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着力 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来源 :四川党的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d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15日,《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切实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的意见》 (以下简称“一号文件”)正式发布。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确定了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即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往抓农业结构调整相比,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什么不同?如何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从何而来?针对这些问题,本刊记者独家专访了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委農工委常务副主任杨秀彬。
  农村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记者:去年3月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了《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提质增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四川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再部署。那么,我省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年来取得了哪些成效?
  杨秀彬: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省委书记王东明强调,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主线抓实抓好,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因此,今年一号文件出台的背景实质上是2016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实现了“十三五”开门红。去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各地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拼搏,扎实工作,农村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483.5万吨、增长1.2%,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0%;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产权确权基本完成,土地流转率达30.6%;精准脱贫首战告捷,实现107.8万贫困人口脱贫、2437个贫困村退出、5个贫困县摘帽;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03元、增长9.3%,继续保持“三个高于”(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全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高于全省GDP增速),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到2.53:1。这些成绩也包含了供给侧改革取得的成效,因此这是推进改革的重要基础。
  从供给侧入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记者: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这是不同于以往省委一号文件的显著特点。为什么要从战略的高度积极推进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杨秀彬: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这是农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反映。所以,四个方面的变化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直接原因。
  首先,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农业农村发展动能不足的问题更加凸显。随着经济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相应放缓。随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农民外出务工增收难度增加。随着财政收支矛盾加大,每年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农投入已难做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传统动能明显减弱。
  其次,农产品需求格局发生变化,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问题更加凸显。农产品需求结构加快升级,但供给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导致我省农产品供需失衡。一方面,名特优农产品仍然偏少,消费者青睐的好东西供不应求,有些中高端产品还要大量从国外进口;另一方面,很多“大路货”质量不高、品牌不响,不时积压滞销。
  第三,农业外部竞争形势发生变化,农业经营方式不适应的问题更加凸显。我省农业已融入国际、国内市场,这些年国际农产品价格下行,使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同时,以小规模经营为主的农业,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上涨较快,在与国际现代大农业竞争中,越来越被动。
  另外,资源环境状况发生变化,农业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更加凸显。我们长期主要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来实现农业外延式增长,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近极限,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已经难以为继。
  农业发展中的这些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并且主要是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因此,要保持我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记者:与以往抓农业结构调整相比,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什么不同?
  杨秀彬: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往抓农业结构调整相比,既有传承,更有创新。因此,必须做到“三个更加注重”:第一,要在促进数量平衡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质量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第二,要在调整生产结构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产业结构、经营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第三,要在突出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更加注重体制改革,增强内生动力。
  记者:在改革实践中,如何把握着力点?
  杨秀彬: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把握“五个着力点”。
  第一,要把握创新体制机制这个着力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资源要素潜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业供给体系。
  第二,要把握形成市场导向这个着力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改变目前不合理的农业供给结构,更好地满足需求,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力量引领结构调整,減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
  第三,要把握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个着力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坚持质量兴农,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坚持效益强农,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第四,要把握促进绿色发展这个着力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群众关切,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和生态产品供给。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发展、生态协调、环境改善相互融合与有机统一。   第五,要牢牢把握增加农民收入这个着力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实惠。
  因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农业的长远发展,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大的偏差,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必须守住三条底线,即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确保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记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手段、发力点,通过这个发力点来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是省委一号文件的逻辑支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样落地落实,工作目标和抓手是什么?
  杨秀彬: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工作。省委一号文件在着眼长远方向的同时,更加聚焦今年的目标任务,通过一系列项目建设促进目标任务的落地落实。其中,重中之重是三项工作。
  首先,是在培育“川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提供“四类”农产品方面,文件提出了7个目标、6个建设项目、5大特色农业区域布局。在目标上,提出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9000万亩,建成“万亩林亿元钱”示范面积70万亩,生猪出栏量稳定在7000万头左右,推动畜牧业非猪产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等。
  其次,聚焦头等大事,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方面有新部署。文件明确提出了2017年实现16个贫困县摘帽、3700个贫困村退出、105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
  在巩固脱贫成果上,提出严格脱贫对象认定、退出和痕迹管理,建立完善脱贫对象跟踪监测、动态管理机制,全面落实对脱贫对象的后续扶持政策;要求继续对摘帽贫困县进行扶持,着力解决脱贫户持续增收和因病、因灾、因学、因智返贫等问题,增强退出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
  记者:如何通过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新動力?
