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大脑里的巨变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y0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偏头痛患者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与常人不同,那么,真正病因是什么呢?
  
  2011年,第53届格莱美颁奖典礼的直播现场,新闻播报员赛兰妮·布兰森突然开始“胡言乱语”,吐出了一连串没有人能听得懂的莫名其妙的话语,让她一夜之间成了网络红人。不过也有随之而来的负面传闻称,她的失常是因吸毒、怯场或酗酒的原因而导致的。医生给出的诊断是:布兰森在播报中突然中风导致语言障碍。在之后不久的一次采访中,布兰森透露了真正的原因:她一直患有偏头痛。
  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这种偏头痛“前兆”体验。偏头痛前兆指的是:偏头痛发作之前伴随的视觉、运动或精神改变、感觉异常及其他神经异常。一些人常常会在话说到一半,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开始语无伦次,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几天后,剧烈的头痛发作。所幸的是,也有一些人在公开场合下从来不会有这种尴尬。
  偏头痛通常被认为是只是偶尔发作的严重头痛而已,虽然有时还会伴有奇怪的视觉异常和恶心感觉等。但人们一般不会将偏头痛看得很严重,因为头痛过后就会恢复正常,与健康者无异。但其实,偏头痛对大脑的危害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过去10年里,大量相关研究表明,偏头痛的真正病因是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所致。一些偏头痛患者,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包括视觉、触觉和听觉,都与常人不同,而不仅仅只是在头痛发作时或发作前不久才会出现异常。但也许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异常,以及伴随出现的大脑的变化,还会日益恶化,每次发作都比前一次更为严重。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戴维·波尔索克说:“偏头痛是一种比人们想象中要严重得多的病症,反复发作的偏头痛改变了大脑神经网络。而对于这些,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
  
  仅在美国,偏头痛患者就超过了3700万人,其中50%的偏头痛患者都未经医生确诊。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偏头痛研究专家彼德·戈德比说,新的发现提醒我们,是重新认识偏头痛,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诊断和治疗这种疾病的时候了。
  关于偏头痛,几个世纪来一直有这样的认识:偏头痛是一种血管疾病,或只是一种疼痛症状。但直到现在,脑成像技术才让我们真正看到了偏头痛让大脑发生了什么变化。研究发现,偏头痛患者的大脑都有小片区域的损伤,核磁共振大脑扫描图显示这些损伤为一些小而亮的斑点。2004年,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的马克·克鲁特研究小组对300名偏头痛患者进行大脑扫描后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患者大脑中这样的小亮点更多。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小亮点与中风后受损大脑中出现的斑点十分相似。这些类似中风的病变点的发病率并不高,但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类似中风的大脑损害
  
  类似中风的病变确实令人担忧,但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尚没有人确切知道这些斑点对大脑会造成什么样的破坏作用,或者说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们已经知道,患有偏头痛的人中风的风险更大,特别是那些同时还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理查德·利普顿阐述了发生偏头痛时大脑的结构变化。他说:“偏头痛先兆症状导致大脑血流量发生先增后减的剧烈波动,这使大脑出现类似于小中风的变化。”但他认为,这些斑点并不是导致偏头痛症状的原因,也不会令偏头痛恶化。
