
为确保教育质量,山东省农广校实行严格的办学准入制度,按照申报、评估、审批的程序,确定教学点。每个教学点的评估都是由省校教学管理人员组成考察组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组坚持“标准不能降,人情不能领”的原则,严格把关。在招生规模上,不求数量,合理控制年度招生规模。在总体规划上,坚持“三个不突破”,即全省不突破30个教学点,每个市不突破3个教学点,每个教学点在校生不突破200人。
(三)加强制度建设,推进规范化建设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要求,结合职业农民就地学习的实际,省校制定了《教学管理办法》、《学籍管理规定》、《督导工作制度》等十项规章制度,同时还编印《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和助学政策材料汇编》,举办校长培训班,解读有关政策,学习领会各项制度内容,现场解答疑问。此外,各教学点还就班级管理制定了《班委会职责》、《班级卫生管理制度》、《考勤制度》等。在教学方面,积极推行“三堂课”教学,即理论教学课、现场实践课、专题讲座课。在实习方面,重点做好技能模块分解实习,以现场指导为主,强化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并与生产应用紧密结合。在教师管理方面,实行专任教师、兼职教师聘任制,由县分校和学生分别对任课教师开展中期评价和期末评价。
(四)加强学校教育能力建设,确保教育质量和效果
山东省农广校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建设,在2011年初对全省教学点(班)开展了普查达标活动,按照标准深入每个教学点对所有教学班的教学条件进行全面评估。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优秀教学点、优秀教学班、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的“五优”评选表彰活动。2012年夏,在威海举办农广校历史上第一个班主任培训班,全省108名校长、教务科长和班主任参加了业务培训。2012年9月,在市级选拔赛的基础上举办了山东省农广校第九届教学能手大赛,全省有211名教师参加了各级选拔,34名选手参加了省赛,前8名选手被推荐为中央农广校表彰,其中2人推荐参加全国大赛。
(五)建立教育督导和资金审计制度,确保教学和资金双安全
在教学管理方面,山东省校首先从建立教学管理机构入手,省校设“三科、一室、一会”即教务科、学籍科、教材科、资助管理办公室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市分校设教育督导员和资助联络员各一名;县分校成立农民职业教育领导小组和专业教研室;教学班实行双班主任制。严密的教学组织机构和督导机制能够确保对教学实施有效管理。在国家资助资金管理方面,为确保使用安全,山东省建立了会计事务机构审计制度、省校管理统一报账制度和省校统一发放助学金制度,确保资金使用的及时、有效、安全。
(六)积极推进教改试验,探索农民职业教育新模式
2011年10月,按照中央农广校部署,山东省校积极承担了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送教下乡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工作,选择畜牧兽医专业在胶州市和嘉祥县两个教学点试点。教学模式改革试点的核心是课程改革,目前试点工作前期学生需求调查、课程改革方案已定,正在进行课程内容编制。同时,省校还选派3名老师参与省教育厅教学研究室组织的畜牧兽医和果树花卉两个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制定工作,积极探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模式。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带来发展机遇
一是利好的政策决策,指明了农业职业教育的方向。2012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都首次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问题。最近山东省委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兴农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试点,尽快造就现代职业农民队伍;加大农村学生免学费实施力度,探索职业农民培养的新模式。这一系列针对农民职业教育的利好政策,为农广校生存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二是分析现代农民的职业分化,明确农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农广校与有围墙的学校在培养对象上经纬分明。有围墙的学校培养的对象是初中分流生,年龄多在19岁以下,而且绝大部分不愿意学农,毕业后也争相“跳出农门”。而农广校的培养对象是在岗农民或潜在的职业农民。最近10年,青年农民的职业产生重要分化,三分之一通过上学转变成城市人,三分之一留在家乡从事简单的农业劳动,另外三分之一漂流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成了“城漂”。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的加快,一批从事简单农业生产经营的中青年务农农民开始逐渐向掌握一定的生产资料,并从农业行业获取收益的“职业农民”过渡。还有一部分从城市返乡的农民,他们拥有资金优势和创业经验,能够长期生活在农村,准备进入现代农业领域,也要向“职业农民”过渡。