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求变 跨界融合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uggid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由虹口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出品的原创音乐话剧《苏州河北》(North Bank Suzhou Creek)在纽约上演,位于曼哈顿下城St.John’s 大学一个260座的中型剧场内座无虚席,反响热烈。无论是担纲演出的纽约电影学院学生,还是到场的观众,都被剧情故事深深打动。此前,《苏州河北》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首演,就曾吸引以色列、美国、德国、匈牙利和波兰等国的驻沪总领事等前往观看。该剧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和上海戏剧学院公演的10场演出,场场爆满。
  《苏州河北》在海内外的成功演出,使“虹口犹太人”的历史故事再次成为热门话题,是地区公共外交的一次成功尝试,也为宣传虹口、宣传上海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而创新求变、跨界融合,是《苏州河北》对外传播取得成功的秘诀。
  旧题材讲出新故事
  70多年前,纳粹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之时,中国上海向犹太人敞开了大门。从1933年到1940年,上海先后接纳了2.3万余名来自德国及德占各国的犹太难民,虹口的提篮桥地区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这是《苏州河北》创作的重要基础,而传递中犹民族间的包容信任与和谐友爱是剧作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苏州河北》讲述了一个全新的虹口犹太人故事。女主人公仙娜(Shana)同时被一名日本军官和一名中国反抗军战士追求,她必须选择是追寻自己的内心还是牺牲自我去拯救家庭。相比以往的“寻亲系列”,《苏州河北》讲述故事的手法显然更加老到,从爱情再到亲情的情感诉求、从微观到宏观的叙事视角、从个体到群像的人物描绘,使《苏州河北》的叙事更具张力;精巧的情节编排和音乐剧的表现形式,让故事更具生动性、趣味性;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将观众带到了在虹口躲避“大屠杀”的犹太难民所处的时代场景中,也更能强化故事的情感和文化诉求。一段人人尽知的旧题材,讲出了曲折动人的新故事,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新浪微博用户“Kelly_ZhengYin”因此发表评论:“昨天的音乐话剧感觉像买了张股票,没指望靠它发财,突然被告知它升值了。”
  新表达带来新感觉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内的摩西会堂,二战期间是在沪犹太难民们经常聚会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如今是许多犹太人士来中国的必到之处,也是海内外游客进入纪念馆参观时停留最久的地方。实景版音乐剧《苏州河北》的上演,把古老的“摩西会堂”变身为剧目的核心场景——一家上世纪30年代的犹太人开设的咖啡馆,门、窗、桌、椅都成了剧中道具,剧组精心选择的陈设家具及钢琴等舞台布景都贴合当时实际,演出现场煮制的咖啡香味氤氲,观众置身昔日的“咖啡馆”,零距离感受跌宕起伏的故事,一切细节都有了感染人的魅力。全剧融合了犹太音乐 “Klezmer”、上世纪初风靡上海的好莱坞音乐和老上海爵士乐,小提琴、钢琴和琵琶演奏以及清澈的歌声贯穿整部话剧,演员用中文、英文和希伯来语穿插表演,现场提供字幕,这样一部融合了音乐、歌舞、话剧等表演形式,同时激发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感受的实景演出,演员专注投入,观众支持配合,演员与观众全神贯注于故事的发展,在彼此的默契中,艺术性地还原了那段尘封的历史片段,共同拥有了一段难忘的“人生体验”,并为跨越国界和种族的人类的大爱而感动。有观众感慨:“第一次看音乐剧需要穿鞋套,第一次看95%都是英语的音乐剧,第一次看一部中西演员各一半的音乐剧……演员的歌声很动听,喜欢仙娜的那首法语歌……整部剧是有些想法的”。
  观众的新奇感受源于《苏州河北》丰富的文化表达形式,而这又源于剧作的跨界合作阵容。《苏州河北》的创作人员是支“多国部队”,分别来自中国、美国、以色列、法国等多个国家。剧本原作者孙惠柱教授是上海戏剧学院的副院长,在跨文化戏剧方面颇有研究;两位来自纽约的联合导演都是犹太裔美国人:Jeffrey Sichel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局的永久代表,曾多次在上海戏剧学院导演作品;Michael Leibenluft是精通中文的上海戏剧学院客座讲师……演出制作的合作方既有海外极富盛名的犹太社区的成员,也有上海本土的演出制作公司,协作方包括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馆、犹太人联合分配委员会、上海戏剧学院谢克纳人类表演学中心等机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作为出品方,邀请历史学家和有关专家对剧本进行审定。跨文化、跨国界、跨语言、跨领域的合作,使《苏州河北》更具跨文化传播意识,也更能够把握多元文化背景下受众的审美心理,注重从传播对象的立场、需求、感受和接受习惯对剧作各个环节和细节进行相应的设计和安排,使《苏州河北》的内容与风格贴近目标受众,并引导产生共振效应,实现优势传播。