  研究人员想要知道偏头痛患者的大脑里到底发生了什么?经常偏头痛发作会引起更多大脑区域发生类似中风的损伤吗?这种损伤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最近,克鲁特研究小组对10年前实验中的大部分患有偏头痛的志愿者进行了重新扫描,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患者大脑中的斑点数量稍有增加,而男性患者则没有增加,但这些斑点的增加与否同偏头痛的发作频率、严重程度以及治疗干预并没有直接关联。同时,这些小斑点的存在与记忆力和注意力集中程度等认知功能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关联。法国一项研究对偏头痛患者进行长期跟踪调查,其结果也未显示偏头痛与认知能力下降有联系。
  这对于偏头痛患者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甚至是一些有时未被发现的小中风(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的小中风,但仪器检测可发现大脑受损),也已被证明是导致认知衰退和老年痴呆症的危险因素。
  根据克鲁特的研究,这些大脑里的小斑点可能与偏头痛这种疾病本身相关,而不是因为之后的发作所引起的,偏头痛患者的大脑也并不一定就衰老得更快。 偏头痛患者出现的类似中风的大脑病变究竟代表着什么?这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谜。
  头痛时,大脑也有变化
  
  但是研究发现,偏头痛导致大脑中其他的一些结构性变化可能是更为重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偏头痛症状越来越严重。研究人员已对偏头痛患者大脑发生变化区域的厚度和体积进行了描述,并发现这些变化似乎造成了患者在感官、情感等方面与常人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有些偏头痛经常发作的患者会产生一种叫作“触刺激诱发痛”的病症,即使正常的脸部触摸也会让患者感觉到不同程度的疼痛。据估计,约有25%的偏头痛患者会出现这种症状。
  在一项从2007年开始的研究中,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努钦·哈迪卡尼的研究小组发现偏头痛患者大脑的躯体感觉皮质明显增厚,这部分大脑分管我们身体不同部位的触觉反应,变化最显著是感觉皮质分管头部和脸部触觉的地方。她说:“偏头痛一直被视为是一种偶发病症,但如果你的头部经常经历这种发作带来的痛苦,主管头部触觉的大脑皮质层就会增厚。”   努钦·哈迪卡尼研究小组同时还发现偏头痛患者的视觉皮层也会增厚。考虑到偏头痛发作频繁通常与视觉障碍相关,这也就不奇怪了。
  晕动病在生活中通常被称为晕车、晕机和晕船,是一种平衡失调的疾病。当人眼所见到的运动与“前庭系统”感觉到的运动不相符时,就会有昏厥、恶心、食欲减退等症状出现。努钦·哈迪卡尼说:“有晕动病史的偏头痛患者,对条纹状或某种特定的视觉刺激特别敏感,我们发现患者的这些视觉区域皮质厚度也明显增加。”
  偏头痛发作时的生理特性之一是产生扫过大脑表面的剧烈的脑波“风暴”,这是一种被称为“皮层扩散性抑制”的神经活动。努钦·哈迪卡尼研究小组最早通过大脑扫描研究,证实了之前的推测:皮层扩散性抑制与偏头痛之间的确存在联系。
  这些大脑区域的结构变化与这种剧烈的脑波“风暴”之间的因果关系,目前尚不清楚。实际上其他一些研究表明,皮层扩散性抑制有可能发生在整个大脑,只是常常被忽略了,甚至有可能发生于健康的大脑。因此偏头痛也有可能是一些人的大脑对皮层扩散性抑制更敏感而导致的结果。
  近年来发现的偏头痛患者大脑结构变化的区域越来越多,通常的变化形式都是增厚。这个变化列表包括感官和情感区域,如参与自传记忆和导航的海马体和奖励神经网络,参与规划的额叶皮层区域、认知区域和自主行为区域等,当然不出意料的还有涉及疼痛感知的大脑区域。
  
  有科学家说,我们必须看到,偏头痛患者整个大脑都发生了变化。不同部位的大脑结构或多或少都发生了变化。偏头痛患者的大脑在发病时整体处于一种非常兴奋的状态。
  事实上,努钦·哈迪卡尼小组还发现了偏头痛患者下丘脑结构的细微差异,下丘脑是负责将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皮层并控制其兴奋程度的大脑区域。这就好比传递疼痛感觉的小道已经扩建成了宽阔的高速公路,这个系统越是频繁使用,疼痛传递效率也越高。结果显然是病情发作越来越严重。