这两类人将成为未来30年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实施者,农业现代化要依靠他们这些人来推动,但他们缺少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农广校正是要瞄准这两类潜在的“职业农民”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对象,来推动全省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是正确评估并充分利用农广校的办学优势。体系建设优势。长期以来省、市、县、班四级办学不但职责明确,配合默契,而且覆盖范围广,能直通田间农户,农民学习最为方便快捷;师资配备优势。农广校除专职教师外,还常年聘用相关行业众多授课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教育资源配置优势。农广校是农业部门的直属单位,与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有产业的新农村之间联系密切,对教学场所、教学设施、实训基地等教育资源配置相对简便有效;媒体资源优势。中央农广校在农业职业教育文字教材和电子教材的建设方面优势突出,内容实用,针对性强,为教学提供了有效保证;教学方式灵活的优势。农广校灵活运用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实训课堂等四大课堂,实现教学的高效、实用,并且可以合理避开农忙季节,有效解决产学矛盾。
二、探索创新,强化措施,努力办出特色和实效
(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教育模式
农广校举办全日制形式的中等职业教育在农广校的历史上意义非凡。山东省农广校坚持积极探索、稳步推进的原则,连续实施了三个步骤:第一,在一部分县校就农民教育培训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农民真实想法;第二,组织部分分校校长到兄弟省市考察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做法;第三,召开全省中职办学研讨会,设计适合全省特点的教育模式。经过论证,确立了以县级分校为办学主体,进村、进社、进涉农企业,以教学、实习和应用为主,实行半农半读的教育模式。
(二)实行严格的办学准入,合理确定招生规模
为确保教育质量,山东省农广校实行严格的办学准入制度,按照申报、评估、审批的程序,确定教学点。每个教学点的评估都是由省校教学管理人员组成考察组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组坚持“标准不能降,人情不能领”的原则,严格把关。在招生规模上,不求数量,合理控制年度招生规模。在总体规划上,坚持“三个不突破”,即全省不突破30个教学点,每个市不突破3个教学点,每个教学点在校生不突破200人。
(三)加强制度建设,推进规范化建设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要求,结合职业农民就地学习的实际,省校制定了《教学管理办法》、《学籍管理规定》、《督导工作制度》等十项规章制度,同时还编印《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和助学政策材料汇编》,举办校长培训班,解读有关政策,学习领会各项制度内容,现场解答疑问。此外,各教学点还就班级管理制定了《班委会职责》、《班级卫生管理制度》、《考勤制度》等。在教学方面,积极推行“三堂课”教学,即理论教学课、现场实践课、专题讲座课。在实习方面,重点做好技能模块分解实习,以现场指导为主,强化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并与生产应用紧密结合。在教师管理方面,实行专任教师、兼职教师聘任制,由县分校和学生分别对任课教师开展中期评价和期末评价。
(四)加强学校教育能力建设,确保教育质量和效果
山东省农广校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建设,在2011年初对全省教学点(班)开展了普查达标活动,按照标准深入每个教学点对所有教学班的教学条件进行全面评估。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优秀教学点、优秀教学班、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的“五优”评选表彰活动。2012年夏,在威海举办农广校历史上第一个班主任培训班,全省108名校长、教务科长和班主任参加了业务培训。2012年9月,在市级选拔赛的基础上举办了山东省农广校第九届教学能手大赛,全省有211名教师参加了各级选拔,34名选手参加了省赛,前8名选手被推荐为中央农广校表彰,其中2人推荐参加全国大赛。
(五)建立教育督导和资金审计制度,确保教学和资金双安全
在教学管理方面,山东省校首先从建立教学管理机构入手,省校设“三科、一室、一会”即教务科、学籍科、教材科、资助管理办公室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市分校设教育督导员和资助联络员各一名;县分校成立农民职业教育领导小组和专业教研室;教学班实行双班主任制。严密的教学组织机构和督导机制能够确保对教学实施有效管理。在国家资助资金管理方面,为确保使用安全,山东省建立了会计事务机构审计制度、省校管理统一报账制度和省校统一发放助学金制度,确保资金使用的及时、有效、安全。
(六)积极推进教改试验,探索农民职业教育新模式
2011年10月,按照中央农广校部署,山东省校积极承担了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送教下乡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工作,选择畜牧兽医专业在胶州市和嘉祥县两个教学点试点。教学模式改革试点的核心是课程改革,目前试点工作前期学生需求调查、课程改革方案已定,正在进行课程内容编制。同时,省校还选派3名老师参与省教育厅教学研究室组织的畜牧兽医和果树花卉两个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制定工作,积极探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