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HIV-1感染者特异性杀伤性CD4+ T细胞免疫的影响

来源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s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合并HCV感染对HIV-1感染者特异性杀伤性CD4+ T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的49例HIV-1感染者,根据是否合并HCV感染,分为HIV-1单纯感染组(26例)和HIV-1合并HCV感染组(23例)。以HIV-1 P24蛋白上的氨基酸序列人工合成的12个重叠肽段组成肽段库,体外刺激已接受HAART的外周CD4+ T细胞,采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方法检测特异性CD4+ T细胞分泌IFN-γ分泌细胞个数,根据斑点形成细胞(SFC)数计算抗原特异性CD4+ T细胞应答频率。以1×106个细胞产生的SFC>50,且大于各自非特异性刺激对照孔SFC的3倍作为HIV-1抗原特异性CD4+ T细胞阳性反应。

结果

HIV-1单纯感染组的特异性杀伤性CD4+ T细胞阳性应答率为80.8%,应答频率为250(100,700)SFC/106个细胞,均高于HIV-1合并HCV感染组的52.2%和50(0,250)SFC/106个细胞,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38, Z=-2.432, P均<0.05)。

结论

HIV-1感染者合并HCV感染可能抑制特异性杀伤性CD4+ T细胞反应。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本研究采用CBCT对单侧后牙正锁患者治疗前后双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和形态进行测量分析,探讨治疗前后髁突位置和形态的变化,为正畸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单侧后牙正锁患者11例,男性2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20.18±4.40岁;改良舌腭弓矫治器矫治锁;拍摄矫治前矫治后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分析髁突位置、形态等相关项目
目的探讨线粒体Ca2+浓度在高浓度氧致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6):对照组(C组)、高浓度氧组(H组)和高浓度氧+钌红组(HR组)。C组置于常规培养箱(5%CO2-95%空气)中培养4 h;HR组加入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抑制剂钌红2 μmol/L,然后H组和HR组置于高浓度氧密闭箱(90%O2-5%CO2-5%空气)中培
回顾性分析Sonoclot分析仪监测的凝血和血小板功能指标与肝移植术患儿术后早期血栓形成的关系。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200例行亲体肝移植术的胆道闭锁患儿的病历资料,术后1周内由床旁超声多普勒观察术后早期血栓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血栓形成组和无血栓形成组。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早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缺血再灌注后1 h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