  但也许是下丘脑的结构变化导致了大脑的异常兴奋。下丘脑是控制身体内部状态至关重要的大脑区域,如睡眠与清醒周期、代谢平衡、进食行为、压力和荷尔蒙控制等,偏头痛患者发作时的一些症状(如恶心、呕吐、鼻塞、眼睛流泪、尿频、口渴、饥饿、打哈欠和疲劳等)都与下丘脑控制失常相关。下丘脑是偏头痛发作关键脑区的观点并不新鲜,但我们现在知道,偏头痛患者的下丘脑与大脑其他区域的互相作用也发生了异常变化。
  研究人员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发现,偏头痛患者的大脑清楚地显示了下丘脑和自动控制调节我们身体状态的大脑区域之间“在功能上的连通性”。这些大脑区域通常负责对各种压力(如寒冷、饥饿和焦虑等)作出反应,因此这部分大脑神经网络异常敏感。如果你没有睡好,或者饮食不当,异常的过度激活会让这部分大脑产生过度反应,导致偏头痛发作。更重要的是,这种敏感度似乎随着每次发作而增强,频繁发作导致偏头痛益趋严重。
  一些新的研究
  
  更好地了解这些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可能是理解偏头痛最奇特之处——女性患者数量是男性的三倍——的关键。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纳西姆·玛勒基研究小组发现,男性和女性偏头痛患者的区别在两个大脑区域。一个是楔前叶,可能参与自我意识的一个大脑区域,这与很多人偏头痛发作时的一些体验相符合,例如,有些人能描述出痛苦发生的地方是在大脑中的某一部分。
  另一个是脑岛,这是参与感觉处理和控制身体自动调节功能的大脑区域。脑岛是情绪化大脑很有意思的一个部分,涉及多个大脑功能,如感觉、自主调节、对身体内部状态的感知(内感)等。
  偏头痛女性患者的这两个大脑区域都比男性患者更厚,在对男性和女性偏头痛患者进行大脑功能成像研究中,研究小组发现,女性的情感神经回路比男性的要活跃得多,女性在偏头痛发作时产生的痛苦可能含有更多的情感体验。研究中有许多女性患者报告称,在偏头痛发作前后都有强烈的情绪波动。
  此外,在抑郁和偏头痛之间也有很强的联系。这种差异的背后很可能也有雌激素的因素,雌激素会令大脑“电路”更加敏感,特别是对反复发作带来的变化更为敏感,但其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对进入青春期孩子的偏头痛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发现,男孩和女孩之间就已经开始明显的差异了。男孩在青春期发育过程中,他们的头痛症状会有所缓解,甚至可能会消失;而女孩的头痛症状则可能会发展,变得更严重。
  对青少年阶段的研究更进一步证明,偏头痛是一种渐近性的大脑疾病,它可能源自于某种遗传易感性,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小儿不受控制的哭闹,往往被人们归咎于肠胃问题。但根据最近的研究进展,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些问题实际上可能是偏头痛的一种早期形式。调查后发现,有婴儿疝痛的家族中偏头痛现象更为普遍。在对154名母亲的调查中发现,有婴儿疝痛的母亲患偏头痛的概率要高2.6倍。专家认为:有偏头痛倾向的婴儿,在神经系统发育的过程中,不能够很好地应对所体验的感官信息,感到难受和痛苦时的反应,很可能就是我们所认为的疝痛。
  研究人员还发现,即使是在两次发作期间的“正常期”,偏头痛患者的大脑功能也存在异常。有研究发现,患者在两次发作之间的“正常期”,对亮光的视觉刺激也会过于敏感。例如,偏头痛患者哪怕没有头痛发作,也无法忍受盯着灯泡看。
  对于正常大脑来说,一遍一遍反复重复的东西,大脑会降低其重要性而加以忽略,但偏头痛患者大脑的反应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消退。研究人员推测,问题可能出在注意力上。最近对偏头痛患者进行视觉注意力的实验测试发现,他们似乎会继续注意本应忽略掉的东西,他们较难集中注意力于最该关注的东西。这些与关于偏头痛的一些报道的一些亲身体验正相符合,尤其是在病情发作前的一两天,患者很容易分心,坐在电脑前也无法集中思想专心做事。不能忍受屏幕上弹出的广告,也无法忽略掉电视屏幕画面的干扰,外界的音乐声或说话声也会让患者分心。   偏头痛的大脑是如此的不同,而且随着每次的发作,这种差异益趋明显,这个结论让偏头痛患者深感忧虑。这也给医生们敲响了警钟:要更积极地对这种病症进行治疗,并寻找每个人特殊而不同的病情发作“触发因子”,以有效阻止病情发作,而不是让人们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发作,让大脑变得越来越敏感。
  如何治疗偏头痛?