  杨秀彬:这也是第三方面,即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主要是要取得六个突破。
  第一,在放活土地经营权实现形式上有新突破。落实“三权分置”,重点在放活土地经营权。明确提出了在确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土地股份合作成为土地规模经营的主流模式,探索发展稳定农户承包权、经营权股份化的家庭联产承包股权制;推广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上有新突破。提出要推动制定四川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注册登记办法;要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有计划逐步消除“空壳村”。
  第三,在创新财政支农方式上有新突破。圍绕财政资金“五补五改”提出了相关政策和安排。比如“补助改股份”“补助改基金”“补助改购买服务”“补助改担保”“补助改贴息”等。
  第四,在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上有新突破。针对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明确提出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等。
  第五,在推动解决“谁来种地”问题上有新突破。围绕“三支队伍”即农业科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农民工队伍提出了政策举措。
  第六,在农村改革推进机制上有新突破。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研究制定农村改革督查考核办法,通过强化督查考核,推动改革任务落实落地。
  当然,还要推进以“四个好”为目标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激发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对我省来说,农民钱袋子鼓起来的具体体现,就是既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更要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建设美好家园的内生动力。(责编:裴佩)
其他文献
华蓥市是我省首批5个脱贫摘帽县之一,全市在25个定点帮扶的贫困村,建立一名市级联系领导、一个牵头帮扶单位、一个驻村帮扶工作组、一名第一书记、一名驻村农技员、一名帮扶责任人的“六个一”工作机制,并明確规定帮扶对象不脱贫,“六个一”不脱钩,促进了帮扶责任落實,取得了明显效果。(华蓥市委报道组 邱海鹰)
期刊
興文县探索建立党内组织生活纪实报告制度,进一步严肃组织生活纪律,提升组织生活实效。  严格纪实范围。明确各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各种会议和各项活动时,严格遵循“一类一表”原则,列表填写组织生活开展情况,分门别类做好纪实。严明纪实内容。细化《党内组织生活纪实表》,采用文字纪实、图片纪实、专人纪实的方式,明确全程纪实重点内容,实现党内组织生活的经常化和规范化。严肃纪实程序。突出“提前申报-过程纪实-完结报告
期刊
通江县坚持把政治关怀、经费支持等措施作为“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确保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动力不减。  注重政治关怀,确保有地位。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指导制度,32名党员县级领导分别联系1-2个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定期了解运行情况并解决具体问題;推选或任命50余名具有影响力的“两新”组织党员负责人为乡镇“两新”党委委员,参与“两新”党建工作。注重精神激励,确保有奔头
期刊
會东县推行“干部夜校”教育模式,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培育干事创业先锋。  灵活方式,创新模式。“干部夜校”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采用晚间、短课时的灵活教学方式,实行“白天工作,夜间充电”的再教育模式。确定主题,完善内容。培訓主题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围绕本地本部门的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进行,坚持领导辅学、专家讲学、干部述学、现场教学等方式,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促学促进,
期刊
达州市通川区委组织部通过强化学习、强化制度、强化监督模式,提升组工干部能力,提高组织工作实效。  强化学习,聚焦从严治党修心。通过领导带头学、职工集體学、个人灵活学等方式,提升全员党性和服务意识。强化制度,打造阳光组工修身。按照职责分工制定《通川区委组织部组工干部“十严禁”》等制度,划定“权力边界”;签订组工干部承诺书,划清“言行清单”,确保所有组工干部懂规矩、守规矩。强化监督,落实执纪问责修行。
期刊
廣汉市全面强化“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凝心聚力促进创新创业和产业发展。  推动双向培养。既把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也将党员培养成优秀人才,2016年共培养16名优秀人才加入党组织。突出黨建引领。以党建工作为引领,有机结合创业文化,使党支部发挥吸引人才、引领创新、孵化成果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党建载体。依托党建拓展资源整合功能,形成产业链党委归口管理、产业链企业汇集发展,“两新”党建与企业发展相互促进。(
期刊
在村(社区)党组织换届工作中,邛崃市通过签订承诺书、开展谈心谈话、畅通监督渠道三项措施严肃纪律。  签订承诺书。坚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待候选人预备人选产生后与预备人选、村(社区)党组织班子、参加选举的党员逐一签订严守换届纪律承诺书。开展谈心谈话。强化思想引导,确保换届风清气正。各镇乡(街道)党(工)委书记与村(社区)“两委”正职谈心谈话;镇乡(街道)党员领导干部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谈心
期刊
合江县突出“三项互动”,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  微信互动,联系不断线。开通村级党组织流动党员微信群,向流动党员动态传达换届选举、脱贫攻堅等相关情况,积极动员他们回家参与选举、献力脱贫攻坚。座谈互动,交心更贴心。每年定期召开返乡流动党员座谈会,年初出发前村党支部提前向流动党员“打招呼、提要求”,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强化流动党员身份意识;年末春节召开一次座谈会,向大家通报村内大事要事,交流一
期刊
射洪县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各企业按照工作性质联建党支部,实现了园区党委“四个中心”统一管理,10个联建企业党支部分工负责的新型党建工作格局。  建立人才储备中心,按照“一部门一党员”标准,组建300名优秀员工人才库,联建支部推荐优秀员工入党;建立经费调配中心,通过联建支部共筹和县委组织部返还非公企业党费等方式筹集党建资金100余万元,统一调度、统一管理,让联建支部有“底氣”;建立志愿服务中心,组建志愿
期刊
青神县采用“三单模式”办学、“四个精准”教学、“五项考核”管理,提升“农民夜校”教学质量。  “三单模式”办学。由群众与夜校签订按时参加学习承诺书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点单”;夜校将群众所点内容,及时整理向乡镇党委“下单”;夜校要及时了解学员学习情况,学员对教育内容满意方可“埋单”。“四个精准”教学。场地、时间、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四个精准”,坚持“室内”和“室外”教育并重;各夜校按照季节,农忙农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