  新媒介引领新风尚
  为适应目前多元化媒介融合的时代特点,《苏州河北》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媒介以实现自己的传播目标,注重向海外优势媒体和网络社交媒体倾斜,覆盖和锁定目标人群。《苏州河北》的媒体合作伙伴包括CNN、美国国家公共广播、《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和《福布斯杂志》等世界知名媒体,同时与《Time Out 上海》杂志、《That’s Shanghai》杂志,《Smart Shanghai》杂志等沪上主要面向外籍人士的本土媒体广泛合作。2012年2月,《Talk Magazine》杂志刊登了对主创之一Michael Leibenluft的采访文章,对《苏州河北》即将启动的首演进行预热。首演之后,《环球时报》登出专访“As Time Goes By”,加拿大《Jewis Tribune》周刊刊登“Jewish Refugee Play Opens in China”,《Israel Jewish Scene》杂志刊登“Play Tells Tale of Jewish Refugees in WW2 Shanghai”,专门刊登以色列新闻、创意与文化的在线杂志《Tablet》刊登“A Chinese Shul’s Love Story”……海外集中宣传形成整体声势,本土媒体顺势跟进,《苏州河北》未演先热,且愈演愈热,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效应。
  《苏州河北》不仅是一场文艺演出,更是一个社会事件。《苏州河北》在Facebook和Twitter上建立了演出的官方账号,对演出本身进行推广,开展针对海外犹太人的“演出募捐”活动。为改进演出质量和赴海外巡演筹集资金,在国内,新浪微博“苏州河北”成为观演双方沟通交流的平台,围绕演出的筹备、创排、巡演乃至表演的具体细节等,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在交流与分享中,演出方根据观众的意见进一步打磨剧作,使故事更具成长性。观众也在交流中更好地理解了剧作的内涵,并在不断的“评论”与“转发”中,把讨论与观看《苏州河北》定义为时尚生活的一部分,传播对象变身为传播过程的参与者,提升了传播的效果。如,以色列外交部驻中国上海领事馆官方微博“以色列在中国”发布“以色列外长利伯曼昨日访问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摩西会堂旧址)”的消息后,新浪微博“苏州河北”随即评论:《苏州河北》选在今天演出也具有历史意义。转发消息的同时,还广而告知:“《苏州河北》今晚开始将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上演…… ”一“评”一“转”,信息与广告同步抵达,巧妙地实现了互动营销。关注“苏州河北”的微博包括中国犹太人协会的“上海犹太人”、以色列外交部驻中国使领馆的“以色列人在中国”、以色列民间非营利性教育机构“以色列计划”和“以色列驻华使馆”等沪上以色列人普遍关注的微博;“大学生戏剧节”、“上海戏剧学院官方微博”、“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等众多戏剧爱好者聚集之地;“上海音乐厅会员俱乐部”、“音乐剧女王影子”等汇聚音乐剧爱好者的微博;“上海发布”等知名政务微博,实现了对目标人群的全覆盖,在互粉、评论、转发中,扩大了《苏州河北》曝光率,增强了网络推送力度。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背景下,原创音乐话剧《苏州河北》通过创新求变、跨界融合的传播策略,用人们“听得懂的方式”和“愿意听的形式”讲述了“中国故事”,传播了中国文化,展示了一个亲和、友善的中国国家形象。
  (作者来自中共虹口区委宣传部理论教育科)
其他文献
李光耀是新加坡前总理,曾任新加坡国务资政以及内阁资政,为新加坡的独立及崛起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新加坡之父”。该书是基于李光耀自己90年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共分11章,有关中国的论述被放在了第1章。其主要观点是:  中国会坚持自己的特色。李光耀认为,中国人有一个根本的原则:只有中央强大,国家才能安全。5000年来,中国人一直认为,中央软弱则意味着混乱和动荡。西方人很难理解这一点,他们希望中国变成西
期刊
2012年3月29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圆满落幕。笔者作为专程赴印度采访金砖国家峰会的中国记者,在峰会结束后拜访了中国驻印度大使张炎。出使印度已届4年、对印度国情及中印关系了如指掌的张炎大使,向笔者讲述了他与印度高层开展灵活外交的故事。  索尼娅访华选乘中国民航  张炎大使回顾了他于2008年同意印政要乘坐中国民航及登机安检的故事,发人深省。  大使透露,印度团结进步联盟、国
期刊