  
  好消息是,尽管偏头痛是一种渐进性的神经障碍症,但大脑的结构性变化不像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症或衰老那样,大脑组织的损失或破坏是不可逆转的。有专家认为,偏头痛患者大脑出现的变化是可以得到补救的,适当的治疗措施可减少偏头痛的发病频率和严重程度,并有可能逆转大脑中已经发生的一些结构性变化。通过治疗可以直接减轻患者病情发作时的痛苦,一些好的治疗方法甚至还能给偏头痛患者带来更多长期的好处。
  最近几年,研究人员新开发的专用于治疗偏头痛的新型药物,可以用来阻断一种被称为降血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分子。30年前,在偏头痛发作患者的血液中首次发现了CGRP。现已有多种治疗偏头痛的药物正在测试之中,例如,阻断CGRP受体的药物可针对发作性偏头痛患者,与受体结合时间更长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可用于治疗慢性偏头痛患者。目前,几种候选药物已进入二期试验阶段。
  随着研究人员对偏头痛潜在神经机制的了解日益增多,其他治疗方法也应运而生。大脑刺激技术在未来的5年里有望得到普及。颅磁刺激(TMS)和其他一些通过安置在额头上的电极将微弱电流传入大脑的技术已证明除了可以用于治疗慢性疼痛和抑郁症之外,还可有效治疗某些偏头痛病例。
  这类疗法似乎可以通过不断的微弱电流刺激,使过度敏感的大脑回路渐渐改变,向正常化发展。与药物治疗和肉毒杆菌素等治疗方法相比,这种治疗方法的一大优势是更容易为患者所承受。TMS这类治疗方法还可用于治疗对偏头痛药物已产生抗药性的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的患者,以及孕期和哺乳期不适合用药的妇女。
  这些新药物及新疗法,将保护我们的大脑,为患有各种类型偏头痛的患者带来福音。
  偏头痛的类型
  有先兆的偏头痛:在头痛出现之前有预警信号,如视觉扭曲等。
  无先兆的偏头痛:偏头痛发生之前无预警信号。
  无头痛症状的偏头痛:出现偏头痛先兆或其他症状,但患者无头痛感觉。
  慢性偏头痛:每个月至少有半个月时间受到偏头痛的折磨。
  发作性偏头痛:偶尔发作偏头痛。
  腹型偏头痛:通常发生在婴幼儿身上,反复出现腹痛症状。
  经期偏头痛:只在女性经期发作的偏头痛。
  偏瘫性偏头痛:发作症状为肢体瘫痪,或一侧身体出现虚弱感。
  偏头痛的症状
  偏头痛是大脑活动异常的结果,但其原因仍不清楚。大约70%的偏头痛患者报告称有家族病史,但由于误诊等原因,一些患者的家族病史可能隐而不现。
  
  偏头痛发作时,患者的一侧脑袋通常一阵阵剧烈疼痛,通常还伴随其他一些症状,比如恶心,对光线、声音和气味过敏,可能还有鼻塞、流泪、流汗等症状,有时还会四肢刺痛、颈部疼痛,甚至身体一侧瘫痪麻木,说话口齿不清,严重得看起来就像中风一样。大约20%的偏头痛患者有称为偏头痛“先兆”的奇怪视觉和听觉幻觉。由于偏头痛有如此多不同的症状,经常会被误解和误诊。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可能患有偏头痛,一定要寻求专业医师的建议,经正确诊断后确定最适合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如果撑着不去看医生,以为挺一挺就过去了,会使病情发展恶化。患者自己服用非处方止痛药不但不能减轻痛苦,还会导致病情反复发作,甚至病情加重。
  要尽量保持规律的生活方式,保证良好的睡眠,合理饮食。如果你无法确定自己病情的发作模式和触发因素,网上的“偏头痛日记”也许会帮助你发现自己可能没有考虑到的因素。
  偏头痛的触发因素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偏头痛的一个特性是,似乎会受到某种环境因素的“触发”而发病,常见的触发因素可能包括红酒、巧克力、闪烁的光线、激素变化、睡眠中断和压力、过于繁忙等。很多医生会建议偏头痛患者坚持记偏头痛日记,以辨别和确定自己的偏头痛触发因素,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来避免发作。
  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偏头痛的触发因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所谓的偏头痛触发因素有可能并不一定是发病的真正罪魁祸首。最近一个研究小组对认为是闪烁光线引发偏头痛发作的患者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使用了各种各样的照明灯和闪光灯对这些患者进行测试,实验结果发现事实并不如他们所认为的那样,并不是灯光本身触发了偏头痛发作,而是患者在偏头痛发作过程中对灯光的刺激更为敏感。
  在偏头痛发作的前兆阶段,患者对光和噪声的刺激已经开始变得更加敏感,但并不一定会意识到偏头痛已经开始发作。可能正是病情发作导致睡眠中断,或让患者感觉压力增大,或者觉得强烈的灯光刺激特别恼人。之前,许多医生和患者都认为是这些环境因素导致了病情发作,殊不知实际上可能正是病情发作才导致产生了这些症状。
  在经历一段时间压力之后的突然放松,也被发现是常见的因素之一。有些人在周末放下工作后,一次重要考试或某项工作结束后会出现偏头痛,但这实际上也可能与生活规律的改变有关,比如睡了个懒觉,改变了饮食习惯,或摄入过多咖啡因等。
其他文献
每个人体内都存在有潜伏的病毒,例如,你极有可能在某个时刻就被感染了人类乳头瘤病毒(HPV)。而HPV病毒能向细胞中注入自己的DNA并在人体中藏匿数十年,一旦你的免疫系统出现问题,它们就会被激活从而感染更多的细胞或者使你发病。这样的后果可能是致命的:HPV会造成颈部、喉部、肛部和宫颈部的癌症。  单纯疱疹病毒也是如此,它会将一个或者多个DNA拷贝注入人体的口部或外阴部的感觉神经细胞内,伺机而动。还有
在远古时代生活着一些体形超大的动物,而目世界各大洲都有自己独特的巨型动物,从新西兰不会飞的恐鸟,到北美的猛犸象,都是称霸一时的庞然大物。澳大利亚一度还是许多奇特巨型动物的家园,从袋狮到短脸袋鼠,从巨型鳄鱼到巨蜥和雷鸟等。这些巨型动物的体重通常在44千克以上,一种被称为“丽纹双门齿兽”的巨型袋熊的体重甚至达到了3000千克。这些原始巨型动物最古老的祖先可以追溯到2400万年前,但那时它们还只是一种体
“嗡嗡”叫的小家伙来自何方  诞生于100年前的无人机,今天迎来了飞速的发展。  无人机在英文里被称为“Unmanned Aerial Vehicle”,即“不载人的飞行器”。根据圣迭戈航空航天博物馆的档案,最早的无人机可以追溯到1917年,那是一架被成功改造为无线电遥控机的美国海军寇蒂斯N-9型教练机。设计者的初衷是让它能够飞到敌方某一目标区上空,将事先装在小飞机上的炸弹投下去。二战中,美国与德