中非关系的历史背景  “中非接触”最早可追溯到1415年,当时中国的海军上将郑和造访了非洲的三十多个国家(Waldron,2009, p.vi)。非洲与中国的正式关系始于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第一届亚非会议,该会议旨在促进经济和文化合作(Le Pere & Shelton 2007:69)。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很多非洲国家与中国签订了外交协议,其中最早的是与中国建交于1956
期刊
从2010年开始,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互动进程,正在告别过去十年的稳定态势,进入了一个战略摩擦期。面对周边环境的新变化,中国需要统筹参与外交事务的各种行为体,向世界及时、准确和清晰地传递中国和平崛起的意愿,争取国际话语权,构建一个有利于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周边安全环境。  历史转折点  从2010年开始,中国的周边形势出现了一些明显变化。  第一,美国开始实施“回归亚洲”战略,这是中国周边环境中的一
期刊
中国外文局2012年全国外宣工作协作会8月23日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来自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个计划单列市及3个特邀城市宣传部门、外宣部门的负责人和中国外文局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共80余人参加会议。  协作会旨在与各省市外宣部门开展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合作、互利共赢。中国外文局是承担党和国家书、刊、网对外宣传任务的新闻出版机构,长期以来,各地借助外文局书刊网平台,开展多种活动,精心
期刊
《2032:我们期望的未来》是由联合国新闻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代表处)联合出品、著名导演杜家毅执导的4分多钟的公益影片。影片中,32位来自各地的中国普通民众表达了自己关于20年后的未来愿景。2012年6月20日,《2032》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里约+20”大会首映,然后在大会会场滚动播出,并在各大网站、手机客户端供网友点播收看,包括各国领导人在内的全球公众听到了来自中国的声音。在影
期刊
在已故中共领袖毛泽东的家乡湖南省韶山冲,农民们又戴上了他的像章。  靠着毛主席家乡的知名度,韶山冲450多户村民几乎家家搞起了红色旅游服务,非公有经济的蓬勃发展让他们致了富。  农民们上一次大规模佩戴毛主席像章还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是被打击和限制的对象。  乡音浓重的韶山村党总支书记毛雨时将发展红色旅游称作“脑壳开窍”。这位和毛主席同姓的村干部穿着西装,胸前别着一枚红色
期刊
定于今年下半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大将与中共、中国未来五年的走向密切相关,注定将吸引海内外众多媒体关注,也必将成为中国展示过去五年间和改革开放34年来各领域发展成就的最好舞台。如何写出符合对外传播规律的发展成就展示性稿件,让“正面报道”最终起到“正面效果”,值得外宣工作者深思,也许两篇中外媒体播发的此类题材的稿件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中共十七大闭幕后,中宣部组织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分赴
期刊
30年来,中国这个亚洲巨人经历了它有史以来最为壮观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其经济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4亿人走出了贫困。  整整30年前,改革开放造就的全新的中国开始了它的经济增长进程,这不仅使它变成了“世界工厂”,而且也让中国拥有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的梦想。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政策,中国从此进入历史性变革时期。  在邓小平的指导下,
期刊
2011年9月1日,首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在乌鲁木齐开幕。为期五天的博览会期间,迎来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巴基斯坦、土耳其、韩国、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内地30个省区市的来宾,大会嘉宾及客商达5万人。在这场国家级、国际性的盛会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形象展区备受瞩目。中、英双语发行的《漫画兵团》作为此次博览会中兵团对外宣传的一个亮点,一上架就被参会客商和市民一抢而空,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