直到10年前,人们对太空旅游还知之甚少。那么,各种重大的空间运载工具是如何把太空旅游一步步引向“前台”的呢?    广袤的宇宙空间一直是人们向往的地方,飞往太空是人类的夙愿。为了进入太空,古今中外的无数科学家进行了刻苦的钻研和精心的探索,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我国明朝的一位小官吏——万户就是其中一个。  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火箭进行太空旅行试验的人。当时,他在椅子两边的支架上绑上两只大风筝和47支
罗伯特精心打造的“伶鼬小镇”,很快就迎来了一位长期住户——一只瘦小的雌性伶鼬。作为最先入住的小镇居民,它在房屋的选择上还出现了一些小的波折。在一开始,为了保障伶鼬的安全,罗伯特将巢箱入口直径设定成32毫米,以抵挡它们主要的天敌——白鼬的进入。但随后一只莽撞的雄性伶鼬在花园中出现,并对雌鼬展现出了过于激烈的求爱行为。因此,罗伯特不得不将巢箱入口处的直径再次缩小到25毫米,以抵挡这只雄鼬的无理闯入。在
2010年5月,曾参加了人类基因组测序的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宣布,他和他的研究小组创造了一个新物种:一个新种类的细菌。此消息一出,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新闻媒体纷纷以 “科学家创造人造生命”、“文特尔扮演上帝”等爆炸性大字标题予以报道,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合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也随之成为热点话题。  文特尔给他创造的这个人造生命编号为“JCVI - syn1.0”,而媒体则赋予了它一个更
对一次巨变型爆炸的温度标志的找寻,最终变成了里程碑式的理论一“我们的宇宙膨胀自一个奇点"的一个证据。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宇宙诞生于一种炙热、稠密状态(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称之为“大爆炸”)这个理念是最重要、最确凿的科学概念之一。然而,这个伟大理念的诞生还不到100年,甚至直到英国披头士乐队(也叫甲壳虫乐队)大红大紫的20世纪60年代初,天文学家都还没能找到真的发生过宇宙大
1936年,美国纽约一名上流社会妇人被人用睡衣勒死在自家浴室里。尽管所有迹象都表明被害人与凶手认识,但在现场除了用于捆绑被害人的麻绳外,警方并没有发现其他什么重要线索。一位化学家被请来检查犯罪现场。  化学家在被害人的卧室里发现了一根长度约为1厘米的白色硬毛,透过显微镜辨认,这是一根马鬃。而在案发当天早晨,有两名家具搬运工把一张马鬃沙发送至被害人家中,也正是他们向警方报案说发现了尸体。根据此线索,
这就是斯特茨纳团队的作用所在。他们从零开始,试图梦想出最好的样本采集系统。他们的初期构想包括一些很大胆、但也不成熟的意图,例如为火星车配置多条机械臂,部署不同的科学仪器。最后,他们的决定是这样一种系统:火星车把机械臂伸向一块岩石,钻探并提取15克样本,然后对装样本的金属管进行密封,把它存储在火星车内部。这整个过程都发生在1小时内,目的是减少样本暴露在火星大气和可能的样本污染中的时间。  新火星车将
纳米微粒和激光  丹麦科学家研发出了新的癌症疗法:纳米微粒被直接注入癌瘤。接着,用体外激光加热纳米微粒,从内部烧灼癌细胞。与化疗和放疗不同,这一疗法避免了对周围组织的损害。  我们已经在使用纳米技术对癌症患者给药。药物能与纳米微粒化学结合,堆积在癌瘤内部并释放弹药。  木马给药  另一种寻靶系统,已被试用于前列腺癌细胞。它使用经过基因改造的干细胞,把强效化疗药物直接遞送到癌瘤部位。美国波士顿妇女医